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精選17篇)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精選17篇)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尤其作為作文裡的重要分類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透過擺事實,講道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體裁。那麼什麼樣的議論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鏡子和窗子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

  在我們的一生中,需要面對他人和自我剖析,所以我們需要“窗子”和“鏡子”,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面面鏡子,因為要時刻地進行自我剖析,才能擁有一扇扇窗子,在他人面前表現出更完美的自己。

  嬰兒在出生之後就要被進行自我定義,儘管那是他們所不瞭解的。當他們第一次在鏡子中發現自己時,會好奇可能也會吃驚。但無論無何那都是他們所不能逃避的。再長大一些的時候,他們的父母會給他們一面面鏡子讓他們去了解自己。因為那時的他們需要去面對他人,所以只有完善自己才能獲得更廣泛的人際圈。但他們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他們扮演著更多的角色,當自己沒有做好時,旁人就會出來指正他們、更惡劣的是嘲笑與批評,因此這時他們會更迫切的需要一面面鏡子來稽核自己。成年之後的他們,更加的具有責任感和自控力,所以他們需要鏡子的次數會漸漸減少,這時的他們需要的是一扇扇窗子。

  窗子如果沒有正確的開啟的話,就會使人步入迷途,甚至是走向歪路。那些監獄中的人們沒有準切的使用鏡子、開啟窗子。因而走上了不歸路,甚至喪失了性命。這令人傷痛的例子歷歷在目。同時也警惕和告誡著人們應多多的面對鏡子中的自我,要去了解他,認識他。這樣就會戰無不勝,步入成功道路的機率就更大一些。

  鏡子是什麼?是不斷的反思與認識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地進行著自我剖析,不斷地挖掘自身的潛力,一點點成長,一步步的成功。窗子也許就是人們檢驗鏡子的一種方式的存在。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才能瞭解到自己是否真正的認清了自己,鏡子的效果是否真正的達到了。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2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面對世界用窗子才能看到世界的明亮。面對自我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汙點。在生活中我們的身邊需要有一些窗子和一些鏡子。

  唐朝貞觀之治時的宰相魏徵給太宗皇帝諫書中敢於直言,指出太宗的錯誤,甚至有時在朝堂上也敢直接指出太宗的錯誤,有時還批評太宗,令太宗顏面掃地,幾次都差點殺了魏徵。但魏徵一直認為若不敢指出錯誤或者對皇上唯命是從有錯誤也不指出就有愧於皇上,有愧於百姓。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傷心的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魏徵去世連失去一面明鏡啊!

  唐太宗皇帝從魏徵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並加以改正,使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決策更加利民,使天下百姓更加安定、幸福。太宗皇帝身邊有魏徵這樣的一面鏡子才開創出貞觀之治的盛世,可見明鏡的作用非同一般。雖然有時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身上有汙點,但是你身邊有一面“鏡子”的話,你就會清晰地看到它,“忠言逆耳利於行”,要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

  面對外界,用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當我們對外界一無所知時,當我們對外界充滿好奇時,當我們渴望看到外界的美景時,一扇窗子打開了,一束陽光照進來了,我們歡呼,我們雀躍,又有些害怕的爬上窗臺看著外界美麗的世界。老師,她就是這扇窗子,是她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明亮與美麗。

  對於航天工作者來說,萬戶就是他們的窗子。還記得那美麗的故事嗎?一個人坐在一把綁滿火箭的椅子上,手裡拿著兩個大風箏,他的朋友幫他點火,隨著一聲巨響,美麗的夢碎了……但是他邁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步,他像一扇窗子讓航天工作者看到了宇宙的美麗,總結他的經驗加上自己的智慧,終於在21世紀實現了美麗的夢。

  我們的人生需要用鏡子完善自己,需要用窗子看到世界。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3

  這裡的認識自己並不是說認識自己的優點,也不是說看清他人的缺點。而是要認識自己的缺點,看清他人的優點。

  人,走路昂首挺胸。頭抬得高了,就看不清自己腳下的汙點,只能看得見別人腳下的汙點。這時,我們就需要一個鏡子和一扇窗子,用一面鏡子來折射出腳下的汙點,用一扇窗子讓別人的優點照進來,使整個屋子明亮。

  同學乙抱怨交不到朋友,卻也自作自受。我那時剛轉完校,和那個同學就一個班。同學甲因為小時候出過一場車禍做過手術。眼睛有點斜。結果被同學乙看到了。就極盡所能的,不停地說,瞧那個人,眼睛竟然是斜的!真難看!後來被同學家甲知道了,就漸漸疏遠了同學乙。同學乙自知沒趣便消停了下來。可沒過幾天,他就又是一會兒指著這個:瞧,他還看小人書!都多大了!一會兒指著那個:看,他這麼熱的天還戴帽子。久而久之,就沒人願意去理他了。這個同學缺少了一面鏡子,或者說他有一面鏡子——一面照向別人缺點的鏡子,發現了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所以我們應當“吾日三省吾身”。

