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節約議論文

節約議論文

節約議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節約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節約議論文1

  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就會渴死;如果沒有了水,就沒有了我們這個可愛的世界;如果沒有了水……是啊,我們要珍惜每滴水,愛惜地球媽媽的每一滴眼淚。大家都知道水是重要的,生活中唯一不可少的東西,那麼,為什麼還那樣的浪費水?為什麼還有人要玩水?為什麼他們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什麼看見了那些人的舉止不去阻止?無數個“為什麼”在我的腦中浮現。

  今天下午我班舉行了“節約用水”的活動,活動中,老師給我們看了許多照片,最令我震撼的是:溫總理蹲在一塊乾裂了的土地上。據老師講解,我知道了:以前那是一塊溼潤的土地,為人們收種莊稼的土地,由於一直沒有下雨而造成乾旱,溫總理站的那一片土地,乾裂的地方足有一尺深,總理低著頭看著這一片土地,頭埋得很低很低……看見了這個場面,我深深的沉思著,心想:天哪,雲南乾旱都倒了這種地步,而我們還這樣無憂無慮地用水,玩水,浪費水,還不知道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

  回到家後,我在電腦上查資料的時候,一不小心打開了一個網站,在裡面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角落裡我發現了這一則驚人的訊息: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美國的20%,在世界上列名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看見時我不禁嚇了一大跳:原來我們每天喝的水面臨著這麼大的威脅,也許有一天我們就會沒水喝了,怪不得當我們在用水時老師經常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是你的眼淚。看見了這個訊息,我才知道其中的含義。

  經過今天的班會和網上的訊息,讓我知道了:節約用水,儘管只是一件小事,但我們從現在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這也是盡我們的微薄之力,如果人人都這樣做,那麼14億人民將匯聚成一股很強大的力量,那麼我們的地球家園就會更美好。同學們讓我們從節約一滴水做起吧!

節約議論文2

  9月23日的那一天,學校組織初一初二的學生去天生林藝那兒去玩。

  這一天,我帶了一點東西和衣服來到了學校,到了學校不出幾分鐘就出發了,有一個同學到了時間還沒有來,老師知道了說“算了,她不來就算了,大家到操場上去排隊。”老師的話剛剛說完,大家飛快的跑到了操場上排好了隊,這時我們安排好了車,每車37人,我和大家先上了車,到了車門口,同學們一窩蜂的湧上去,過了40分鐘,我們到了天生林藝時,先到禮堂發帽子和講了一些事情,然後我們到了宿舍,把書包放在自己的床上。

  第一個活動是釣魚,有位叔叔告訴我們,犯錯誤魚要有耐心,不要三心二意,我們釣了老半天還是沒釣到魚,到了最後時刻,有個同學釣了一隻小小的魚,這個活動結束了。接下來是划船,我們和班上的兩個女的一起劃,劃了半小旱,我們走了,這時我們去吃午飯,然後要到宿舍去休息。到了二點,我們去科技活動區上玩,我們先到電腦室裡玩,我以為一個下午都在這裡玩,還不錯啊!可是過了半小時之後,我們被叫了起來了,接下來我們又去畫畫、智力、陶瓷等等,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們起來了,叔叔讓我們去體驗一下農民的辛苦,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每一粒米飯,不要浪費。

  時間慢慢的過去了,我們又回到了學校。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兒的一花一草,那兒的樣子,我記住那兒了。

節約議論文3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20xx年,全國颳起了一場“節約風”,各地相繼開展勤儉活動,就連我們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除夕,也就是農曆臘月三十,是一年中農曆的最後一天,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節日。清晨,我懶懶的從被窩裡鑽出來,看了一眼時鐘,已經八點多了。可我總覺得怪怪的,有點兒不對勁。突然眼前一亮,對了!今天早晨沒有鞭炮聲。哈,我像發現新大陸一般興奮。

  今年真是一反常態。要是在以前,天剛亮就有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不僅把我從睡夢中吵醒,還把我心愛的小狗嚇個半死。聽到鞭炮聲就躲到屋子裡不出來,渾身打哆嗦,一雙黑眼睛驚恐的看著你,那樣子真是令人發笑。

  在我們這裡,過年放鞭炮的主要是除夕的早晨、中午、晚上,初一的午夜和早晨。我決定在這些時段留意一下燃放煙花炮竹的情況。

  中午和晚上雖然有大量的燃放煙花炮竹聲,但比以往是少了許多。午夜是拜年和掙壓歲錢的時候,也是燃放煙花炮竹最多的時候。回憶以前,每家每戶除了燃放鞭炮以外,許多人還要燃大量禮花禮炮,它們確實好看,在天空中顯得花團簇錦。可是這背後卻帶來了震耳欲聾的噪聲和瀰漫不散的汙染。

  而今年就沒法比了,今年的夜空顯得很寧靜,星星和月亮是這裡的主宰,煙火已經不能與其抗衡。但今年並沒有因為少了煙花禮炮而顯得冷清。現在家家戶戶都掛上了燈籠,貼上了春聯、福字,年味一樣沒有少。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傳統好少年!

