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篇1

我談一下設計課件的思路,首先,考慮到本課時與環境保護聯絡緊密,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選用了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新聞畫面來激發學生的意識和興趣,而各種型別的環境汙染可以用化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解釋,也可以作為一個學生求知慾的激發點,世界各地和中國以及學校所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面臨的嚴峻形勢更是學生的一個看點,學生的參與是本課時成敗的關鍵,但也面臨一個問題,材料要怎樣組織才能使課堂活躍而不亂,怎樣引導學生從熱熱鬧鬧的表象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從暢所欲言的輕鬆回到踏踏實實的考點?因此利用好教材就是我解決問題的出路。

在課堂設計的第一步,用一段美麗的水的影片讓學生欣賞,提示在影片中出現的冰川水,地表水,提問:還有哪些水的形態,水對人類重要嗎?地球上有多少水?多嗎?有多少?透過統計彩圖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然後進入第一次翻書,回答關於水的形態的問題,並在書上做出記號,目的是讓學生的直觀認識轉換為理性認識,並落實在紙上。

然後提出問題:人類缺水嗎?為什麼?看多媒體圖表,進一步提出:中國缺水嗎?為什麼?第二次翻書,回答關於保護水資源的問題,提出水汙染的概念,並問:我們地處開發區,我們附近有水汙染嗎?對我們有影響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把許多組不同型別的水體汙染的新聞圖片邊解說邊展示,讓學生的心靈得到一次震撼,再提問:我們可以做什麼呢?不同型別的水體汙染可以採取怎樣的對策呢?討論的基礎上,第三次翻書,落實考點預防和消除水體汙染的三方面措施,特別提示考點節水標誌。最後讓學生按自己的方式理解節水標誌,以設問結束: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住在長江尾的你敢喝長江水嗎?

綜上所述,在以上運用多媒體的化學課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到和教材的編排和知識內在聯絡,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習慣,採用了兩個迴圈,三次翻書,既使用多媒體,又把知識落實在書本,併兼顧考點,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樂。從最後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參與度高,思維活躍,但一直圍繞課堂,最後的考點小結中的問題,學生能夠輕鬆地完成,無論從效果的維度,還是效率的維度,都達到了我的預期。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學生表現非常活躍,積極思考,思路開闊,踴躍發言,小組合作也非常好,不僅做了實驗,還透過實驗學會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學生們希望以後還有機會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教學達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後,學生很需要一些機會將知識和技能應用與實際,老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透過大量的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水汙染的嚴重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自由、寬鬆的課堂氣氛,同學們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同他人爭論的良好素養,不是靠幾節課的培養所能實現的,需要老師長期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

此外這種探究活動課對老師的要求較高,授課之前要精心選題並設計每個探究環節(形成問題串),授課過程中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並能調控學生活動過程。此外教師還要查閱一些生產化工知識,使我們設計的探究內容不脫離生產實際,在這些方面我要學習的還很多。

1、 設計這節課時,我自己內心是忐忑不安的,活動很多,學生要自主做的事情也很多,他們能達到預期目的嗎?但上完這節課,我要說:相信我們的學生吧!他們不會讓老師失望的。當我看到學生們積極主動的討論、製作,一遍又一遍修改他們的講稿,我不禁想到,常規教學壓抑了學生多少學習的熱情,當我看到學生展示時,大方自如的談吐、聽課同學認真的態度,也讓我體會到了現在的學生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2、 由於新課程更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並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節課做了有益的嘗試。

3、 教改首先教師從觀念上要革新,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自然會有新突破。以這節課為例,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結果學生積極動手,學生在蒐集整理資訊、交往合作、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他們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真正體會到了做學習主人的自豪與自信了。 並且透過這節課,我的學生能夠真正地行動起來,關心水資源,愛護水資源,並用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影響身邊的人,這也是本節課我們收穫的最大的成功了!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篇3

自從與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結緣以來,我就發現要上好品生(品社)課確實不容易。因為它涵蓋的知識非常豐富,活動的設計非常多樣,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太多……雖然,我一直用心地投入到品生(品社)教學中,但是總感覺自己猶如初學游泳的孩子,也就剛剛學會了划水而已,並無暢遊的技能。

在用心參與“山東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研討會”的過程中,我收穫著,也困惑著。準確地說,每聽一節課,我的困惑都會接踵而來。或許我的認識有些偏頗,但是我願意把它記錄下來,因為這字裡行間融入了我的思考。

