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小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一、好問題的設計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法寶。

學生學習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問題是啟用學生思維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學內容轉化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經歷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課桌有多長”?“1釐米有多長”?“不用尺子測出數學書的長是多少釐米?”這三個問題是本課的核心,這也是本節課的三個大環節,學生在解決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中,初步經歷長度單位的產生過程,認識了直尺和釐米,建立了釐米的意義,實現了在生活中拓展應用。

二、學生已有經驗是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

學生對長度單位瞭解了多少?這是我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重點思考的內容。在嘗試過程中我們發現城裡部分二年級的孩子在教學前已經初步認識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但這些孩子對長度單位“釐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沒有建立。學生不清楚1釐米到底有多長,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尺(釐米為單位)來測量。根據這樣的認識,我們比較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先認識尺子,建立長度單位釐米的意義和表象,學會應用尺子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後透過時光倒流到沒有尺子的時代,來體驗尺子的作用和統一長度單位的意義;另一種是先借助各種身邊的物體表示課桌的長,體會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資料不同,來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從而認識直尺,學習釐米的意義,建立釐米表象,學會正確測量方法。第一種方案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但學生對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種方案注重對統一長度單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學時,遵循了知識產生的過程但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已有認知起點。經過不同地區學生試驗比較發現,同一種設計在不同的班級中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認識較多的班級的學生採用第一種方案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長度單位認識較少的班級的學生採用第二種方案比較容易產生認知衝突,使學生較好地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教材編寫的邏輯意圖綜合把握教學目標,靈活的設計教學活動。

小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探索性操作,在這次《長度單位》教學活動課中給我以深深的啟迪。長度單位我基本上用了三個課時,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測量來感知米與釐米的區別與聯絡,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實際長度!

教師的精心準備、學生的全員參與,確實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興趣的激發、經驗的積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在第一課時的時候,必須得完成一個教學難點,就是“總長度與標準量的關係”,這個似乎和高年級的“商不變性質”有點相像。呵呵!

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全程參與學習過程,利用操作、比較等手段獲得感性認識,切實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透過擺弄客體而獲得客體的知識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驗證的東西,比老師講解給他們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觀察、操作、討論┉┉是數學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可以親自進行最廣泛意義的實驗、試驗及觀察,能夠提出問題,並從實踐操作中自己尋找到答案。

“釐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釐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看一看。透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的長度。

3、估一估,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

小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於“米”或“釐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於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絡,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於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綵帶,透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麼同樣長的綵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釐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釐米。比如1到2、2到3.最後尋找身邊的1釐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藉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釐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釐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採取了自己正確示範、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範、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後,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釐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2、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