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教案篇

傳統文化教案精選篇

導語: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以下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教案精選篇,歡迎閱讀參考。

傳統文化教案精選篇一

第4課《孟子》選讀

教學目的: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難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 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孔子和孟子都身處亂世,但都沒有僅僅追求個人的幸福。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必須並且只能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價值,這種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值得我們永遠去學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七專題——天下國家,《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二、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三、背景介紹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鑑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歷代為《孟子》作註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註》。清代的焦循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也被稱為“亞聖”。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五、合作探究

你怎樣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論斷,希望大家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活動)

六、作業:

蒐集關於《孟子》的內容與故事

傳統文化教案精選篇二

《千字文一》

教學目標

1、能熟讀成誦,從而正確認讀漢字。

2、運用多種方法誦讀,訓練學生朗讀古文的韻律感,從而達到熟讀成誦。

3、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意,從而薰陶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疏通文意,熟讀成誦。

教學策略:

1、朗讀教學法,以讀促學,以讀帶學。

2、合作探究法,學習小組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合作探究領會文章。

一、 複習匯入

上節我們學習了《千字文》(一 ),讓我們一起讀一遍。今天學習《千字文》(二)。

二、 整體感知

(一)字正腔圓 知讀音

字正,就是發音一定要正確;腔圓,就是字要發的圓潤,宏亮。

1、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當遇到難讀的或者不會讀的字,動動筆圈起來。看誰學得最快,讀得最準。

2、請學生代表試讀文章,其他同學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3、請同學相互糾正關鍵字的讀音

4、聽朗讀錄音,注意小聲跟讀。

5、教師強調重要字詞的讀音,然後學生齊讀文章第一節。

(二)手舞足蹈 讀韻律

本文也是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韻。

音,這就是古文的聲韻美了。我們不僅可以用聲音去找這種聲韻的感覺,還可以手舞足蹈。

1、全體學生拍手讀: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讀。

3、全體學生手舞足蹈讀: ⅹ0 0ⅹ∣ⅹ0 0ⅹ∣ⅹ0 0ⅹ∣ⅹ0 0ⅹ∣

(踏腳) (踏腳)(踏腳) (踏腳) 古時候的文章就有這樣的奧妙!既有好聽的韻,也蘊含著不同的節奏,這就叫作韻律美了!

(三)三讀成誦 知其意

1、遇到疑問標出來,小組間相互解決,然後反覆誦讀。

2、教師點撥講解疑問,然後引導學生小節背誦。

3、小組間進行誦讀競賽,評出表現最佳的小組。

(四)搖頭幌腦 出感情

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蘊涵在字裡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來講你認為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學生自由發言)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二、三小節。

三、課堂小結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個字編成的韻文,這次就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古文在理解上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義",完全看讀者的領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殺了。傳統教育的好處就在於處處給你留門,而不是老師越俎代庖,處處關門閉戶。"講不清,師之過;聽不明,學之惰"。如果真的能夠隨文入觀,一定會發現古人的粗茶淡飯別有一番風味。五穀雜糧是養胃的,不會傷人,希望大家多吃。

四、作業:背誦第5頁名言。

教後記:

傳統文化教案精選篇三

第2課《中庸》選讀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庸》的寫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經典名句的含義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精神

重點:理解裡面的經典名句

難點:對知識的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常識積累

1、《中庸》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後各代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2、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於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治儒家之道,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課內閱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四、拓展討論:

什麼是"中庸"精神實質?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麼呢?學完本課,你的感想是什麼呢?你認為“中庸之道”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參考:所謂"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範遵守社會規則(原意還應該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則)之道.

儒家哲學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在我看來,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體的思想是: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其它人要博愛。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尊重知識。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聖人。

儒家哲學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範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重視的合理主義。它注重人在處世的行為及態度上的“適度”。要求人們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和心態,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醜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以求在為人處事上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關鍵是對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構建,重在時時刻刻對人的靈魂進行洗禮,讓靈魂保持純潔、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軟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強、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實際上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可以無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則

(1)慎獨自修(2)忠恕寬容(3)至誠儘性,請圍繞其中一點談自己的理解。

六、知識延伸:

《中庸》名言積累

1、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倖成功。

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3、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自然形成的稟賦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並推廣這些道叫做教化。

4、 君子和而不流。

【譯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隨波逐流。

5、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譯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這些道理,有的人通過後天學習知道了這些道理,有的人則是遇到困惑之後,經過磨難才知道了這些道理,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最終了解這些道理的結果是一樣的。

6、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