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論誠信議論文7篇

論誠信議論文

論誠信議論文7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誠信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誠信議論文1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是企業的隱形資產,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體現。相對於誠信一詞,古往今來都有著很多故事,詮釋著這個的道理。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誠信準則,對待他人要講誠信。

  曾子殺豬應該是眾人皆小的一個故事了。從前曾子和妻子帶孩子去集市,小孩子哭鬧,於是就答應孩子說回去要給他殺豬。曾子回到家後,就捉起出來殺。他的妻子說:“這只不過是跟小孩隨便說說哄他罷了。”但是曾子卻一臉嚴肅的說,“不能隨便答應小孩的事就不做,如果我們給他做了一個壞的榜樣,那麼他以後就養成了不誠信的品格。”於是曾子的妻子也同意他殺豬了。

  “人無信而不立。”說的也就是誠信的重要性。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誠信都沒有,那麼他就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也就與這個世界脫離了軌道。作為商人,誠信可以給他帶來好的回頭客;作為朋友,誠信可以鞏固兩個人之間的情感;作為師生,誠信可以促使學習和教學上的進步。

  誠信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就做一個誠信的人吧!

論誠信議論文2

  古人云:“人無信而不立。”的確,誠信是個人發展所需的重要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有人不禁要發問,誠信如此重要,我們身邊的誠信又在哪呢?

  讓我們順著悠久的歷史長河,回溯到古秦,你會看見:商鞅立木於南門,賞賜將木樁抬到北門者百金;再往回到春秋戰國,你會看見,那晉文公為了履行當年的諾言,退避三舍,不惜捨去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前方戰場;你還會看見,季布的一諾千金,為人稱道一時……

  誠信自古就紮根在人們的內心,它貫穿了千百年的滄海桑田,融入了人們的靈魂。誠信,不僅僅只是空口無憑的一句承諾,更是在心中督促人們承擔責任、履行諾言的觀念。它如同一盞明燈,驅散充斥著日常生活的種種黑暗,為我們的心照亮一條光明大道。

  現今生活中,履行諾言的守信之人又何嘗少呢?我們有為人誠懇守信的平老靜,有絕不違背朋友承諾的宋慶齡,有寧可放棄極好的商業機會也絕不違約的李嘉誠,更有工地中隨處可見,為了履行對家人“美好生活”的承諾而打拼的人們。誠信時刻就伴在我們身旁,守信的人們用他們平凡卻執著的行為,向社會詮釋著誠信的力量。

  事實上,誠信做人,不僅適用於名人,更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莎士比亞說:“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對自己誠信。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對我們學生而言,在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兩方面。

  一是對學習中的難題誠信,誠信地做題,抱著對於題目,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的態度,不去投機取巧,不去敷衍了事,以誠實的態度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二是對於我們身邊的人誠實。老子有言:“輕諾必寡信。”在我們生活中,我們不應為了順從別人的意願而輕易透支我們的信用,不應對什麼事都輕易下承諾。對於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應當禮貌地拒絕,不要為做個“好好先生”而失去誠信。

  最後,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從自身做起,以誠信待人,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的輝煌吧!

論誠信議論文3

  誠信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無信而不立,在千年以前,人們就有了這樣的感悟,想必誠信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了吧。

  誠信就像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讓沙漠開出美麗的花朵。誠信就像是暴風雨裡的一個小木屋,為你遮風避雨。誠信就是夜路旁的一盞路燈,為你照亮前進的路。誠信,在我們心中,在我們身邊。

  誠信是不可缺少,是不能缺少的,讓我們來論誠信。

  誠信是十分重要的。

  早在春秋戰國就已經有人推崇誠信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爭奇鬥豔,想讓君王接受自己的思想。其中,商鞅就是用誠信讓君王採納了自己的建議。