  另一個則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總是能發現他人的缺點。比如今天發現某某太摳門了,儘量與他少來往,明天覺得某某不仗義,也不肯跟他多說話了。時間一長,整得我悶悶不樂的,鬱郁終日。一次晚上我正心情煩躁呢,可能是對鋪有所發覺,他把頭伸出來:“你怎麼了?”我忽然驚醒,他雖然摳門但挺善良的。再回頭想另一個,他雖然不夠仗義,但樂於助人。猛然一想發現每個人都有優點,心情漸漸好了起來,何必糾結不忘於缺點呢?之後,即使惹我生氣了,我也是先心平氣和的態度。然後去想他的優點,不斷重複。然後心情就好多了。我想我找來了一扇窗子,並把它對準了所需的方向。讓別人的光亮,溫暖我的心房。

  人人都需要一面鏡子和一扇窗子來對好所需要的方向——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你會進步;發現他人的優點你會快樂;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並改正,你會成功!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4

  透過窗子,我看到了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念;透過窗子,我看到了蘇軾“小軒窗,正梳妝”的柔情;透過窗子,我看到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寥廓;透過窗子,我看到了“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生機。是窗子,讓我們看到了多彩繽紛的世界。

  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的歐?亨利在他的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中寫到窮畫家瓊西病重時,看著窗外對面牆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認為最後一片葉子代表她,代表自己的死亡。老貝爾曼,一個失敗而偉大的畫家,聽完蘇講述室友的事情後,在一個夜裡,冒著暴雨,在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用心靈的畫筆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珊擁有生存的意志,而自己卻從此患上肺炎去世了。透過瓊西的窗子,我看到了最後一片葉子上貝爾曼的博愛精神。

  窗子,給了我們生命中的一米陽光;窗子,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空間;開啟心窗,讓我們擁抱世界!如果說,窗子,給了我們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那麼,鏡子,則讓我們能夠審視自己的心靈。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正因為他以心為鏡,不欺人,不欺己。所以在春秋末期,那個世道混亂,心為外利所動,物慾橫流,人心不古的濁世橫流中,建立了“仁”的道德主張,從而完成了對個體人格的追求。

  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鼓勵群臣進諫,自己也樂於納諫,勇於改過,做到了真正的從善如流,這既是唐太宗身上最大的亮點,也是他一生美德的根基,如果沒有這些鏡子,他充其量也不過和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等人一樣,只是一名成功的開國君主而已。

  著名作家林清玄說:“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透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汙點。其實,窗子或鏡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書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讓我們開啟自己的心窗,去擁抱外面的世界;讓我們以心為鏡,去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5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認識自己。

  蒼鷹之所以選擇了藍天,就是因為他正確地認識了自己,因此才能在蔚藍的天空一覽無餘;魚兒之所以選擇了河流,就是因為它正確地認識了自己,因此才能在河流歡樂地遊玩戲水。我們不僅要正確地認識自己,還要勇於改變自己的缺點,學習他人的優點。

  認識自己才能獲得成功,有一隻烏鴉看到老鷹從高空向下俯衝就能輕易地抓住小羊作為一頓晚餐,於是它想如果我也能這樣,就不用每天都那麼辛苦地尋找食物了。於是他每天都觀察老鷹抓羊時的動作,總結動作的要領,並且還不斷地反覆練習這個動作,終於有一天它感覺自己的動作已經做得非常純熟,甚至比老鷹做得還出色,於是就鼓起勇氣從高空以極快的速度向小羊衝去,結果羊沒抓起來,反而讓柔軟的羊毛纏住雙腿,無論它怎麼用力地掙扎,都不能擺脫羊毛。最終牧羊人發現了它並將它抓住,送給孩子當作玩偶。這隻烏鴉正是沒有認清自己,妄把自己當老鷹,所以才落得了身死牧羊人的下場。因此我們要善於認識自己,發揚自己的優點,這樣有助於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善於學習他人,也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鋪路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要學習他人的長處,揚長避短。現在電視的普及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在電視上出現過的一些不好的鏡頭卻頻頻發生,比如說,經常有人持刀搶劫,他們只看到了這樣來錢快,並且不用付出自己的勞動,於是也效仿他們,但是卻沒看到,法律的這張大網在等待著他們。相反,電視上所提倡的禮貌,樂於助人等高尚品德卻很少人學習,所以別國的人總是說我們中國人素質不好,因此我們應當注意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應學習別人的短處,而應揚長避短,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健康成長,使我們走向成功。

  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自己,並且經常對內心進行反思,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健康成長,逐步走向成功。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6

  叔本華說:“從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曲歡快的協奏曲;從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汪寂靜的死水。”角度不同,心態不同,我們所看到的也不同。

