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造成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項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那麼造成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下面是pincai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造成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項羽為人殘暴是歷史定論,沒有誰否認項羽為人的殘暴;為什麼還要再談項羽的殘暴,主要是出於一點考慮:項羽的殘暴與項羽的敗亡有無關係?

項羽為人的殘暴最突出也最為人垢病的是他屠殺秦降卒20萬,盡失秦民之心,終於導致項羽功敗垂成。

在現實中國這個大地上,人們都認同這麼一個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坑殺秦降卒20萬,如此殘暴,怎麼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民心,他怎麼可能成功呢?

如此層層推理,人們大多認為:項羽的殘暴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敗的唯一原因。所以,講項羽失敗的原因如果不講他的殘暴,那就是放過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認同這麼一種推理!如果歷史研究真的如此簡單,那麼歷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價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兩句話並不錯,因為這是歷史的經驗。我們可以找出許許多多的史實證明這是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

問題在於歷史還有反證:項羽比秦始皇還殘暴嗎?

秦始皇以武力併吞六國,殺人無數,終成帝業;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為秦始皇殺人無數導致秦始皇的敗亡。我們至多能說,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經蘊含著二世亡國的因素,但是,這類話太具有普遍性了。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在建國的成功中包蘊著日後數世、數十世敗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為普遍真理,那麼真理也太普遍了。

因為秦始皇並未因生前的殘暴導致秦朝在秦始皇統治之時崩潰,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作為論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賈誼《過秦論》中篇專論“二世之過”,賈誼認為,秦二世如果能夠改變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瀾於既倒,不致於迅速致亡。可見,秦始皇的殘暴如果能在其繼任人的手上加以變革,也可挽救秦朝的敗亡。

項羽與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顛峰跌至人生的谷底,因此,將殘暴列為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值得玩味。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我們做一點假設,探討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就會發現,政治幼稚、軍事被動對項羽的失敗造成的影響比項羽的殘暴更為重要。

如果項羽政治上成熟一些(當然,一個政治成熟的人不會像項羽一樣殘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滅劉邦的機會:

第一,項羽入關;

項羽率領40萬大軍,挾鉅鹿之戰勝利之威,兵進函谷關,卻遭到劉邦兵團的阻擊——不準入關。如果此時項羽認識到秦朝的滅亡是劉邦、項羽相互關係的歷史拐點,那麼,項羽就有了一個消滅劉邦集團和最佳藉口——不準入關。以項羽此時的軍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劉邦集團。

第二,鴻門宴上;

劉邦必須來鴻門赴宴,以便給項羽一個說法、解釋,否則他就會面臨毀滅性的軍事打擊。不來解釋,會招致軍事打擊;來解釋,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輕,劉邦必來!

第三,漢元年八月,劉邦在接受項羽分封后回到漢中僅僅三個月,就出兵關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還堅守在廢丘外,司馬欣、董翳都投降劉邦。章邯堅守廢丘,整整堅持了10個月。章邯這10個月在等什麼?他時時刻刻在等項羽!如果此時項羽出兵關中,與章邯裡應外合,趁劉邦在關中立足未穩,至少可以將劉邦逐出關不,趕回漢中,甚至有可能一舉消滅劉邦。但是,項羽此時仍然沒有認請劉邦是他稱霸天下的最大敵手,卻置劉邦於不顧,而出兵齊地,深陷齊地不可自拔,給劉邦以可乘之機,鞏固了關中之地,舉兵東進,佔領彭城,引發了彭城之戰。

這三次機會,項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劉邦、項羽的歷史都可以重寫。

項羽是楚漢戰爭時期最出色的兩大軍事家(項羽、韓信)之一。項羽的軍事生涯伴隨其一生;但是,項羽在楚漢戰爭中上最大的敗筆恰恰是軍事上他太缺乏戰備眼光。如果項羽在劉邦派韓信經營北方戰線之前及早開闢北方戰場,如果項羽在韓信開闢北方戰場之初就精心應對北方戰場,那麼,劉邦就不可能最終在戰略上形成對項羽的包圍,項羽最終也不會因為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項羽在軍事上缺乏戰略眼光對項羽的最終的失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項羽的政治失誤和軍事失誤與項羽的殘暴相比較,那麼,我們應當承認,項羽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殘暴。

我們在理論上都承認這樣一個真理: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我們在楚漢戰爭的現實中卻看到了另一個“真理”:殘暴並非是項羽失敗最重要的原因,至少與政治幼稚、軍事被動二者相比是如此。

為什麼我們承認的真理在楚漢戰爭中就不靈了呢?

第一,殘暴的滯後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我們也要明白,要民心發揮作用得有一個過程。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的殘暴為天下蒼生所認識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項羽的殘暴表現得最集中的是兩種情況,一是坑滅秦朝降軍,二是對久攻不克之地的屠城。前者雖然引發了關中父老的仇恨,但是,對於天下蒼生來說,屠殺秦軍畢竟是讓他們感到快慰的事;後者雖然令人髮指,但是,這並不是項羽的`常態。畢竟激怒項羽要他以屠城的方式來發洩他內心怨恨的時刻並不是那麼經常,因此,要大多數天下蒼生大認識到項羽的殘暴必須有一個過程。所以,像殘暴一類喪失民心的因素髮揮決定性作用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它不可能那麼快地發揮作用。

秦始皇的殘暴到秦朝的滅亡,中間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而且,在始皇死後,二世仍然繼續施行暴政。這樣,民心的向背才起了作用。

第二,政治、軍事的直接作用。

和民心的滯後作用不同,政治、軍事上的舉措往往在極短時間就能呈現出巨大的威力。如果項羽入關以後就集中力量以軍事手段解決劉邦集團,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立斬劉邦,那麼,這種舉措片刻之間就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在《百家講壇》“漢代風雲人物之項羽”的系列講座中並沒有把項羽的殘暴作為項羽敗亡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是把項羽的政治幼稚和軍事被動作為項羽失敗的兩大主要因素進行了重點分析。

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提到項羽的失敗總會讓人想到項羽的殘暴呢?

我們太喜歡重複我們已知的真理(包括民心得失與天下得失的關係),我們太喜歡以我們知道的真理來解釋歷史現象;既然項羽已經失敗了,既然他為人非常殘暴,那麼,殘暴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首選的項羽敗亡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