1. 首頁
  2. 總結範文

資訊科技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相關的反思和總結

資訊科技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相關的反思和總結

資訊科技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相關的反思和總結篇一

目前,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成熟,並出現大量應用創新。在應用實踐中創新,以創新提高應用效益,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與孜孜追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資訊科技應用創新的有效性,也已經成為關注的重點。 教學實踐中的技術應用創新,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的新應用。前者是指善於發現不斷出現的、對提高教學有效性有促進作用的、新的技術硬體、軟體、平臺等,並在教學實踐中科學應用;後者重點在應用創新,指充分發揮現有設施裝置、成熟技術的潛力,藉助已經熟練掌握的技術,透過應用創新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促進教學創新的實現。要提高教學實踐中技術應用創新的有效性,此兩者缺一不可,而後者對於經濟條件欠發達地區、學校,更為務實。

技術應用創新應該為“教”與“學”服務

創新不是“標新”,也不是“翻新”,不是為“創”而“創”,為“新”而“新”。我們常說:技術搭臺,教學唱戲。技術應用創新的最終目的,還是為課程改革服務,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曾聽過一節課:小學二年級學生利用Moodle平臺進行學習。教師為了突出新技術應用,一節課的絕大多數教學活動都安排在Moodle平臺上進行,學生學習基本是點滑鼠。其間,教師還安排了讓學生在論壇區進行文字互動。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輸入漢字明顯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無法集中在所學學科知識和能力上,只是關注在哪兒找到連結去點選,點選能不能開啟新介面,開啟的新介面是什麼樣的,按哪幾個鍵就能輸入自己想輸入的漢字……這樣的應用創新,就很難達成教學目標,倒反影響了學生學習。

應用創新也要富有學科特徵。考查一節好的應用創新課,首先要從學科角度看是不是一節好課,然後再看技術應用創新從哪幾個方面促進了學科的“教”與“學”,是怎樣促進的,採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學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節小學數學課“認識分數”就是這樣。教師把電視臺裡的公益廣告做為教學資源,錄下並剪輯了八個孩子分一塊蛋糕的影片。影片片中,當八個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時,來了第九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給他。教師問

學生:來的孩子吃了多少?課堂寂靜了十秒鐘左右,突然一個孩子脫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認識分數”是分數教學的起始課,在這節課的拓展延伸教學環節中,教師就這樣創造性地應用常見的廣告影片,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分數除法有了認識,並且是自主認識,拓展了學生的能力。

如果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即使在課堂上用了新技術,但還是以陳舊的教學思維組織教學,這樣的“新瓶裝舊酒”不能叫創新。我們教師還是要問一下自己:這樣的技術應用創新,符合不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促進了“教”還是促進了“學”,抑或兼而有之?

技術應用創新應該能向常態教學轉化

“創新“剛出現時,確實獨樹一幟,與眾不同。但隨著實踐次數的增加,那些被實踐證明是科學合理有效的創新,會逐步向常態轉化,成為常態的`新的發展水平。教學實踐中的技術應用創新也是這樣。如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多年前開始嘗試應用時,就是當時的“創新”,發展到現在,廣大教師熟練掌握了多媒體技術,課堂也已經是普及應用的“常態”了。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的新應用,都是按照“實驗(非常態教學)——普及(常態教學)”這個過程發展。換句話說,能夠轉化為常態教學的應用創新,才是有效的應用創新。

聽過一節低年級小學生在計算機上應用“思維導圖”軟體進行學習的課。在課上,學生顯得吃力,有意注意主要放到計算機操作、圖形、顏色和文字上,對思維主題及擴充套件的注意,倒反被沖淡了很多。這節課給人的印象就是為畫圖而畫圖。教師課後反思,得出自己的看法:低年級小學生因受思維發展水平所限,用計算機繪製思維導圖,不合適,教師繪製指導的困難較大,效果不好,至少在這個年段,很難轉化為學生的常態學習行為,而用紙繪,情況則好得多。

作為常態課中的應用創新,要有可以觀察到的呈現形式,即“創新點”。創新點可以在整節課上呈現出來,如在Moodle平臺上組織教學;也可以呈現為技術工具的創新、應用方式的創新、成熟技術的應用創新等,如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應用、多媒體課件的應用等。而真正的創新點,應該是明確為提高教學質量效益服務的,是能夠促進教學創新的。

技術應用創新應該重視教學設計與技術應用設計

技術應用創新要成為真正能夠促進教學質量效益提高的創新,就應該重視教

學設計和技術應用創新設計,二者缺一不可。應用創新能夠借鑑的成功經驗少,更需要有獨到而科學的設計,合理而周密的實施,否則會大大降低其有效性。

不管採用什麼技術應用創新,教學設計時,首先是要考慮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物件,然後再考慮教學策略。在教學策略設計中,可以把技術應用作為一種教學策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和工具,並根據所選技術工具的特點,適當調整教學步驟和環節。在具體呈現的教學設計文字中,技術應用創新設計要有,特別是一些以技術應用創新為主題的教學活動或比賽中,要有創意、亮點和特色,如:電子互動式白板、基於網路的遠端合作學習、Moodle平臺……等,但還是為達成教學目標、為學生學習服務的。這兩個設計的關係要擺正,技術應用創新設計應該服務於教學設計,技術應用創新目標應該和教學目標相符。