  商鞅在城南邊立了一個柱子,承諾說,若有人將它搬到城門,我便賞那人三金。很多百姓都不相信,但一位壯漢將柱子搬運到城門。商鞅果真賞了他三金。此後,人們知道的商鞅是信守誠信的人。君王也覺得商鞅的辦法可行,最終,商鞅的誠信讓君王採納了他的思想。

  不僅在中國,外國也有很多關於誠信的故事。

  在飄著鵝毛大雪的夜晚,一位年輕人走進一家貨鋪,貨鋪中只有一位老人掌管,老人扶著桌子來到年輕人身邊,接過年輕人遞在手邊的錢,年輕人沒有說話,只是低頭,紅著臉。老人看出年輕給的錢是假鈔,但老人想知道年輕人是否誠實,老人假裝生病,然後年輕人拿著錢去藥店買藥,年輕人走後,老人迅速打電話給在藥店工作的弟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

  吱——,門開了。年輕人滿頭大汗的跑到老人身邊,喂老人吃了藥。老人抓住年前的手,說:孩子,你就了我的命,我一人在店中也少個幫手,你留在店中,照顧我的後半生。年輕人於是就留了下來。

  今年後,年輕人將店鋪擴張,逐漸店鋪變得越來越大。年輕人成了當時擁有最大商場的富人。

  有記者採訪時,年輕人把這個當做是自己生命中的一盞啟明燈。

  這兩個故事,開始點名了誠信的重要性,誠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誠信,像一個紐扣,讓人與人之間心靈緊緊相扣。多一點真誠,多一點溫暖。不管是古是今,是中是外。誠信是不可缺少。

  論誠信,誠信不可缺少。

論誠信議論文4

  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把誠信作為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古人從天地生養萬物的過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實無妄、自強不息的特徵,就把這種特徵稱作“誠”。並由此推出人的行為準則:“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信”從造字結構看,“人言為信”,關於信的論述有“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古人為人誠實、恪守諾言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不自以為是,要虛心。說話辦事要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在《論語》中談個人修養和待人之道時多次說到“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無信則無以立,無以行。孔子在談到治理國家大事時說:“民無信不立”,認為“信”比軍隊、糧食還要重要。

  北宋的范仲淹青年時在睢陽讀書,認識了一位姓李的術士。一天,那個術士得了重病,請人找來范仲淹說:“我這裡有一個鍊金秘方,我的兒子年紀小,不能把點金術給他,現在我把這秘方交託給你。”術士把秘方和煉成的一斤白金封好交給范仲淹,就病故了。

  幾年後,范仲淹當了諫官,他找到那個術士的兒子,對他說:“你的父親會使用神奇的點金術,當年他過世的時候,因為你年紀還小,所以就託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長大,應當把這個東西還給你。”於是就拿出那個秘方還有白金一起交給術士之子,那個密封的記號還儲存完好,沒有被開啟過。

  還有一個著名的誠信故事:“種世衡不失信於羌人”。北宋名將種世衡到青澗城戍邊時,巡視撫問境內部落。牛家族首領奴訛倔強自負,從不服從宋朝地方管理。種世衡與他約定,次日到帳下慰問部族。誰知當晚下起了大雪,次日道險難行,而奴訛部落又處於偏僻的山溝,眾官勸阻種世衡改天再去,種世衡堅意踐約。

  奴訛以為大雪種世衡必不來,沒想到他頂風冒雪而至,感服,急聚族人聽命。此後,當地人相繼來歸。種世衡的軍隊秋毫無犯,深得人心,與羌民和睦相處,人稱“種家軍”。後來每當西夏軍犯宋,羌民即先通報,並傾力相助,因此宋軍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

  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本,是對人的本性、人的價值、人的使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係,提高社會道德水準。

