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中考作文指導> 中考作文指導:如何提高作文的思想性

中考作文指導:如何提高作文的思想性

中考作文指導:如何提高作文的思想性

  中學生對周圍的人、事、物缺乏觀察和思考,總覺得自己“三點一線式”的生活平淡無奇,沒什麼可寫,小編收集了如何提高的思想性,歡迎閱讀。

  “滴水藏海”、“一粒沙礫見世界”,說的就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情、尋常物中,蘊藏著普遍的自然規律、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們經常會讀到這樣一種文章,前部分作者像講故事一樣讓讀者感到輕鬆愉悅,而結尾所揭示的道理又讓我們有頓悟、震撼,覺得生活真的就是如此,平凡小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生命補丁》中寫道:“在流水線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襯衫給我們看,那是一件白襯衫,因為不小心被釘子鉤住,後背上撕出老大一個口子,她惋惜地說:一百多塊買了件襯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過來左看右看,說:我拿回家幫你補補看。結果三天後,再一次看到那件襯衫時,我驚呆了:所有不規則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細細的白絲線手工縫合,那些被白絲線縫合的裂痕呈樹枝狀,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樹枝上的冰花或霧凇一樣,美極了。”

  結尾有這樣一段話:“世界上萬事萬物不可能總是十全十美,這也不符合規律。生命也是這樣——傷害、殘疾、病痛等等。傷口既已存在就無法迴避,你不能指望展覽傷口博人同情,那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你能做的和你該做的,就是用補丁縫合傷口,並且還要努力在‘傷口’上開出最美麗的花朵,為殘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上最完美的‘補丁’。”

  襯衫被釘子鉤破,補上補丁,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如不深挖,可能只會表現“節儉”這一司空見慣的主題,而作者卻從這件小事,感悟到“為殘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上最完美的‘補丁’”這深刻的人生哲理。

  中學生對周圍的人、事、物缺乏觀察和思考,總覺得自己“三點一線式”的生活平淡無奇,沒什麼可寫,機械地把生活搬上作文,或是沒有自己的見解,或是見解不深刻。我在中考批卷時曾讀到過以“珍惜”為話題的一篇作文,敘寫了這樣一件事:幾何課上,老師講完課後,佈置大家作圖,可是我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鉛筆,伸手向周圍的同學求援,可同學也沒有多餘的鉛筆可以助人為樂。情急中,我忽然想起自己昨天在整理抽屜時隨手丟進紙簍的鉛筆頭,就急忙傾筐倒篋,大海撈針般一陣忙亂,終於找到了自己丟棄的`那支短短的鉛筆頭。我如獲至寶般攥在手中,回到座位,匆忙作圖。唉!總算沒有耽誤交作業的時間。小作者的語言基本功相當不錯,用詞豐富,文筆流暢,特別是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可惜他只停留在敘事上,事情敘述完了,文章也就寫完了,不能對這件事深入思考,挖掘其蘊含的深刻內涵,讓這件事閃爍思想光輝,以致與高分失之交臂。

  這種現象在中學生習作中屢見不鮮,中考作文也比比皆是。看到這些習作,我不禁為之嘆惋,我們進行作文教學的目的是什麼?作文有兩個基本要素:語言、思想。學生寫作文不但是在用語言說自己想說的話,也是在與讀者進行思想的交流。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但假如學生在反映生活時,只是把掌握的材料機械地搬進作文,那麼即使描繪得再繪聲繪色,也難以給人心靈的震撼、思維的啟迪。

  那麼,怎樣才能使筆下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情、尋常物中蘊藏著的普遍的自然規律、深刻的人生哲理被開掘出來,從而觸動讀者心靈,啟迪讀者思想呢?

  一、由表及裡

  “表”是人、事、物的表面現象、特點;“裡”即隱藏於表面現象下面的本質特點。如果學生在生活、作文中善於透過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特點,那麼,就不僅能讓筆下的作文更加深刻,也能成為一個更有“思想”的人。

  如課文《珍珠鳥》的結尾:“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呆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讀到這裡,我們已經能感受到“我”和珍珠鳥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也為人和動物間這份難得的和諧感動。作者卻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深入思考,透過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表”,挖掘到其“裡”,得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境界”的哲理,從而讓這篇散文閃爍出思想光輝,為更多人所喜愛和傳頌。

