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生態習性-豬茯苓與茯苓的區別
豬苓味淡,淡主於參,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溼瀉,通淋除溼,消水腫,療黃疸。以下是PINCAI小編整理的豬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生態習性以及豬茯苓與茯苓的區別,歡迎閱讀參考!
豬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生態習性_豬茯苓與茯苓的區別
概述
豬苓喜歡生長在楓、樺、槌等帶有密環菌的根際或腐殖土中,它和密環菌及密環菌與樹木三者有共生關係,是典型的"真菌營養型",即一種真菌的生長髮育,需依賴另一種真菌才能完成它的生長髮育。凡發現有密環菌生長的地方,其附近土層下極有可能長有豬苓;或楓、樺等樹根部,若地面隆起,鬆軟,間有小草發黃、乾枯,其下面有豬苓;或清晨雨露未盡時林內地表較乾燥,或陣雨過後地表較幹處,極有可能長有豬苓
豬苓的功效
【性味】甘淡,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藥性論》:"微熱。"
③李杲:"淡甘,平。"
【歸經】入脾、腎、膀胱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少陰經。"
②《藥品化》:"入脾、膀胱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能主治】利尿滲溼。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洩瀉,淋、濁,帶下。
①《本經》:"主痃瘧,利水道。"
②《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③《珍珠囊》:"滲洩,止渴,又治淋腫。"
④《醫學啟源》:"大燥除溼。《主治秘要》雲,去心懊憹。"
⑤《醫學入門》:"治中暑消渴。"
⑥《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豬苓的作用
豬苓,性味甘淡平,淡能滲利,偏於利水滲溼。又《本草匯言》雲:“(豬苓)開達腠理,分明陰陽之妙用也。”故豬岺還具有洩熱止渴,治瘧止痢之功。
利水滲溼
《藥品化義》曰:“豬苓味淡,淡主於參,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溼瀉,通淋除溼,消水腫,療黃疸。獨此為最捷。”臨床多用之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病,溼濁帶下,黃疸,腳氣等。
洩熱止渴
《本草綱目》雲:“豬苓淡滲,氣升雨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藥性論》也記載說:“(豬苓) 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提到: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治瘧止瀉
《本草匯言》記載:“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裡陰之氣利小便,故前古主主痎瘧。”《方脈家寶》中就記載有用豬苓配柴胡、茯苓、半夏、生薑等治療新久痎瘧。又《時病論·溼瀉》雲:“洩瀉之病,屬溼為多。溼浸於脾,脾失健運,不能滲化,致闌門不克泌清別濁,水谷入大腸而成洩瀉矣”。治瀉之法,《醫學入門.洩瀉》中雲:“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故用豬苓治瀉,可以分便小便,從而使溼去瀉自止。
抗菌作用
豬苓的醇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利尿
動物實驗證明豬苓的利尿作用強大。人每次口服8克,藥後6小時內的排尿量和尿中氯化鈉的量分別增加62%和45 %。比對照藥卡非因強,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抑制腎小管對水和電解質,特別是鈉、鉀、氯的重吸收所致。
對免疫系統
本品提取物可以增加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使脾臟抗體細胞形成增多,T 淋巴細胞轉化率上升。豬苓多醣腹腔注射,能使小鼠胸腺細胞中3H—TdR的摻入量明顯增加,同時加速胸腺細胞的釋放。能使荷瘤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明顯增多,提高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IgM抗體的生成。對分散型的'ANAF陽性淋巴細胞有明顯增加,對抗腫瘤化學藥物所致的免疫系統抑制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提高 T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抗腫瘤
豬苓能增加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啟用腹腔巨噬細胞內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荷瘤小鼠6一磷酸葡萄糖磷酸酶和 1.6一磷醉果糖磷酸酶等糖異生酶的活性。對癌細胞線粒體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對內分泌系統
豬苓多糖能使動物血漿中的皮質醇含量明顯增高,切除腎上腺後的動物則不出現變化,故認為其是透過腎上腺而發揮的作用。
抗輻射作用
豬苓多糖具有防治小鼠急性放射病的明顯效果,有效劑量和時間都比較寬。初步認為豬苓多糖的抗輻射作用可能是透過調節垂體-腎上腺系統的功能,使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從而增強了抗輻射損傷的能力。
其它作用
豬苓還有抗菌,抗放射作用。對肝臟和肝糖元的消耗有保護作用,能降低氨甲喋呤引起的致死毒。對肝炎患者有使GPT和TTT下降和HBsA9轉陰的作用。
鑑別應用
豬茯苓與茯苓的區別
豬苓與茯苓:二藥都能利水滲溼,對於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證,常相須為用,協同利水效果。但豬苓淡重於甘,主入腎與膀胱經,只能滲溼利尿,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茯苓則利中有補,甘則補中,淡則能滲,即胃落滋補心脾而益肺,寧心安神。又能利水通竅除邪熱。補而不峻,利而不猛。
生態習性
豬苓喜歡生長在楓、樺、槌等帶有密環菌的根際或腐殖土中,它和密環菌及密環菌與樹木三者有共生關係,是典型的"真菌營養型",即一種真菌的生長髮育,需依賴另一種真菌才能完成它的生長髮育。凡發現有密環菌生長的地方,其附近土層下極有可能長有豬苓;或楓、樺等樹根部,若地面隆起,鬆軟,間有小草發黃、乾枯,其下面有豬苓;或清晨雨露未盡時林內地表較乾燥,或陣雨過後地表較幹處,極有可能長有豬苓。也可用"以苓找苓"的辦法採挖。具體是挖到第一窩豬苓後,沿著橫根方向繼續挖,又會發現新窩,豬苓除有平行結窩外,還有分層結窩的習慣,挖完上層苓窩後,窩底仍有菌索向下生長,下層極有可能再發現新窩,而且下層的產量將大於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