節約議論文4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糧食這是與人民大眾息息相關的一個永恆主題。

  從前,我國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遠遠超過供給,每逢戰亂災年都有數不清的人餓死。所以人們都很節約糧食、愛護糧食、珍惜糧食。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點都不假。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國家富強了。看起來我們的糧食夠了,可是人們卻浪費糧食,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就夠3億人一年的口糧,可見浪費糧食的情況有多麼嚴重。雖然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提高了產量,但是?如果任由人們浪費其後果不堪設想。現在的糧食供給處於透支狀態。 中國人吃飽飯也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的這十餘年,1996年(385公斤/人)大體上可以代表這一時段的平均水平。而這一年的通道下沿(356公斤/人)則為人均產量的警戒線,低於它將危及社會安定;高於通道上沿(414公斤/人)則恐穀賤傷農。由此,根據人口預測,到達人口峰值時,我們的糧食產能要比20xx年增高19.31%,如果要保障充分的供給則需增高28.3%,如果增高量低於10.33%,則將出現供應危機。19.2%的增長需求要求0.95億噸左右的新增產能。正如專家指出,農田減少不可逆轉,而環境破壞亦呈擴大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保持現有產能都相當困難,遑論增長,所以節約糧食成為當務之急。

  國內糧食供需關係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請大家節約每一顆糧食,避免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節約糧食,刻不容緩!

節約議論文5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天我要出去玩,所以早早地起床了。正要洗臉的時候發現停水了,於是急匆匆地出發了。晚上回來的時候,一進門就聽到屋子裡嘩嘩的水導聲。發現洗衣手池的水早已滿了,嘩嘩地往外流,整個衛生間裡都是水。我心想,今天出門時,忘記關水開關了。心裡暗暗自責起來。第二天,我和媽媽去交水電費,收費的阿姨說77元。媽媽說了一句,比上月多出一倍多。

  透過這件事讓我知道平時要養良好的習慣,不要粗心大意,做了不必要的浪費。我覺得平時能手日光燈,不開燈,人走燈滅;能手扇子,不開空調,不要浪費每一天紙,每一滴水,每一支筆,每一粒米。媽媽說過,並不是鋪張浪費就代表富有,並不是勤儉節約就說明一個貧窮。我牢牢記住了這句話。

  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欣慰地笑了。

  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小學生吧!

節約議論文6

  水,這種地球上的基本物質,是多麼的值得人們讚美啊!是她,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是她,為生命提供能量,讓生命能夠存活;還是她,使生命繼續發展,越來越興旺,越來越發達。所以說,“水,是生命之源”,是毫不誇張的。

  但,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人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雖然地球70。8%的面積被水覆蓋,但97。5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飲用也不能灌溉。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水還不到世界淡水總量的1%。誠然,從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現直到現在,水一直在為生命服務,任勞任怨,從未停息。但不知大家可曾想過:水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今的水資源已經供不應求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大自然本身的缺乏;第二,人為的破壞。當然,人們不能埋怨上蒼對人們的不公,給了人們一個缺水的星球;相反,人們應當感謝老天,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家園。

  但,就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人類還在不斷地浪費、破壞水資,另外,我市還有不少市民暗自挖井偷地下水,這是多麼可恥的行為!濫抽地下水不僅會破壞地殼結構,還會造成地面下陷,江河湖海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災害。

  “隨意破壞環境,受害的最終還是人類自己”——這不,問題來了——由於大量工業廢水的排放,使水質汙染嚴重,水質僅達3類標準,既不能飲用,也不能用於灌溉;類似南澳這種海島縣,其用水均靠“老天安排”——其所有山塘水庫包括引洪工程的集雨面積也只佔31%,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依然困難。由此可見,適當處理水資源汙染、破壞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了。

  由此,我想提幾個建議第一,提倡“一水多用”。顧名思義,就是把用過的水再利用,如洗米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洗米水中的養分是花草極好的肥料,這樣真可謂一箭雙鵰;第二,加大宣傳力度。對於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最重要的還是全體公民的意識問題,加強教育、宣傳,從我做起,從人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最後,我想大聲呼籲:“保護水資源,珍惜水資源,不要讓人們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節約議論文7

  電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如果人類失去了電,整個世界就會變得黑暗。

  儘管人類不斷地從山川河流中開發水電資源。例如,三峽水電工程,這不僅僅是為了水利,防止水災,更重要的是為了開發出更多的電能供人們使用。但是,資源是有限的。雖然人類不斷地開發,仍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人類肆無忌憚地浪費電源,"電"也不甘示弱,漏電引起的事頻頻發生;我國的許多大城市經常採取限電的措施。能源已經向人類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各種重要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將在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後枯竭,到時候用什麼來發電呢?讓我們好好反思吧!