教學設計要圍繞學科而不是圍繞技術。比如,有些教師決定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上“白板課”,關注點就從學科轉向工具,教學設計圍繞著“白板”轉,從設計開始到課堂實施,始終下意識提醒自己用的是“白板”,要把白板的功能儘量多地應用起來,展示出來。要避免像這樣技術應用先入為主、首先想到工具而忽略學科教學和學科學習的應用創新,實際上是本末倒置。多年前多媒體在課堂應用實踐中也曾經發生過類似情況。特別是要做好先進的技術應用創新與優秀傳統教學優勢互補的設計。

技術應用創新應該重視反思性說課

技術應用於學科課堂教學,即使做了周到的設計,其實施過程中,也還往往會生成一些沒有預設到的問題,特別是創新應用,更需要教師及時反思總結,以調整原先的設計和實施。要重視反思性說課。

反思性說課和預設性說課不同:預設性說課在上課之前,重在說預設;反思性說課是在上課之後,重在說自己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如何解決的、教學實踐後的反思及反思性設計。反思性說課,對教師的教學實踐有明確的針對性,對教師專業發展有更大的幫助。特別是教學實踐中的技術應用創新,其應用、作用、績效等方面更需要教師進行反思。目前各種說課評比和說課比賽中,反思性說課比例佔絕大多數。

針對技術應用創新的說課,要說技術應用創新,更要說學科教學。要做好兩

者兼顧,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技術應用創新的反思性說課要有針對性,不要泛泛而談。重點可以有以下一些:

這節課是否達到了教學設計的預期目標;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怎樣發揮主導作用,在哪些教學活動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採用了哪些教學策略,哪些技術應用策略,技術應用有什麼創新點,為什麼採用這些策略;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應用創新,解決了哪些用常規的、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解決的或解決效率較低的問題,怎樣解決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採取的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效果甚微,為什麼。等等。

一定要避免把說課說成器材裝置或平臺的功能介紹,如:“這個教學環節,我用了電子白板的放大鏡功能,它可以放大需要放大的圖片,我設計的課件就是這樣的”,“那個環節,我用了白板的遮擋功能,可以看一看我是這樣操作的”類似的內容,而為什麼用這些功能卻很少提及,把說課異化為功能說明。這樣的說課,時有發生,特別是以技術應用創新為主題的說課,教師過多介紹創新的呈現形式而忘了課。

說課中的教學反思,既要有針對學科教學的,還要有對技術應用的,如對技術的選擇、設計、應用等,要具體。對創新的探索,也應該有所反思。反思要提出有價值的研討問題,進行觀點性陳述。

說課時的語言應該是科學的學術性的,儘量避免華麗的藝術性的。遺憾的是,個別教師為了吸引聽眾的注意,還是採用了大量經過修飾的、充滿藝術性的陳述語言。說課過程中,較多關注的是“我”而不是“課”。說課說課,是“說”,不是“朗誦”,也不是“表演”。

資訊科技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相關的反思和總結篇二

我所任教的學校位於偏僻的農村,我在初中任教,同時兼任本地個別小學的音樂教學任務,至今任教已二十多年。十多年前,奔波忙碌於幾個學校之間,身心疲憊,效果甚微。xx年起,我開始接觸資訊科技,由不懂到著迷,憑著一股鑽勁兒和自己的那份執著,至今,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已基本上能做到自給自足,也基本上能滿足自己的在教學活動中的需要。現結合近階段教學現狀,淺談一點兒自己的心得、反思及一些粗淺的看法兒。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資訊科技教學能憑藉它的聲頻效果和影片效果,在音樂活動中充分地展現音樂這雙重藝術的魅力,激起中小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不僅能使中小學生學到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而且能培養中小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如引導孩子欣賞我國的國粹──京劇時,由於孩子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對京劇基本上不會很感興趣地學習和欣賞,更不能體會京劇那不同於歌曲的獨特的唱腔,那深奧而複雜的板式、結構、獨特的演唱風格,對於京劇所蘊含的豐富多彩、深層次的美根本無法體會。於是我利用網路舉行了一次“京劇知識知多少”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和家長分組在網上搜尋下載相關資訊,有的中小學生了解京劇的起源,知道京劇由崑曲發展演變的過程;有的找到了京劇的臉譜,知道京劇中的行當分為生、旦、靜、末、醜幾類,透過臉譜瞭解各自代表的角色;有的透過查詢京劇中的道具瞭解相關動作程式代表的意義;還有的中小學生上網下載了有關的唱段,並透過練習能哼唱幾句;就這樣將本來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提供了讓中小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透過中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而增強了中小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不僅有利於中小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而且對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在農村,中小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儲備相對薄弱,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他們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遇到問題總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