一、“生活化”不應成為水中撈月

品生(品社)教學不僅要從生活中來,還要回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一理念,我想每一個品生(品社)教師都耳熟能詳。可是走進教師的課堂,我卻遺憾地發現,不少環節看似用心良苦,實則並不切合實際。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快樂的六一》中設計瞭如下環節:“瞭解戰爭及貧困地區兒童的不幸—以不同的方式(畫一畫、寫一寫、做一做)對不幸的兒童表達關愛之情”。在展示交流時,教師出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白鴿,讓學生把作品貼在上面。

乍一看,這一環節處理得也算合理,可是靜心琢磨你就會發現問題。一則,戰爭及貧困地區的兒童距離孩子的生活還是比較遙遠的,不如教師在課中提到的“汶川災區的孩子”來得真實。二則,學生用心表達的祝願只是貼在了和平鴿上,課後教師將如何處置這隻和平鴿並不知曉。假如,這隻和平鴿就此遺棄,那麼“服務於生活,實踐於生活”就成了空頭支票。所以我認為,教師在設計類似活動的時候,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它的實效性,這樣才不會給人水中撈月的虛無感受。

二、“探究性”不應成為走馬觀花

探究性學習方式,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問題,主動去尋找與問題有關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反思,從而獲得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之所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並在收集、歸納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髮現並創造出新知識的能力。冷眼看我們的品社課堂,你會發現,探究只是淺嘗輒止。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和平》一課時,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關於戰爭的資料。課堂上,除了教師的提問就是學生讀材料中的相關資訊。整節課,沒有一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從海量資訊中找出某個例證。試問,這樣的課堂,探究表現在哪兒?這樣乏味的課堂有何情趣?

再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電視裡看世界》時,設計了《製作電視選單》的環節。因為不少學生並沒有準確掌握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播出時間,所以製作時,內容大多雷同,並沒有凸顯學生自身的個性,當然也就缺少了探究的深度。

因此,我認為,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敢於把探究的時間下放給學生,又要做到巧妙點撥、收放自如。而要達到這種和諧的境界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真正瞭解學情,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馬觀花。

三、資訊科技不應狂轟濫炸

資訊科技的使用的確能讓教學情境生動具體,讓課堂教學動感十足。但是如果影片資料和音樂渲染太多,就會給人眼花繚亂之感。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同在藍天下》一課時,就多次播放影片。為了讓學生體驗“耳朵失聰的人”的感受,教師播放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影片。在“關愛殘疾人”環節中,她播放了《最可愛的女交警》的影片。在“感受殘疾人自強不息”環節中,她播放了殘疾人舞蹈家馬麗的故事。應該說,整節課,大量的影片資料、音樂、圖片等充斥著學生的視線,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時間。

所以我認為,影片、音樂等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而一定要精、短,注重實效。否則一味狂轟濫炸,學生就成了配角,就成了接收資訊的容器。

冷眼看品生(品社)教學,確實會發現不少瑕疵。人說“教育是遺憾的藝術”,我相信在解讀這一個又一個遺憾中,我成長得腳步會邁得更堅實!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篇4

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品德與生活》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 交朋友》一課時,為了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我與學生做各種有趣的遊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願意和老師成為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為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於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篇5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對……有關道德知識,正確的道德觀點,典型的事例,模範人物的再認、再現能力”。這裡指出“再現”在教學中的一般表現形式,多為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舉例。大家不難發現,學生的一個貼切而生動的舉例,往往會使課堂頓時生輝,激起陣陣波瀾。舉例在本質是擺事實,講道理。或肯定和認同,或否定和質疑,或深化和補充。這些事實和道理之間的連線需要透過認知能力進行加工,而認知能力又恰恰來源於一次次的“連線”。比如舉例前的收集和積累,舉例時的語言組織和快速提煉,舉例後的反思和回味等,就是學生捕捉道德問題和現象,進行道德資訊的提取和甄辨,陳述理解和形成態度的過程。因此,舉例不僅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僅是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需要,更重要的在於它是發展學生道德認知能力的基本規律,是一種學法。學生的舉例,同時也是評價和衡量其認知能力高下的重要依據。培養學生舉例的能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擴大“例”源。小學生的生活面、知識面與成人比相對要窄,加上無意注意和興趣記憶的年齡特徵,常常在上課發言時出現資訊空白和記憶阻隔而說不上來。擴大“例”源辦法有:(1)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搞好課內外銜接。如生活中環境汙染現象,鄰里之間關係如何等;(2)利用傳媒獲取資訊:如經常收聽收看廣泛電視閱讀報刊雜誌,從中可以及時掌握大量有用之“材”;(3)加強課外閱讀:童話故事,科普讀物,名人傳記中有豐富的道德事例,可推薦學生閱讀。擴大例源能讓學生增強收集資訊的意識,達到“見多識廣”的效應。