論誠信議論文5

  一些同學不誠信,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答應過別人的事而不履行自己的諾言,失信於別人,一而三,再而三的欺騙別人,這樣就會讓別人誤會,讓人覺得你們不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而面對新的時代,我們的精神如此的疲乏,怎能讓新時代接受我們呢?於是我們班集體展開活動,一起探討誠信這一話題。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裡去談這筆生意呢?"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中國是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中國有句古話:“誠信是金,”說的是做人講誠信,就像金子一樣寶貴。大家一定聽過許多關於誠信的故事,請擁有誠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擁有誠信,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傾倒一個季節;擁有誠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飛濺起整個海洋……

  沒有誠信的人間,是一個蒼涼而荒蕪的世界。我們誠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誠和信任,收穫的是友誼和尊重。這是一份無形的財富,這是一筆沉甸甸的無價之寶。把誠信作為根基,我們的生命之廈會更穩固,攜誠信上路,我們的生命之旅會更加多彩!

論誠信議論文6

  師以“誠信”為題,令吾等作文,七日為期,郎朗噹噹,七日已過半,吾心實乃焦急,草草作罷又恐師長怪罪,特壯膽,以此文示之。

  吾嘗見一文章,題乃“吾問信於孔子”,趣意繁升,閱畢後,實是高蹈服膺,大稱妙哉。

  文中有言:實誠、真誠、忠誠謂之“誠”,實踐諾言謂之“信”。連於一體即為“誠信”,人之品性之謂也。此句所含妙處,在於揀三誠,附實踐,謂之如此。實則成與信,莫過如此。

  國之政施,信為基。昔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鞅立木為信,使秦西戎即霸,六國遂臣。

  夫周幽王得褒姒,寵幸至極,但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周幽王身死國亡,是以失信於天下,為後人所恥笑也。

  尾,引其文曰:“信者,進能一統六國,退可失喪霸業。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上無信,則民亦奸狡隨生。信立則法行,法行則政生;信喪則兵卸,兵卸則國亡。由是,信之得失,既可興國,亦能亡國,民無信不立,政無信難施,當為為政者重也。”

  文終,無言也,信之重,瞭然於心。

論誠信議論文7

  誠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有位哲人曾說過,人的境界可分為五種,追求真善美乃是最高的境界,這其中的“真”便是誠信。我們可以丟棄“美麗”而粗陋,可以丟棄“金錢”而貧窮,也可以丟棄“榮譽”而平凡,但不可丟棄“誠信”而欺詐。

  關於誠信,古人無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曾參,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有一次他的妻子去集市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她便和兒子說:“等媽媽回來給你殺豬吃。“於是兒子高興地去玩兒了。等她回到家,發現曾子在殺豬,氣憤地說:“我只是哄著兒子玩兒的,你怎麼當真了?”曾之嚴肅地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沒有分辨能力,接觸的是父母,所以什麼都跟父母學。你現在欺騙他,就是潛移默化的教他學會欺騙,你欺騙了孩子,孩子自然也不會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啊?”

  曾子以誠信為做人之本,無獨有偶。商鞅以誠治國,將三丈木頭放於南門,招募百姓將木搬於北門,賞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扛走了木頭,商鞅馬上給了他五十金,以表誠信不欺,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靠的,使變法很快推廣開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統一了天下。

  雖然許多古人都將誠信的良好品質流傳至今,但是不誠信也存在,給人們示以警鐘。

  濟陽有商人落水,見到一漁夫,對他說:“救我上來,我給你一百兩黃金。”可是獲救後,只給了漁夫十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誠信,出爾反爾,商人卻不以為然。不料有天商人再次落水,有人慾救,漁夫說:“他就是那個出爾反爾的人。”於是商人被淹死了。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狼來了》的故事,因為一個人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人再出手相救了。這也是周滅亡的原因——烽火戲諸侯,這個亡國之災也警示著人們無信的嚴重後果。

  如今這個資訊飛速發展的時代,新型詐騙越來越多,人們不得不提防著食品安全、質量安全、還有假冒疫苗等等問題,如果社會缺失了誠信,每個成員都將生活在恐懼、步履小心的境地。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讓我們以曾子為榜樣,以無信喪生亡國為警醒,重拾誠信美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