  節約用電,節約能源,這不僅僅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日積月累還能為自己省出一筆不少的費用呢!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更應該從我做起,主動節約用電。

  一:家庭應儘量栓用節能燈,雖然價格高一點,但比普通白熾燈省百分之75的電力,而且使用壽命更長久。

  二;洗衣機應儘量儲滿足夠衣物後再使用,每次使用後,應及時清理過濾網。

  三:在使用微波爐時,應根據烹調食物的類別和數量選擇微波爐的火力,冷藏食物宜事先解凍後再進行烹調。

  四:減少開冰箱的次數,避蹜短開關的時間,可降低冰箱耗電量;應待食物冷卻降溫後再放入冰箱,以避免浪費冷能。

  五;少用空調,炎熱的夏天,許多人都在使用空調,這是造成電力緊張的主要因素。

  電與人類息息相關,節約用電,請從我做起!

節約議論文8

  當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學校的水龍頭總是不斷流出清澈的自來水,用完水的人卻不知去向,教室裡開著電燈卻空無一人,只用了幾頁作業本就被同學隨意扔掉了……這完全就是在浪費資源。讓我們一起節約資源!

  如果自來水的水龍頭一直開著,沒有人去照顧它,它就會一直流淌著。但是你想過沙漠裡的人嗎?他們又餓又渴,但是那裡沒有水。

  還有,教室裡開著燈,一天放學後大家都回去休息了,這也是很浪費的,過去,人們沒有燈啊!他們也渴望上學,學習,賺很多錢,然後做偉大的事情。所以你知道為什麼總是要及時光燈嗎?這是為了節省電費。

  練習本不能只用幾頁就扔掉,這些沒用的書可以回收利用,你想知道一本書一塊錢,那麼全班37個人,每丟一個本子,是不是就丟了37塊錢?所以,我們不能浪費這些大自然的資源啊!

  透過這些事情我們要知道,我們應該節約資源,而不是浪費!

節約議論文9

  中午,姨媽叫我們吃飯了,一個不到五分鐘,整晚飯就見底了。

  我看著一個碗裡殘留的米粒和桌上的這片“狼藉”,不禁想到我們從小念到大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真想語重心長地對錶弟說:“表弟啊,這些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種出來的呀,我們要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再說了,節約糧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繼承這一傳統美德。要知道,我們碗裡的這每一粒米都是來之不易的。想想,在炎熱的夏天裡,太陽烤得大地直冒煙,農民伯伯們為了獲得更好的收成,頂著烈日,大汗淋漓,在農地裡辛苦勞作,累的氣喘吁吁,汗流浹背,而這時的我們卻是在家裡愜意地吃著冰棒,吹著空調。我們坐享其成,難道還要再辜負他們的心血嗎?我們必須要嚴於律己,力行‘光碟’行動,不要浪費每一粒米。表弟你想想,假如我們每個每天按需盛飯,儘量做到不留剩飯,不浪費糧食,那麼這樣一年下來,該節約多少糧食啊!要記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我想,如果我是姨媽,我一定會讓表弟按照自己的飯量盛飯,不要浪費糧食,做到頓頓“光碟”,看著這些碗裡剩下的米粒,我可是真心疼啊!

節約議論文10

  “節約光榮,浪費可恥”,這是我們育英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常常說的。當我呀呀學語時,爸爸、媽媽教我的的第一首詩那就是《憫農》,那朗朗上口的四句詩,使我幼時就明白了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道理。當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語文課本中的第16課也就是《憫農》這首詩,老師的通俗解釋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詩的前二句說的是農民在烈日下灑汗鋤地的情景,概括和形象地表現了農民的辛苦。後二句說的是有誰知道這盤中餐,每一粒都是農民千辛萬苦的勞動換來的,勸導人們要珍惜和節約糧食,表現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憐憫的感情。

  遺憾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但許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卻忘記了節約二個字、忘記了盤中食物的來之不易、忘記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就象我們學校的個別同學,經常會將一張張還可以用的紙張一團團的丟在了垃圾筒裡,一支支只用了一半的鉛筆丟在了垃圾筒裡......,這種不以為恥的浪費行為,令人心痛。

  節約光榮、浪費可恥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憫農》的這首詩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成為我們的口頭禪,更能成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銘,讓我們從節約一張紙、一支鉛筆、一粒米、一滴水做起,形成一個履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氣。

節約議論文11

  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常說:“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但,我們做到了麼?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也就是:節約,是有德之間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但在生活中又有幾個人會把節約這兩個字牢記在心中呢?

