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看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

看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

看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一

冥思,許久都不曾回醒……

步履在莽莽蒼蒼的大地,面對這赤裸的文化,心中有種莫名的悸動,文化苦旅讀後感。拈起一腳腳尾頁,方才知這《文化苦旅》的厚重。卻又如酒般蕩醉,麻痺你的經絡。於是,我將文化含在唇間,味道比秋茶還要苦澀。當我凝神文化聖潔的神韻時,思緒隨風飄散。

冉冉的日光,喚起我沉醉許久的無限遐想。他正用破舊的掃帚,刷去百年的燦爛;他正用冷白的石灰,掩蓋千年的輝煌;他正用蒼白的思想,粉砌著“自以為是”的鄙薄。他,一個道士,活生生地擄走了我們的遺產。我看到了駝隊遠去的背影,我聽到擄略者大聲的狂笑……我的心被揪得生疼。

夕陽血染一般的紅。古老的民族,滴血的傷口,在潰爛……

我真想化作那根韁繩,勒住那罪人的喉嚨,不讓他用那粗略的手去碰觸佛家瑰寶,不讓他將人世的汙濁滲入瑰麗的文化。我還要去阻截遠行了的車隊,“和你各乘一匹戰馬”“決勝負於城下”!可我深知——我太渺小,太卑微,太愚鈍。我留不住被馱走了的文物,留不住早已枯竭了、走失了的年代。

文化的歇息將永遠帶著悲痛與苦楚。

什麼才能鐫刻雋永,我帶著迷茫與痛楚義無反顧地踏上文化的征程,縱他山遠水長,我都要用深層的記憶打響前奏,叩開歷史的生命。此刻的我才明白,守望也是一場苦旅,即發的記憶,是被人們遺忘的步履。而時間將我蝕成戰火中的殘垣,正如些許文化嫣然老去般長久。

因此,守望變成了我追溯的根源。把自己凝望成一春的晨,一冬的雪。雪也伴著胡笳與羌笛,缺少了些悲壯的情意。若我將我心給予陽關,墳墓是否會將我掩埋。如峰的沙堆,如劍的月光,如冰的軀殼。煙繚繞,我心也朦朧。

文化因萎靡柔弱而席捲半壁華榮?我如魔鬼般嘶吼,竭力釋放我內心的渴望,讀後感《文化苦旅讀後感》。一切都在遠去,而無半點追逐的腳音。我面對的蒼涼的文化,看它們如雨一般的落下,轉眼又是風雨交加。

看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沙漠中,光影斑駁交錯。只有從沙漠中走過,才會有腳印證明來過。林則徐,“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擁有他的個體,他的靈魂,他不會物化成無動於衷的頑石。是他,傾瀉了這一襲華裳。

亭臺樓閣,清風寒雪,白蓮洞勝似煙雨桃源。一個暮春的雨天,一版墨清的江水。自然的造次,渾然天成的作畫。“廬山沒有了文人本來也不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我在親近人文,正在親近一部浩渺的文化。

江南小鎮,鄉野隨風,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自然小鎮就多了一份深沉,一份詩意。江南小莊,我只能對著記憶中的周莊空想,柔美而妖媚的色澤是你別緻之處,水星木屑,自然又多了一份浪漫古典而精緻的明眸。

看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二

首先由於寫期末論文的需要,寫了讀後感;又因為讀文科的姐姐剛好購有《文化苦旅》,於是大致看了後,寫了點該書讀後感。

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

一個家族揹負著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範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範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正式餘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麼呢?範欽曾經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強健的職業道德品質。

說到這裡,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這些學生,有哪一個能像範欽那樣監守正義,監守自己的崗位。或許有但也是極少數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來諷刺現代人,但是我還是要批判我們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內,同學們,所有讀書的人們,我們早就應該反省一下了。對我們來說範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一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學成之後又為了什麼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繼續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範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要監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在,有誰會願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範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範天衝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範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儲存到現在的。

說到這裡我又要開始批判些什麼。想到讀書人,現在的讀書人(有些人)說說是書生,毫不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動作。而且讀書為的盡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為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守崗位和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了,一點都沒有範欽那樣的奉獻精神。

看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三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遊;文化苦旅,在學海中航行。這是一本集歷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讀歷史,知名人名事;讀山水,覽大江南北;讀人文,賞民風民俗。它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

為什麼叫《文化苦旅》?先說一個現象:中國人每當假期,總想去名勝古蹟旅遊。我們嚮往的,僅僅是景色嗎?當然不是,遊客更想體會的是文人曾經的情懷,去尋覓曾經使人陶醉的詩意,去感悟意味深長的哲理。當我們徜徉在古聖先賢曾流連忘返的花徑綠洲時,彷彿瞬間與先賢們產生了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人們想借此對國家、歷史產生新的理解與感悟。餘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偉大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並不好悟,需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體會,才能領悟到真諦。

“回去吧,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這意味深長的語句出自這本書裡的《陽關雪》。陽關,這個地名是那麼令人蕩氣迴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陽關道飄蕩千年,他所表達的陽關,是威武雄壯的,寄託了深深的友誼……唐人就是這樣,再大的困難也抵擋不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扼殺不掉他們樂觀。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那這個社會將更加美好。

陽關,我覺得它是中華民族品質的象徵,它屹立在黃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遠方,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堅強性格嗎?它開放積極,絲綢之路在它腳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風姿,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博大胸懷嗎?但是幾百年後,餘秋雨來到陽關,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還有殘雪……陽關被廢棄,陽關的坍塌,使中華民族更有骨氣。陽關之後,再無陽關!

苦,苦如開山,功成始得瓊瑤;旅,旅如探險,完後必獲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