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高考總複習議論文

高考總複習議論文

空空書齋

一、教學目標

總的目標是透過系統複習,達到會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常用應用文。具體說來有三個方面的要求。

(一)整篇作文:

(1)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2)思想健康,中心明確,材料充實;(3)語言規範、準確、連貫、得體;(4)結構完整,條理清楚;(5)符合文體要求;(6)字型端正,卷面整潔。

(二)單項能力:

(1)記敘能清楚完整,詳略得當;描寫能具體生動;說明能把握特徵,語言簡明;議論能論點明確,論據比較充分,論證合理。(2)觀察準確,聯想恰當,想象合理。

(三)應用文的.寫作符合格式及行文習慣(應掌握的應用文種類:書信、啟事、通知、新聞、電報稿、廣播稿、申請書、說明書)。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提煉好議論文的觀點?

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一篇議論文,若提不出正確深刻的觀點,就構不成一篇議論文。而觀點不明確,則是同學們議論文中較普遍存在的問題。

怎樣才能提煉出正確而深刻的觀點呢?當然,從根本上來說,是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知識水平。但在同樣理論水平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掌握一些從具體材料中提煉觀點的方法,善於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分析所寫的事物,則會有助於正確觀點的提煉。這裡,介紹幾種提煉觀點的方法。

第一,從現象中抓本質。面對一些具體材料,要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來。比如有一篇《從“一條街”做起》的短文,所根據的材料是這樣一個事實:最近,珠市口至廣安門這條大街,日見清潔整齊起來,這是宣武區環衛局的同志們為改變全區清潔衛生面貌,首先抓好一條街做出的初步成績。這則材料,人們會當作一般的一件好事來看待,甚至也可能根本引不起注意。而該文作者卻從中看到了一種可貴的精神:“這一條街的‘一’裡面包含著千百件艱苦細緻的工作。34座公廁的牆壁、門窗一一進行了油漆、粉刷;430個垃圾桶都是一一除鏽噴漆,排放整齊的……他們始終如一地埋頭苦幹著,這種精神是可貴的!”進而,文章又從中.總結、概括出所要闡述的觀點:“當然,他們也是不滿足於“一”的……他們認真地從“一”做起。“一”比“0”來說是無限大的倍數,是發展成百、千、萬……的實際起點。如果我們每個單位、每個人都是這樣不說空話,兢兢業業,紮紮實實,一個一個地解決問題,四化的步伐肯定會大大加快”。這樣從本質上來看問題,提出來的觀點就比較深刻了。

第二,深入開拓,以小見大。從一人、一事、一物生髮開去,從一滴水中可以見太陽。有些材料,看來似乎很平常,但其含義卻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我們應當掌握從一點到全面,由個別到一般,由常見的現象中發掘其深刻意義的方法。例如鄧拓雜文 《事事關心》,文章開頭先引用了明朝東林黨人的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然後,作者對這副對聯加以闡釋:“上聯的意思是講書院的環境便於人們專心讀書”,“下聯的意思是講在書院中讀書的人都要關心政治”,“把上下聯貫串起來,它的意思更加明顯,就是說一面要致力讀書,一面要關心政治,兩方面要緊密結合。”接著,對這副對聯加以評論,既指出東林黨人歷史的侷限性:“他們當然還是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封建制度而進行政治鬥爭,”又肯定其進步性:“他們比起那一班讀死書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了。”透過以上解釋和評論,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只是空頭政治家,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同樣,不問政治而死讀書的人,那是無用的書呆子,決不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因此,“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這個大道理,是從一副對聯引申出來的。全文說“小”顯“大”,說“大”不離“小”,這就是善於以小見大的範例。

第三,類比推理,觸類旁通。有一篇《著眼於無名之輩》的短文,在讚揚了《青春》雜誌發表關於“著眼於無名之輩,就是著眼於明天,著眼於未來。”接著又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論點說:“著眼於無名之輩”,是真正有見識、有魄力的表現。魯迅茅盾這些大師,工作那麼忙,在無名之輩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啊!繼而,又類推到其他行業說;“如果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少數名人,我們的作品只是在幾個名人中打圈子,我們的事業就不會興旺發達。文學如此,科學如此,體育如此,其他戰線也如此。”這樣由此及彼,類比推理,就把在一切現實工作中要“著眼於無名之輩”這一觀點由淺入深地提出來了。

第四,開拓思路,推陳出新。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鮮,但如果能別出心裁,從另一角度深入開拓,也能提出新的見解,新的觀點。例如“同情弱者”這句話,在舊社會是一句讚語,延續了多少年。但有一篇題為《“同情弱者”析》的短文,則結合現實,從另一角度,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推陳出新,提出了新的觀點。文章說:“同情弱者”,在剝削階級掌權的舊社會,多數是正義的,對人民是有益的。如今,勞動人民當了國家主人,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批評是人民內部互相幫助的一種形式,因而不宜於一味奉行“同情弱者”的哲學。如果無原則的站在被批評者一方,反對批評者,這是不正常的。它不利於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正常開展。

第五,透過事理,引申一步。例如1990年高考作文,是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自擬題目展開議論。材料是: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跑過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裡是個壞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裡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裡是個好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裡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沉思。對這樣一個材料,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展開議論。一般考生議論的主題是要正視困難,他們將刺比作困難、挫折,從而提出“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覺地面對挫折,”“要成功,必須先流汗”,“敢於拼搏,做生活的強者”等等。這些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些都是一般人的思路共集之處。但能不能在此基礎上,引申一步,提出更新更深的觀點呢?有一個同學就經過引申,提出了“人生抉擇在於取捨得當”的觀點。文章說:

世界是美的,恰如玫瑰花,但同時也有扎手的玫瑰刺,這就要看你如何取捨。人生的抉擇在於取捨得當。

人的一生短暫又漫長,如何有價值地度過人生是人們一直關心的問題。我們會面臨許多選擇,比如升學就業,比如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間的衝突……

據一本報告文學記載,有一位伐木工被大樹壓住雙腿,拔出來是不可能了,又無他人幫助,於是他自己鋸斷雙腿,爾後存活下來。生命是可貴的,如果這位伐木工沒有正確的選擇,他可能逃不過滅頂之災……

被玫瑰刺傷的人也會喜歡玫瑰嗎?這需要怎樣的氣魄。巴金的《隨想錄》為我們作了很好的例證。在動盪的年代,巴金也是一位受害者,但他卻以驚人的膽識坦白自己的心胸,讓人們看到了他的高風亮節。用他的話說,取的是良心,舍的是面子。正因為如此,這位文藝界的前輩就更贏得了人們的尊敬。由此可見,人生的正確選擇在於取捨得當。

這位考生由“母親陷入了沉思”,引申開去,確定了“人生的正確選擇在於取捨得當”這樣的觀點,就比前邊提到的一些觀點更新穎,更深刻,因而更容易給人以啟迪。

(二)議論怎樣避免“空”、“淺”。

議論文,顧名思義是要議事論理,以理服人的,所謂“主在析理,理盡後已”。但是,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往往是“論點+例項+結論”完事。既不會對論點作分析,也不善於對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係作議論。使人讀後的印象是既“空”且“淺”,如隔靴搔癢,不解決問題。

怎樣才能避免議論文的“空”和“淺”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掌握寫議論文的基本要領;二是要學會進行分析。

寫議論文的基本要領是:從大處著意,從小處落筆。所謂“大處著意”,是說議論文講的道理要“大”。所謂“大”,一是指對讀者要有較大的教育意義;二是指這樣的教育意義適用的範圍要大,給人的啟發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