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優美段落> 描寫鄉村的優美句子

描寫鄉村的優美句子

描寫鄉村的優美句子

  導語:金色的田野一望無際,遠處的小村莊成了它最好的點綴,藍天上的白雲擋不住太陽那溫和的目光,三三兩兩的樹木在秋風中點頭,又是一個豐收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唯美句子,歡迎查閱,謝謝。

  描寫鄉村的優美句子

  1. 農奴小屋都顯著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蟲蛀,而且舊到灰色的。許多屋頂好像一面篩。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見屋蓋,其間有幾枝橫檔,彷彿骨架上的肋骨一樣。到處沒有窗玻璃。

  2. 古人詩云“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就是似詩如畫婺源古村落的真實寫照。

  3. 婺源沱州鄉理坑村,建村於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漸盛,人煙茂密,科第蟬聯,簪纓奕葉。尤其在明代官宦屢出其村。他們顯宦擢職之時或年老返鄉之後,便致力於營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4. 古村落以“箬皮街”為軸線,大小40多條街巷呈技術佈局,體現了很強的向心凝集性。高牆與通道構成的空間,時窄時寬,開際線時高時低,彎曲而又貫通,幽深曲折,猶如迷宮。

  5. 離江灣鎮十里的汪口村是個商埠名村。古建築儲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養源書屋以及民居、商鋪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築11幢,清代建築253幢。

  6. 汪口,古稱“永川”,處於山水環抱之間。材落背告的後龍山,呈五級升高的臺地。江灣水匯入段莘水以後,在村南側由東向西流過,時淨如練的河水因村對岸的向山阻攔出現U形彎曲,形成村前一條“腰帶水”。

  7. 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煙稠密,商旅輻輳,是一個商業貿易集鎮。

  8. 這裡安靜清潔,不積灰塵,不生蛛網,蚊蚋不入,連鳥兒也不來搭巢。據說是由於根據建築物所處地理位置,對建築結構精心設計,在祠堂某些空間形成特殊的空氣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腦氣味,才形成如此優異的保潔環境。

  9. 出婺源縣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遷入,才改叫延村。位於山谷平川裡。南北兩面不遠就是山,山在村東互相逼近,擠成斜向東北的峽谷。

  10.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築群重點保護村。俗話說,無“徽”不成鎮,婺源古屬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當年“徽商”中的一支勁旅。

  11. 思溪村始建於南宋元末年(約1199),先祖由長田村遷來。多俞姓,俞音諧魚,“魚”思溪水,故名思溪。整個村子設計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風雨橋。進村必須過橋。

  12.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規模龐大,造型考究。木製的二層榀架,外圍以高聳的出山馬頭封火牆。住宅緊挨著住宅,封火山牆也是宅第之間的'界限。表條石門框門楣,水磨青磚雕琢鑲嵌裝飾的門樓。

  13. 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鋪墁。即使雨雪滿天,在此串門入戶,從村頭到村尾,衣賞可以不溼。

  14. 思溪延村的古建築有一種“集體”的美。“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延巳的這一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古建築的延綿無盡。婺源鄉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幾許?委實使身臨其境的遊人頗費思量。

  15. 李坑村,們於婺源縣城東北15公里,屬秋口鎮。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16. 婺源曾屬古徽州,是徽商的發源地之一。商人們在外地掙了錢,便回家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使得明清建築遍及全縣。這些古建居民,至今相當完整地保持著原有的風貌。

  17. 婺源自古文風鼎盛,素有“耕讀文化、詩書傳家”的優良傳統,歷代名人輩出,自宋以來有官宦賢達2600餘人。南宋理學家朱熹、近代中國鐵路工程創始人詹天佑就是其中佼佼者。

  18. 千年古道,驛路斷橋。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遠流長凝練精深的古文化。“村外又村千戶蔭,樹間生樹四時春”……這個自然質樸之地,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鄉村”——婺源。

  19. 秋冬來時,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卻永遠那麼妥貼,且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

  20. 這是一個巨大的古宅,在蒼色的山岩的腳下。宅後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節的竹根從牆垣間垂下來。下面一個遮滿浮萍的廢井,已成了青蛙們最好的隱居地方。

  21. 這是一幢三間茅草屋,它矮得白芸那不高的個子已快觸到屋簷。看得出,由於太陳舊,它像個駝背的衰弱老人,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門板已爛掉幾塊。泥牆上的兩個小窗戶,堵滿破席亂草。

  22. 村裡的農舍幾乎全被積雪籠罩了,只留下幾個黑洞洞的窗戶,像一雙雙大睜著的眼睛,詫異地打量著這個白雪的世界。

  23. 綠樹掩映之中,整齊的瓦房和陳舊的草屋交錯雜陳,恰似一盤殺得正酣的象棋子兒。

  24. 那是一間低矮破舊的南房,屋裡終年不見陽光,昏暗潮溼,牆皮早已脫落了,牆上凹凸不平。

  25. 站在半山腰上向村子望去,一座座低矮的小茅屋,像雨後鑽出地面的一朵朵小蘑菇,散落在山坳裡。

  26. 皖南古村落之宏村建於明清時代的白牆黑瓦,臨於水邊,映於倒影,一片黑白明透煙雨索清的感覺,很美,也很舒適。你動心了沒。

  27. 茅鑊,藏於四明山深處,有著“浙東第一古樹村”的美譽。是寧波驢友必去之處。然卻不時傳出這座古村落因地質災害隱患而整體搬遷的訊息,讓人不禁啞然。與那座古村相識緣於去年三月到杖錫村觀賞櫻花的途中小憩。

  28. 村子的民宅多沿山坡而建,它們用土胚和磚木結構建成。有的屋頂蓋著瓦片,有的屋頂上居然覆著稻草,這在發達程度頗高的寧波沿海地區顯得有些另類,可能正是這點與眾不同才吸引遊客紛至沓來觀賞原生態的美。

  29. 看著斑駁的老牆,憑著自己的想象,感覺這些老房子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村中的行道由各組石階組成,蜿蜒延伸而四通八達,拾階而上,石階兩旁長著苔蘚或蕨類植物,沒有狗吠雞鳴,寧靜而不寂靜。

  30. 茅鑊古村落其實不大,十分鐘就可繞遍整個村子,漫步其間有種久違的感覺,類似的村落在若干年前有很多,只是以前不曾關注罷了。

  31. 出村是條石階,短了些,但石階旁卻矗立著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分叉的枝椏上,掛著無數扇形小葉片,微風一吹,葉柄脫落,紛紛揚揚往下飄,落在石階上,踩過去,簌簌作響,別有一番意境。

  32. 一年後的回顧,估計那道原生態的風景猶在,只是古村落茅鑊村的未來尚不明瞭,她會離我們正漸行漸遠嗎?

  33. 李坑村的主體位於一個東西狹長山谷裡。山谷東端是一個封閉的盆地,都是水田。兩條小溪,都發源於盆地,一叫上邊溪,一叫下邊溪。上邊溪流向正西,下邊溪由南側西流、轉而偏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