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史記的啟示-初二-議論文

史記的啟示-初二-議論文

史記的啟示-初二-議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的啟示-初二-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我國曆史文化長廊中這顆璀璨的明珠,以其祥實的材料,獨到的見地,優美的文筆,大方華光於世界文化之中。而他的作者——司馬遷,以其屈辱的遭遇、不饒的精神,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啟示:不屈於厄運,要從逆境中崛起。

  人生宛若在大海中航行,既有波平浪靜之時,也不乏駭浪滔天之際。

  身處困境之中,如果不想被漩渦惡浪所吞噬,那麼你的人生之舟就要敢於搏風擊浪,衝破險阻。

  這就需要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不畏逆境,敢於從逆境中崛起的氣魄。

  身為西漢太史令的司馬遷因在“李陵事件”中觸犯龍顏,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封建王朝一種滅絕人性的.刑罰。

  在肉體和精神雙重痛苦的折磨下他消沉了麼他絕望了麼不!沒有!在命運的低谷中,他沒有低頭,沒有屈服。

  他站起來了,迎著厄運邁出了堅實的腳步——他要“究天大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終於他從逆境中崛起了,一步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鉅著,在他的筆下誕生了。

  逆境,對怯懦的弱者來說,是一塊絆腳石,可以使他萎靡不前,一蹶不振;對於無謂的強者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可以高瞻遠矚、勇往直前。

  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其才華橫溢之時,卻因疾病而雙耳失聰,面對這麼巨大的打擊,他沒有頹廢,沒有因此而結束年輕的藝術生命。

  他以從逆境中崛起的精神,“扼住名譽的咽喉”重返樂壇。扭住了生命的曲線,奏出了一曲不屈之歌,一曲強者之歌,一曲從逆境中崛起之歌。

  不僅是一個人,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應該具有從逆境中崛起的精神。這樣一個崛起的民族才能以颯爽的英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有源頭,就有江河,有江河,就有數不盡的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