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莊園故事梗概
《動物莊園》(Animal Farm)亦譯作《動物農場》、《動物農莊》,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的一個重要作品。本故事描述了一場“動物主義”革命的醞釀、興起和最終畸變。本書於1945年首次岀版。
奧威爾《動物莊園》故事梗概:
《動物莊園》是一部政治寓言體小說,故事描述了一場“動物主義”革命的醞釀、興起和最終蛻變;一個農莊(Manor Farm)的動物不堪人類主人的壓迫,在豬的帶領下起來反抗,趕走了農莊主(Mr.Jones),牲畜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農場更名為“動物莊園”,奉行“所有動物一律平等”。
之後,兩隻處於領導地位的豬為了權力而互相傾軋,勝利者一方宣佈另一方是叛徒、內奸。此後,獲取了領導權的豬擁有了越來越大的權力,成為新的特權階級;動物們稍有不滿,便會招致血腥的清洗:農莊的理想被修正為“有的動物較之其他動物更為平等”,動物們又恢復到從前的悲慘狀況。
農場裡的一頭豬老少校(Old Major)在提出了“人類剝削牲畜,牲畜須革命”的理論之後死去,若干天后,農場裡掀起了一場由豬領導的革命,原來的剝削者——農場主斯密斯被趕走,牲畜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嚐到了革命果實的甘美,農場更名為“動物莊園”並且制定了莊園的憲法——七誡。
但不久領導革命的豬們發生了分裂,一頭豬雪球被宣佈為革命的敵人,此後,獲取了領導權的豬拿破崙擁有了越來越大的權力和越來越多的特別待遇,逐漸脫離了其他動物,最終蛻變成為和人類完全一樣的牲畜剝削者,動物莊園的名字也被放棄。
奧威爾《動物莊園》創作背景:
奧威爾的一生及寫作都與政治緊密相聯,在後來總結自己的寫作時,他坦然承認“過去的全部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把政治性寫作變成一種藝術”(《我為何寫作》)。奧威爾時常流露出一種政治上的幼稚特點,經常憑衝動行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也有過曲折的發展道路,會根據自己的認識修正自己政治觀,所依據的是自己的`良知。
出生在殖民地小官員家庭的他從小可以說是個帝國主義者,小學時,他寫過充滿帝國主義色彩的,從著名的伊頓中學畢業後,更是當上了維護大英帝國利益的殖民地警察,但是短暫的警察生涯把他變成了一個帝國主義的反對者,讓他毅然辭去這份薪水不薄的工作。
在社會底層和接近底層的狀況下生活了幾年後,最終他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者,卻仍對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運動保留自己的看法,並不憚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良知出發,對社會公正有著執著追求的人,用他的傳記作者傑弗裡·邁耶斯的話來總結就是:“奧威爾在一個人心浮動、信仰不再的時代寫作,為社會正義鬥爭過,並且相信最根本的,是要擁有個人及政治上的正直品質。”
奧威爾寫作《動物農場》以及後來的《一九八四》並非偶然,1937年,他從西班牙內戰戰場歸來,讓他的寫作有了新目標。(“西班牙內戰和 1936年至1937年間所發生的事改變了態勢,此後我就知道我的立場如何。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一行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反對極權主義,支援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奧威爾1936年底去西班牙參戰,本來是為了保衛共和政府所代表的民主政體,卻目睹了左派內部的生死鬥爭。
奧威爾死裡逃生從西班牙回來,對蘇聯所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進步、民主,卻進行政治及人身迫害、思想控制的種種做法感到憤慨,後來也寫了不少文章來揭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西方許多左翼知識分子對蘇聯抱以希望時,奧威爾透過自身經歷以及對蘇聯的大清洗等一系列事件的瞭解,對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之本質有了自己的判斷。以童話形式寫成的《動物農場》便是這種思想推動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