二、增強“例”用。有了“例”源,關鍵在用,這樣才能充分地使學生心中的例子活起來。教學中老師一要做到讓學生多發言,讓多數學生講話,有些知識及資訊應儘可能地由學生來呈現,老師只有引導、評點、調控,把充足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二要善於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討論、爭論,從而促進學生尋找豐富的事例來闡述自己的理由。如在上《保護珍貴動物》一課時有位老師引用了《楚天都市報》頭天刊載的一則關於動物園的一頭雄獅兩次傷人、動物園申請上級部門準備“槍斃”雄獅的訊息,頓時引起爭論:有的說該殺,不然還會傷人;有的說不能殺,並舉例說曾有一個動物園的大象踩死了人並沒有處死。論辯豐富了學生用“例”的機會。其三,針對某些內容可設計新聞釋出和新知識介紹的`教學環節。如“祖國的偉大成就”這類教材完全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資料,課中加以展現。對於資訊意識強知識面寬的學生可設定“小靈通”之類的獎勵給予肯定。

三、學會“例”證。課堂上,教師在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的同時,還要注意訓練學生“舉例”的質量。基本要求有三。首先是舉例的準確性。所述事例在資料上事理上情節上要真實。其次是舉例的貼切性。有的例子用在某處可能不錯但也許不太貼切,容易產生誤解。如有位老師在教學“保護珍貴動物”時學生講了歌曲“丹頂鶴”中“女孩”救丹頂鶴而獻身的故事,這個事例本身具有極端的一面,當有學生表示在遇到此類情況時要向“女孩”學習,老師表示了贊同。筆者認為這就有了誤導之嫌,是學其精神還是學其行為?小孩子的安全應是頭等大事。三是舉例的典型性。典型即要求例子有代表性、針對性和生動性。要能有力地回答提問,能以少勝多,聽起來感人,印象深刻。如在學習《尊敬老人》一課時有學生就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說他隔壁張叔叔和他愛人都在外做生意,家裡的張奶奶無人照顧,張叔叔就請了一個保姆專門照顧。他認為這也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表現,因為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變化了。這個例子在當前城鎮居民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培養舉例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辯證發展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隨著學生思辯能力和道德視野的擴充套件,他們心中道德事例的儲存就會象滾雪球那樣不斷擴大,學生舉例的水平就會實現一個由低到高,由一般到精彩的漸變。反之亦然。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篇6

我在二年級講授《我為家鄉做點事》時,講到廢電池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時,說“如果人類在廢電池汙染了的土壤裡種上蔬菜或者莊稼,蔬菜和莊稼就會被廢電池裡放出來的有毒物質所汙染,人吃了這樣的莊稼和蔬菜就會……”沒等我說完,後排有幾個特別調皮的學生就站起來一邊做一個很誇張的向後昂的動作,一邊嘴裡還說“死了,死了…”另外幾個孩子見了也跟他學起來,一時課堂上出現了不小的躁動,雖然我感覺他這樣做有點誇大,影響了課堂紀律,但我沒有批評他,只是做了一個坐好的手勢讓他們坐好,並對他們的話進行了糾正:不會馬上死亡,但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孩子聽了後哦了一聲表示明白了。

這次上課的經歷,讓我想到如果在國外課堂上學生這樣做是很普通的,老師是不限制學生上課自由的,但在我們國家上課講究的是課堂紀律,如果學生這樣上課就會被視為擾亂課堂紀律來對待的。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教師會怎樣來對待他們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適時引導,既不影響了上課,又能把孩子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品生愛惜資源教學反思 篇7

在小學階段,低段1—2年級是《品德與生活》,它主要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中高段3—6年級是《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很顯然,它們來源於生活,知識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提高了。教學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在成功中尋找經驗,在失敗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成長。我覺得要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提高重視度

《品德與社會》雖然列入了考試科目,但是遠遠不如語文、數學用的功夫多。《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思品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透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學校、愛家庭、愛勞動的教育。結合實際、迴歸生活、親近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訪問與調查、參觀與考察、想與做等多種活動方式,在體驗中讓學生得到啟迪,在總結中受到感染,使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

內容上的開放,從教材擴充套件到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空間上的開放,課堂從教室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等生活空間;時間上的開放,時間可以與學校活動或其他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展。資源的開放,現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地理、歷史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對祖國的愛,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父母的愛。開放式的環境,課堂時間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角色的轉換,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是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得到發展。

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也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更多新見聞,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結合相關的社會資源,創設出更好的教學環節,成功地駕馭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你,喜歡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