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讀紅樓夢有感

讀紅樓夢有感

窗外的落紅已是滿眼,桌上的書已成山,只是那紅樓韻卻又神似地穿透出來,揭開了那塵封的泥,為我引一段線。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開了《紅樓夢》,於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後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後,黛玉姐姐的影子就盪漾在我心裡,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裡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只有放縱的哭過後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彷彿看見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讓人有時似乎至於千里煙霧之中,琢磨不透這裡面的一切,書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讓我能為其流下辛酸淚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她與寶玉相愛,卻只留下悽苦。本是兩對打不散鴛鴦,情投意合、情意綿綿,可是天不由人,不愛說話、性格內向、人緣不好,卻成為她最大的絆腳石。所有人都離她遠去,不願搭理她。由此,命運的天平加速傾斜,傾向了城府頗深的薛寶釵這邊,鳳姐的一出偷樑換柱使寶玉與黛玉二人錯失摯愛。黛玉含淚而終,含恨而去,而寶玉也變得瘋瘋傻傻,看破紅塵,削髮為僧,可悲!

黛玉的慘劇,正是因為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輿論導致的,作者塑造了這樣一個讓人傷懷的人物,也許是想告訴我們:“還有更多的古代女子和黛玉一樣飽受折磨,在苦難中掙扎。”曹雪芹是否也將自己的痛苦寄託在“黛玉”的身上呢?這只是猜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紅樓夢》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也閨成大禮。寶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邊悲,一邊喜;一邊哭泣,一邊歡笑;一邊熱鬧,一邊冷清;一邊管絃絲竹鬧翻天,一邊傀魍魎把魄牽。我讀到悲處悲,讀到喜處更悲,給心靈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鑽到書裡,跟寶玉說一聲,那不是黛玉。

對於寶黛,有人感動於他們的愛情,有人感動於他們的悲劇。而站在十幾歲的尾巴上的我們似乎已學會了感動於他們的真實。

他們不會掩飾自己的悲傷,他們可以狠毒地道出心中的不悅,他們有勇氣翻看開那本罪惡的《西廂》。但他們最真實的莫過於他們躲不過人世的網,再怎樣躲避,逃脫,不過是自己織網,獨自死亡。

詩,是她美麗的靈魂,是她精神的寄託。每當讀到她的詩,總有振人肺腑的感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尖銳鋒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讀者的心裡,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願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清醒過來。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後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痴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後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她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書想要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像塵埃一樣在空中飛揚、旋轉、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