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指南針怎麼用-生活常識

指南針怎麼用-生活常識

指南針又稱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效能可以辨別方向。以下是PINCAI小編整理的關於指南針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和參考!


指南針怎麼用_生活常識

結構、效能

1.方位測量機構:由羅盤、方位框、瞄準器及瞄準玻璃等組成。方位分劃外圈為60—00密位分劃制,單位為0—50密位;內圈為360o分劃制,單位為5o。方位指示精度為0—25密位。

2.距離估定器:有瞄準器及瞄準玻璃等組成。瞄準玻璃上刻有距離估定線及密位分劃線。當殼蓋與殼身之測距定位線相對準,瞄準器處於垂直位置時,距離固定線與瞄準器組成10:1之比例測距固定器;密位分劃線與瞄準器組成密位測距估定器。距離估定器的測距精度為5%。

3.俯仰角測量機構:由俯仰瞄準器、俯仰擺及鎖緊機構等組成。其量程為±90o、單位為5o。俯仰角測量精度為2.5o。

4.里程測量機構:由里程測量表輪、里程錶、里程錶針及齒輪系等組成。里程錶有1:100000;1:50000;1:25000三種分劃,單位為公里。里程測量精度為2%。

5.座標梯尺:由相互垂直的兩組測尺組成。長尺80mm;短尺20mm。單位1mm。座標梯尺測量精度為0.5mm。

測方位角:以判定方位、標定地圖、指示目標等。

例一:測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開啟指北針,使殼蓋至最大位置,將指北針託平,(單眼緊貼瞄準器)調整瞄準器的角度,使透過放大鏡能清晰的看清方位指標線及所對應的分劃值。瞄準時透過瞄準器上的長縫和瞄準線瞄準目標,此時方位指標線所對應的密位分劃值,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例二:標定地圖—使地圖上北方與現地正北方向一致。

展平地圖,將指北針座標梯尺長邊與地圖上磁北方向線(即地圖中的PP'虛線)密合,此時座標梯尺始端應指向地圖下方,轉動地圖,使指北針方位指標線對應值指示為零。此時地圖即已標定。

例三:利用地圖量測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按例二方法先將地圖示定,使指北針座標梯尺長邊透過站立點和目標兩點或這兩點延長線,座標梯尺的始端應指向站立點。此時方位指標線所對應之密位分劃值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估測距離:

① 已知北側目標的間隔,估測目標至站立點之間的距離。

根據目標間隔在瞄準玻璃上所佔的大小,可按10:1的比例公式或密位公式來估算距離。

比例公式:

立足點至目標的距離(米)=目標間隔寬度(米)x 10 / 目標占兩估定線寬度的倍數

密位公式:

立足點至目標的距離(米)=目標間隔寬度(米)x 1000 / 目標所佔的密位數

例四:已知前方目標高壓電杆之間隔為50米,電杆高為8米,試用比例測距或密位測距兩種方法,估測目標至站立點間的距離。

開啟指北針,使殼蓋與殼身之測距定位線對準,將瞄準器置於垂直位置,用單眼緊貼瞄準器長槽,透過瞄準玻璃上的分劃線觀察目標。

測得兩電杆之間隔(50米)佔兩估定線寬度的倍數為1.25,透過比例公式可求得:

立足點至電杆的距離=50X10/1.25=400 米

測的電杆之高(8米)佔密位分劃線兩小格(20密位),透過密位公式可求得:

立足點至電杆的距離=8X1000/20=400 米

② 未知被測目標的間隔,估測目標至站立點之間的距離。

例五:在河彼岸有敵陣地新建暗堡,估測暗堡至站立點之間的距離。

開啟指北針,測的目標至站立點的磁方位角為45—20密位,在垂直於目標的方向尋找一輔助點,使目標至輔助點的磁方位角之值在原來的基礎上變化1—00密位,例向右當測得輔助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為44—20密位。此時用步測法或其他方法,若測得輔助點到立足點的距離為40米,則站立點到目標的距離為其十倍,即400米。

注:按上述方法測距,如再減少5%、如400米-400X5%=380米,此時測距精度能提高2%左右。

測俯仰角及校準水平:

用俯仰瞄準器直接瞄準目標,來測量站立點至目標的俯角或仰角。還可以將指北針的座標梯尺(長尺)朝下,立於某一平面上,測量該平面傾斜的角度,或校準該平面,使之處於水平位置。

例六:測量站立點至山坡目標之仰角。

手拿指北針,用中指壓下按鍵,同時透過俯仰瞄準器瞄準目標,待3-5秒鐘以後,中指脫開按鍵,鎖緊機構即將被測角度鎖定。透過俯仰放大鏡即可讀取所測得的仰角,指示為30o。則站立點至該山坡目標的.仰角為30o。

量測地圖上任意兩點之里程:

不同比例尺之地圖,其方里網邊長及實地距離之關係,及計算公式:

1:25,000地圖: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4 (公尺)

1:50,000地圖: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2 (公尺)

1:100,000地圖: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 (公尺)

例七:量測地圖上的甲乙兩地之直線距離。(地圖比例尺1:50,000)

將座標梯尺始端對準甲地,量的甲乙兩地間的長度為68毫米。

代入公式

距離=68x100/2=3400 米

責甲乙兩地間的直線距離為3400米。

例八:量測沿某公路上甲乙兩地之行軍路程。(地圖比例尺1:50000)

轉動里程輪,消除其空迥,使里程錶針的指示為零,然後是令程輪沿公路滾動到乙地(注意里程輪只能滾動不能滑動)。翻轉指北針,根據地圖的比例尺,在1:50000里程錶分劃圈上讀數,若里程錶針指示為25,則該公路上甲乙兩地之路程為25公里。

說明:此法不適用於地勢有起伏的地區。

象限法

將圓分為四個象限,當表示方位時,如在觀測者的北面,則方位角度為由北向西或東起計;如方位在觀測者的南面,則方位角度則由南向西或東起計。

A點在O點的方向為北45° 西 N45° W

B點在O點的方向為北60° 東 N60° E

C點在O點的方向為南55° 東 S55° E

D點在O點的方向為南50° 西 S50° W

方位角法

方位角從正北(即0度)起順時針方向量度,其角度表示單位有下列3種,下圖則顯示各主要方向的不同表示單位。

量測地圖上某點的座標:

量讀要領:長邊壓橫線、短邊透過點,公里數在前,尾數看尺邊,先報縱座標,後報橫座標。

例九:量測1:50000地圖上、“p”點的精確座標。

(1)先查出“p”點的座標為83、50。將座標梯尺長邊與83座標橫線密合,使短尺透過“p”點。

(2)先後讀得短邊為8毫米,長邊為13毫米。

帶入公式: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2

短邊為400公尺,長邊為650公尺,分別夾道所對應的公里數後面。

(3)“p”點的精確座標為83400(縱),50650(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