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中秋節> 【熱門】八月十五作文集錦5篇

八月十五作文

【熱門】八月十五作文集錦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月十五作文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月十五作文 篇1

  今天是正月十六,別人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於是,我對爸爸媽媽提議,去公園賞月。爸爸媽媽同意了。我們早早地吃了晚飯,去銀河公園的塔下面來觀賞月亮,過了一會兒,月亮出來了。月光照耀著大地,灑在地上淡淡的,就像一位淡雅的紳士。我又看月亮,月亮隱時隱現。有時候,他躲在雲朵裡,讓你看不到它。又是他從雲朵裡出來,在黑夜顯得十分顯眼,漆黑的夜晚裡沒有一點光亮,有月亮的時候,它在黑夜裡就是一盞明亮的燈,這樣讓我想起了許多關於月亮的詩。

  再看公園的湖,湖面上倒映著月亮,月亮就顯得更亮了,更圓了。讓你感覺是真的月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好像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不知不覺,時間到了,爸爸媽媽帶著我走上回家的路了,可是我還是在看月亮。它是那麼的皎潔,明亮,圓。我想:月亮上真的有嫦娥,玉兔嗎?我帶著這個疑問,戀戀不捨地回到了家。睡了覺,我在夢中夢見了:我上了月亮,月亮上真的有嫦娥,玉兔。月亮真美麗呀!我喜歡這美麗的月亮,它多麼的皎潔,明亮,圓。

八月十五作文 篇2

  每逢農曆八月十五,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每到這個時候,五湖四海的遊子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與家人團聚。

  最熱鬧的要數晚上了,等到月亮上來的時候,我們就在樓頂擺兩張桌子,上面放了月餅:有低糖白芙蓉蛋黃味的、低糖玉米味的,還有冰翅純橄欖油欖仁金桔味的,栗子、哈密瓜、木瓜、柚子、田螺等。大家有時坐在一起、吃東西、玩燈籠、照相……其樂融融。我拿著相機,迫不及待的想要照相,因為月亮實在太圓了!姐姐和妹妹還有媽媽在吃東西、爸爸坐在懶人椅上拿出手機給我們和月亮拍照、我也拿著相機在拍月亮姐姐,但月亮姐姐老是飄到烏雲那邊去,所以照的時候就模模糊糊的,我還不時玩著燈籠。姐姐和妹妹吃飽了也來玩,我玩累了就去吃東西……

  我希望下一次中秋節比這次中秋節過得更開心!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八月十五作文 篇3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曰,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季的中期,所以被稱中秋。中秋也稱仲秋,又叫“月夕”、“八冃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八月十五的月光,是一年之中最圓`最亮的一晚。聽說,月亮上有個廣寒宮,廣寒宮裡住著一個仙女—嫦娥。傳說嫦娥偷吃了不死仙丹,身子變得輕飄飄的,飛上了月亮,永久住進了廣寒宮。從此,她便和裡面的吳剛`桂花樹和`小白兔住在一起,今晚呀,她會下凡找夫君呢!這時,天上的月亮又圓又大,時而不知是它累了,躲進雲層裡,還是雲彩從它身邊走過,時而又從雲層裡出來,當它一出來時,地上像灑著一片銀光,人都看的非常清楚。

  也許今晚的月亮圓不過明晚吧!可它真的很亮很亮,亮得照清我心中的那幾許淡淡的惆悵,我知道那是鄉愁。於是,就想起了席慕蓉的《鄉愁》。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席慕蓉的這首《鄉愁》使我心中的惆悵就更濃了。這突來的惆悵就像是萬里無雲的晴空突然飄來的幾朵烏雲,陰影遮天蔽日。如果說這遮天蔽日的陰影是心中揮散不去的陰霾,那麼而後的那一陣急雨啊!是不是遠處的故鄉在輕聲哭泣?為許許多多在她懷裡成長的遊子們而哭泣!她是不是也想念著我們啊?

  月是故鄉明。清冷的月光下,千萬種思緒擰成一股、化成一縷鄉愁愀然飄向遠方。我緩緩轉過身去,向著遙遠的故里,眺望著、眺望著那些在夢裡乍現的人和事。

八月十五作文 篇4

  夜幕籠罩,萬家燈火散落了一地,或橙或白的燈光給寂寞的夜晚增添了一絲溫暖。

  中秋節這一天,我早早吃過晚飯,端坐在臥室的窗邊,望著無月的天空,時不時端起茶杯品幾口清茶,不知在想什麼。裝在碟子裡的幾塊“黃金酥”月餅發出的香氣與龍井的清香纏綿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味道。我輕輕叉起一塊送進嘴裡,感到一股甜膩的味道在舌尖綻放。“月亮怎麼還不出來?難道是害羞了?”我無意識的說出這句話後,瞬間楞住了,好熟悉的話語,我用手輕輕碰著嘴唇,眼裡有說不出的迷茫,“不要著急,月亮馬上就出來了”,一聲回答傳進我的耳朵,“誰?”我立即警覺起來,看向四周。奇怪,沒有人啊,而且為什麼回答這麼熟悉呢?我左思右想,也沒想起是誰來,我不知不覺有些困了,趴在窗臺上迷迷糊糊睡著了。

  “爺爺,月亮怎麼還不出來?時不時害羞了啊?”一句話傳進我的耳朵,聲音悠遠,好像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來的,逐漸在我眼前清晰起來。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我”嘟著嘴巴不耐煩的向身邊的爺爺抱怨,“不要著急,月亮馬上就出來。”爺爺微笑著撫摸著“我”的頭,活潑好動的“我”靜不下來,不停的跳著,直到“我”累的一屁股坐在地上時,月亮依舊沒有出來,“我”不高興的嘟著嘴,爺爺坐在岩石上,把“我”抱在懷裡,拿出一塊用油紙包著的月餅,輕輕開啟油紙,將香噴噴的五仁月餅遞給“我”,剛好這個時候月亮出來了,一邊吃月餅,一邊窩在爺爺懷裡賞月,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也成了我再也無法實現的夢。或許在別人眼裡,五仁月餅的味道是他們最接受不了的,甚至是最討厭的味道,可是,它卻構成了“我”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最獨特的味道,它瀰漫的是一種名為思念的.味道,每次聞到這種味道,我都有一種眼睛發澀,想要好好哭一場的感覺。

  正在夢中的我忽然被驚醒,眼角殘留著一顆在夢中留下的淚滴,喉嚨中好像被棉花堵住了一般難受,從嘴裡流出兩個音節:“爺爺……”

  許久,無言……

  直到我去拿放在窗臺上已經涼透的茶杯時,我卻發現茶杯的水中倒映著一輪清月,我小心翼翼的抬頭看著那一輪清月,好像怕它下一刻要消失一般,我突然拿著水杯與碟子跑出房間,再返回來時,我的手裡端著兩杯茶水,兩隻碟子,碟子裡放的不是現在包裝華美的“黃金酥”月餅,而是最普通的五仁月餅。

  我把它們放在窗臺上,坐在窗邊的椅子上,一邊賞著八月十五的月亮,一邊對旁邊空蕩的座位輕聲呢喃……爺爺……

八月十五作文 篇5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