  用這種感悟方法指導學生作文效果不錯。如有一個學生在題為《我的奶奶》的作文中寫道:“奶奶小學沒畢業,太奶奶就病逝了,不得不輟學在家帶弟妹。嫁給爺爺後生了三個孩子。爺爺很能幹,趁改革的春風辦起了一個縫紉機零件加工的家庭作坊。可生意剛有了點起色,就患上了不治之症。不久,爺爺就離開人世了。從此,奶奶每天起早摸黑,既當爹又當媽,還當‘廠長’,與勞累艱辛永遠分不開了。眼看子女漸漸長大了,工廠有了規模,可是不幸又降臨到奶奶的頭上,一次車禍奪走了我大伯的生命……”最後,作者在傷痛之餘嘆道:“奶奶的一生默默地承受著幼年喪母、中年喪夫、老年失子之痛,經歷了貧窮的煎熬和創業的艱難。她一生中的辛酸苦辣誰能訴盡。”文章語言流暢、用詞準確,足可見其紮實的語言功底,只可惜沒有深刻的思想性。我指導學生透過“奶奶”一生不幸的命運,深入分析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她挺起瘦弱的肩膀,承受磨難,艱苦創業,養育孩子。學生修改後,結尾加上了這樣的點題:“奶奶近七十年的坎坷經歷,幾十年的遺孀生涯,幾十年的創業艱辛,令我感到奶奶的韌性、耐力與偉大。”這樣,由奶奶一生的經歷深入到她內在的品質、精神,作文的思想性便有了明顯提升。

  二、由個別到一般

  所謂“個別”是指在一件事、一個人、一個物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而“一般”是指可以適用於同類人或事件上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由個別到一般是人們深刻認識一種現象、一種規律時常用的思維方法。它不僅能讓人發現一個人或一件事的特徵,還可以挖掘出一類人或一類事的特徵。

  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我”在父親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懸崖,文章並沒有到這裡就結束,而是從這一“個別”中悟到了一個應付所有困難和挫折的“一般”道理:“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也正因為這樣,這篇散文才能不僅給學生美的享受,也給學生心靈的震撼,讓他們明白不管多大的困難,只要把它們分割成一個個小困難,個個擊破,困難總有解決的一天。

  再如一個學生的作文:在考“社會”時,有道題是考“七七事變”的時間,我忘了,想起了曾在課桌上寫過這個事件的時間,於是慢慢移動試卷。在移動的過程中我展開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作文的結尾寫道:“鈴響了,雖然那一個空格我沒有填,但我覺得這比填了更好。”這樣的結尾雖然也體現了他的深刻感受,但卻缺乏一般意義,自然也不能觸動讀者的內心。如果他能由這個“個別”延伸到:“努力爭取某種東西的同時,決不能失去比這更珍貴的東西——良好的品德修養。”就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不僅時是這樣,不能為想得到一個好成績就丟失了誠信,許多時候,我們對他人、對自然、對社會不也是一樣嗎?不管何時,都要珍惜自己擁有的最珍貴的品質——誠實、善良、樂觀……這樣,作文的思想之光便在不經意間照徹了讀者的心靈。

  三、相似聯想

  “聯想”是一種思維能力,也是一種作文能力。我們說的“相似聯想”也就是看到這個人、事、物而聯想到與其相似的其他人、事、物。運用這種聯想,學生在觀察、作文時便能物為我用,以自己的觀察和感受給讀者以深邃的思想啟迪。

  在宗璞《紫藤蘿瀑布》中,“我”親眼見證了紫藤蘿歷經歲月變遷,卻並沒有堙沒在風霜雪雨中,仍舊“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由此,“我”自然地聯想到了自身的坎坷人生,感悟到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不僅激勵著“我”,也震撼著所有身世不幸的人的心靈:人不能讓昨天的不幸壓垮,每個人都應該像紫藤蘿花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振奮精神,重新面對新的生活。

  學生作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天,我看到一隻蜘蛛在牆角織網。不一會兒,一張蛛網展現在我面前,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我帶著一種好奇的心理找來一根木棒將它捅破。可沒想到的是我這一捅,這小精靈就又忙碌地開始補起網來。沒過多久,牆角的蛛網又完整無缺了。我一連捅了好幾次都是這樣。”看到這段文章,我們驚喜於這個學生的童心童趣。可我們除了感受這一番無憂無慮的自由快樂之外,卻錯過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其實,我們的生活不就是一張網嗎?儘管會遭受到各種失敗的打擊,但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永不停歇地編織,就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成就生命的意義。如果學生學會運用類似聯想由“看蜘蛛織網”聯想到“人生的價值”,進行這樣的思考,那這一縷思想的光芒定能直射讀者的心扉,給人心靈的震撼。

  透過引導學生掌握類似聯想,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寫作中能把文章的思想內涵表現得更深邃,意境更廣闊。

  莊子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將“意”比作三軍之統帥。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瞭思想在文章寫作和評價中的重要地位。無論辭藻多麼華麗,技巧多麼高超,描繪多麼細膩動人,文章如果沒有思想的深度、哲理的啟迪,那就如同白開水一杯,淡而無味。而“由表及裡”、“由個別到一般”、“類似聯想”這些最常見的感悟方法,可使“滴水藏海”,讓筆下不起眼的人、事、物、景,煥發出思想光彩,撥動讀者的心絃,給人以思想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