  司馬光曾經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古人給我們敲響的警鐘,農民伯伯在烈日炎炎的陽光下幹活,多麼辛苦啊!他們披星戴月,任勞任怨,可換來的卻是我們的浪費,我們都曾每天在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難道所背的都是些空話?它不僅僅要求我們知道,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做到!

  在生活中,就有很多浪費奢侈的例子:同學們在打水的時候,總能見到有同學打完水就走,總能看到那些沒有擰緊的水龍頭在不停地嘩嘩流水;在食堂吃飯時,也有些同學吃飯挑剔,總能看到餐盤內剩下好多飯菜;在冬天上完早自習後到操場跑操時,就有一部分班級未來得及關燈,這也屬於浪費現象。可能有的同學會說:“現在我們的條件這麼好,浪費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但是請你們仔細想一想,如果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這樣做,那地球上的資源夠我們用上幾天呢?就算是在富裕的今天,我們也不能鋪張浪費。

  是啊,如果人人都沒有勤儉節約的意識,那地球該會被我們糟蹋成什麼樣子!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粒米,節約每一度電。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從我們身邊上繼續傳承發揚下去。

  我們每個人都應參與節約行動,“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集結大家所有的力量,並持之以恆,才能真正締造一個節約型校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再好的良田,如果不勤於耕種,如何能有收成?同樣有了收成,揮霍成性,再多的收成都會在轉眼間化為烏有。可見要想取得收穫,離不開“勤”與“儉”。只有勤奮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

  勤儉節約是現實的需要,我們青少年更需要在生活中勤儉節約。為了家業的興旺,國家強盛,我們必須培養勤勞、儉樸的高尚情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明天,我們的民族才能興旺發達。

節約議論文12

  開學了,在南京航空大學的餐廳中,同學們個個都十分驚奇,發現食堂中米飯,一毛錢一盤,而且僅僅只有50g!

  同樣,很多食量小的同學,非常開心,因為吃多少買多少,也不會浪費了!以前,都是一大碗,一份吃不完,剩下的吃不了只能扔掉,十分浪費糧食!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當然是為了節約糧食!中國的糧食都是連年豐收的,為什麼需要節約呢?那和小麥要扯上關係了。所有田地中,當秋天來臨時,農民伯伯必須要在天氣轉冷之前將來年的希望小麥播種下來!過不了多久,麥苗便可以長出來了!但是,冬天來了,要想使麥苗扛過冬天,只能下一場雪,厚厚的雪,就像棉被一樣。春暖花開,農民伯伯給它們施肥,於是,麥苗的個頭都噌噌的長。

  可是,這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鐵鏽病,白粉病來搗亂。然而,還有蚜蟲,紅蜘蛛組成軍隊來攻擊,只有打敗了它們,小麥才能抽穗,成熟,才能吃!

  六月的天,農民伯伯必須在晴天,頂著烈日,搶收小麥。如果下了雨,小麥被水一泡,就會變質,就無法吃了!所以,糧食中的每一粒每一顆都有著自己的成長故事。

  不容易?網路上的大胃王,很多都是假吃,都是吃一口吐一口,浪費了不少的食物。我們全球約有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這些,足夠2億人吃一年了!想想,是不是特別可怕?!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糧食,你想好該怎麼做了嗎?

節約議論文13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於奢。”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中華人民的優良傳統。

  這是我暑假閱讀中所積累的,探尋了“勤儉節約”的歷史與名言警句。

  歷史上,古今中外有許多節約的故事不勝列舉,比如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令我最敬佩的是毛澤東。他要求別人的自己會先做好,他一生的粗茶淡飯,穿粗布衣,睡硬板床,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穿了20年,縫補了70餘次。在經濟困難的時候,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一頓飯只有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吃燒餅。偉人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我們因當向他學習。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

