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中考素材> 中考寫作素材積累:馬雲遭逼捐

中考寫作素材積累:馬雲遭逼捐

中考寫作素材積累:馬雲遭逼捐

  導語:自8月12日天津塘沽爆炸發生以來,各界人士發動愛心捐款對其進行援助,而馬雲動靜如何成為媒體和網友關注的焦點。馬雲微博已淪陷,微博評論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作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馬雲遭逼捐”緣於焦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自8月12日天津塘沽爆炸發生以來,各界人士發動愛心捐款對其進行援助,而馬雲動靜如何成為媒體和網友關注的焦點。馬雲微博已淪陷,微博評論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不少網友指責馬雲“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給天津捐款”,“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你捐了就等於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總裁是時候出來捐款了,是時候彰顯財大氣粗咯,是時候炫富了”等等強迫性質的捐款留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馬雲遭逼捐”緣於焦慮

  天津港爆炸事故牽動人心。爆炸事故發生後,馬雲遭“逼捐”。部分網友言辭激烈,直指馬雲為何不捐款,甚至留下“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的強迫性捐款留言。

  材料分析(分析角度:要求馬雲捐款的理由有哪些?這些理由成立嗎?人們為什麼為提出這些理由?)

  歸納一下,要求馬雲捐款的理由大致有三:你有錢,你應該捐款;人家娛樂明星都捐款了,你更應該捐款;如果不捐錢,遲早你會身敗名裂。如果說,前兩種觀點還帶有一點勸告的口吻,那麼最後一種觀點就帶有一些警告的口氣了。這種對馬雲捐款的焦急,可以理解為公眾對慈善事業的迫切期待,但顯然,無論哪一個理由,在邏輯上都是站不住的:有錢人就一定要捐款?捐款可不是有錢人的法定義務。娛樂明星捐款了,馬雲就要捐款?娛樂明星又不是馬雲一定要效仿的榜樣。至於最後一條,更是缺少邏輯,馬雲當然不會在意。其實,馬雲在怎麼想,接下來會怎麼做,網友不得而知,是焦慮的心情讓他們等不及馬雲作出清晰表態。

  網友這麼做錯在哪裡?(是否合乎邏輯?是否感情用事?是否捫心自問?)

  有人會把網友的這種情緒化反應,總結為道德綁架。如此說,有一定道理。慈善事業本來就是基於道德願望的事業,人們可以期待一個人成為慈善家,尤其是那些身價驚人的富人們,但是,人們沒有權力要求一個人一定要從事慈善事業,即便這個人很有錢。因為財富並不是慈善與否的憑證,有錢人可以不慈善,沒錢的人也可以慈善。如果,認為自己的意圖是善良的,就強迫別人做非強制性義務的事情,則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好心辦壞事,個體的權利得不到應有保證。所以,網友心急可以理解,但不能失卻理性,人們再心急,也應該清楚義務和權利的關係,不能以自己認為正確的目的,綁架了別人的行為,剝奪了別人的自由和權利。

  甚至,有人會反問一句,那些要求馬雲捐款的人自己捐了嗎?如此一問,很多質問者可能就會自感理虧,因為他們在理解慈善時,首先想到的是有錢人而不是自己。當然,很多人還會振振有詞:我又沒有錢,我捐一點錢有什麼意義?馬雲可不一樣,馬雲可是首富。這反映了人們在道德綁架時,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混邏輯”:把責任加給別人,談及自己時,總提及特殊性。所以,馬雲是必須捐款的`,因為他是首富;而我是不必捐款的,因為我是窮人。於是,慈善在悄然之間已經被認定為有錢人的事業。這是一種責任的推卸,也是一種對有錢人和慈善事業的扭曲理解。

  那麼,網友為什麼會逼馬雲捐款?

  當然,有一點也應該看到,馬雲遭逼捐背後還有人們的道德焦慮,慈善焦慮。一個社會難免有貧富差距,一個社會也難免存在風險。如何去緩和不同群體之間的緊張關係,如何去一同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慈善無疑是最有效的潤滑劑。當群體矛盾加大時,慈善會讓人感覺到共同體的存在;當風險突如其來時,慈善會讓社會形成共同擔當的凝聚力。所以,當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後,人們期待慈善事業可以啟動,可以賑災,這都沒有問題,這是人們在面對災難時,信心的來源之一,保障的來源之一。問題是,慈善行為似乎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蓬勃而出,至少人們想看到的富人帶頭的慈善生態並沒有出現。於是,人們開始變得焦慮,開始不惜以輿論壓力逼捐。這無疑是一種道德焦慮和慈善焦慮的表現。

  面對網友的焦慮,應該怎麼辦?

  如何緩解這兩種焦慮?放大、任由輿論煽風點火、道德綁架當然不對,而且也不會有明顯效果——即便馬雲承受不了輿論的壓力,出來表態,其他的富人也未必會跟風而動。輿論總不能對照著富翁榜,一個一個指名道姓地逼捐吧?而且,這也會讓人覺得慈善只是富人的事情,慈善有些殺富濟貧的味道。公眾應該期待的是正確的慈善文化和良性的慈善生態:一方面,個體自覺地意識到個人的社會責任,不遺餘力地為慈善事業付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社會對慈善形成穩定的獎勵機制,讓那些投身慈善的個體不僅有榮譽嘉獎,也有功利層面的回饋。如此,慈善才能成為事業,成為文化,人們不需逼捐,慈善事業也可以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