  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勤儉節約的故事。有一次我從地鐵站出來,太陽曬著皮膚,隱隱有些刺痛,當時我身上還剩40餘元,可以打個車去餐館吃飯,但是我回想起了當時的零元錢生存挑戰難賺錢的情景,我覺得父母賺錢也不容易。我自言自語的說:“反正路近,乾脆走過去算了。”在走的時候我幾次想反悔,但是我說到要做到,我幾次鼓勵自己說:“我一定可以的!”不久到家了,但已是滿頭大汗。

  多少年來,中國發展的各個時期,非常艱苦,勤儉節約都作為一種社會認同的傳統美德,在中國持續和發揚。這也是我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重要因素。

  艱苦生活雖然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我們仍應牢記:平日裡要節約縮食,困難時才易渡過難關;富足時將華奢侈,困難時將難以生存。節約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不因事微而不為,不因利小而棄之。我們要從身邊事、身邊物做起,加強節約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滴水亦成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節約,彙集起來將支撐我們走向光明的未來!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節約每滴油、每升水、每度電、每分錢、每張紙、強化勤儉觀念,減少和杜絕浪費,推動企業的科學發展。

節約議論文14

  糧食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了糧食,世間萬物該何去何從?記得小時候,躺在姥姥的懷裡,聽姥姥講小時候苦難的童年。那時候人們沒有糧食吃,餓了就吃一些粗枝爛葉、樹皮來充飢。能吃飽一頓飯便成了奢望。“苦啊,現在的生活總算是好了”,是啊,在離小康社會只差一步的今天,溫飽已不成問題。可就在豐衣足食的今天,人卻在變。拿我們學校來說,每天一個班就剩下半桶的菜,上上下下十六個班,得浪費多少呢?一個白白的饅頭,沒吃幾口,轉眼間就成了垃圾桶的菜。前幾天,我們同學聚會,訂了一桌的菜,剛吃了一點兒,就被同學們鬧成了一片狼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詩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它的含義?每一粒糧食,都是我們的父母在火球似的太陽下,用汗水澆灌,用血液滋潤而成的,是無比珍貴的,可是有些人,就這樣無視他們的辛勞,就這麼輕易的浪費掉了。看到這樣,我們身為農民的父母又是何等的辛酸,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浪費一點可能不算什麼,可是如果人人都在浪費,天天都在浪費,這又是一筆多大的數目?13億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65萬噸糧食!多麼驚人的數字!而且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像我們這裡,在那些偏遠的小山區,那些窮鄉旮旯裡。上不起學的孩子,每天都在託著下巴渴望我們的幫助,那可憐的眼神,誰能不心碎?如果我們每天都節省下這一點,捐給他們,那這個社會不就和諧美好了嗎?

  “節約“,並不只是說說而已,要實際走進心裡,從我做起,就有可能感染身邊的人,甚至整個世界!只有人人在生活中養成一個自然的習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切實融入人們的生活,社會才有可能養成一個人人節約的良好風氣。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什麼都是來之不易的。學會珍惜尤為重要,我們這樣聲嘶力竭的勸導,浪費的人啊,你該覺醒了!珍惜糧食就是拯救人類,拯救人類就是在拯救世界,同時也在淨化自己。

節約議論文15

  節約糧食,人人皆知,可都沒有做到過。

  許多人認為節約糧食是不大方,你們知道嗎,世界聞名的毛澤東毛主席一生就是粗茶淡飯,生活極為簡樸。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貴為一國之尊,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讚歎。

  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過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時我不能理解這詩的含文,可後來有一次我和家人去老家玩,看到在田裡辛勤勞動的人們,我才知道收穫一粒糧食農民所要付出的汗水和辛苦。我就是從那時起,吃飯不挑食,吃多少就盛多少,碗裡再也不剩飯粒了。

  那是暑假裡的一天,爸爸要在家裡請客,中午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客人,這下該我們忙活的時候到了。

  我為客人洗水果,爸爸就忙著現擺起他的茶藝來了。最忙活的就是媽媽了,不長時間,媽媽就為客人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午餐,他們都吃的津津有味,讚不絕口的誇媽媽手藝好。

  下午,客人走了,我幫媽媽收拾吃剩的飯菜。我把飯菜倒進了一個垃圾袋,準備扔掉,媽媽看見了,嚴肅地對我說:“幹嘛到掉了,物價這麼貴,不要浪費糧食,況且我們吃的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植的,因該珍惜勞動成果,正所謂誰只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透過這件事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從那時起,我的腦海中經常浮現一些情景,那不是別的,正是空蕩蕩的餐廳,零亂擺著的餐盤裡卻還剩有許多的飯菜……

  節約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家裡的收入高低,再有多富裕,我們都應該節約糧食,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節約糧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