  窗子是一個畫框,從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見一幅圖畫,這圖畫是虛幻的現實。內心雲白山青的人在喧鬧中看到的也是寂靜的美好,內心烏雲密佈的人在文雅中看到的卻是低俗的趣味。要從畫框中望這個世界,首先收拾好自己的心態,用冷酷的哲思與美好的遐想,還現實這幅畫本來的美好。

  近代著名學者金嶽霖先生一生鍾情於林徽因,但他的愛坦坦蕩蕩,朋友與當事人都知道,他不學心碎浪子遠走他鄉。也不學鄉里霸王強拆鴛鴦,而是在林徽因身旁默默守望,這一守便是一生。旁人看到的可能是金嶽霖一生的孤單寂寞,是林徽因的不識才子,其實從金嶽霖的眼中去望,沒有比這更加美好的了,他抵住了誘惑,穩穩站在屬於自己的角落,這才讓美得以持久。守住自已的本心,你從窗子裡望見的圖畫,一定被塗上了最美麗的色彩。

  去望這個現實,這是生活的本質。你我都去望,生活這幅畫面卻截然不同。你我望孤獨,望見的是滿目的黑色,而村上春樹望孤獨,它只是他熟悉的朋友。也許村上春樹洞悉了人生,他並不將孤獨視作洪水猛獸,而是用一種玩味的筆調給我們望見的黑色塗上了美麗的覯色,村上春樹的眼中,生活不可變,只有心態可變。圖畫不可變,只有看畫人的心情可變。那何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走出人生最為瑰麗的舞步呢?

  在這個萬般千態的浮世繪中,在錯亂複雜的名利場裡,我們容易在無端狂熱中迷失方向,在無畏競爭中迷失自己,其實人生如夢,年華似雪,夢醒了,雪停了,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看到的窗子外的圖畫,不是眼中所見,而是心中所感悟的,只有守住我們的本心,用澄澈的心去看現實的畫卷,才能感悟生活的美好色彩,看破這釋厄夢境,走出這無涯雪場,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任世事無端變幻,我心自有云白山青。守住內心,弘一法師方能發出“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感悟,三毛才能在丈夫死後仍擁抱寂寞。《菜根譚》有言:“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苦其自心爾。”讓我們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這個現實,用心靈的畫筆遮住現實中不完美的畫面。

  我心自有云白山青。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7

  你的窗子有多大,你的視界就有多大;你的視界有多大,你的內心世界就有多大;你的內心世界有多大,就會有怎樣的你。

  窗明世,鏡明人。窗與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少了窗子,故步自封,自以為是,殊不知自己只是井底之蛙罷了。當初的中國便是這樣,自作聰明,閉關鎖國,被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歷了那屈辱一百年。反觀英美,一直與世界接軌,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國家是這樣,個人也不例外。那些關上了窗子的人,要麼狂妄自大,要麼孤僻自卑。窗子灑進陽光,照亮世界,沒了窗子,也便沒了光,怎麼照鏡子?

  沒了鏡子,縱使你能看清大千世界,也看不清自己。古人云:“人貴在自知。”當年的劉備就很好的正視了自己,三顧茅廬,終請出臥龍——諸葛亮的相助。反觀孟獲,妄自尊大,後被諸葛亮七擒七釋。鏡子倒映人心,看清世界,少了鏡子,看不清自己,有窗子有如何?

  當你同時有著窗子和鏡子時,你會散發著光,如太陽般燦爛,如月亮般皎潔,如繁星般奪目。窗子透進光,鏡子反射光,自上而下,由內到外,光芒萬丈,照亮世界,照清自我。

  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讓人看到戰亂平息後的光明;花木蘭的“對鏡貼花黃”顯出了中國英雄溫柔善良的本來面目和內心。

  窗與鏡,開闊你的視界,顯示你內心的世界。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8

  著名作家林清玄說: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透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汙點。其實,窗子或鏡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書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常羨慕作家們的文筆,多麼深奧的道理,在人家的淺談慢語中就透朗了;更羨慕作家的胸懷,如果沒有一顆純淨的心靈,恐怕永遠也寫不出這麼雋秀的文字。

  面對紛雜的世界,如果沒有了窗子,我們能得到什麼呢?可能只是三尺之內的事物而已。有了窗子,才可以擁有外面精彩的世界,才可以看到五彩的生活,才可以得到明朗的天空。

  人,可以認識世界;最難認識的,是自己。我們之所以總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是因為我們總難以離開自己的角度。如果能像鏡子一樣,從另外的角度打量,我們的一些汙點就會毫無保留地展示在自己的面前。所以,擁有一面鏡子難矣。擁有一面鏡子也足以重要。

  我們期望擁有大家的修為,使自己既擁有透視世界的目光,又掌握擁有自己的明智。也就是說,我們既希望能擁有窗子,也希望能擁有鏡子。從那裡去獲得呢?恐怕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

  高爾基不是說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其實,高爾基在告訴我們:透過讀書,他擁有了自己的窗子和鏡子。

  讀書是一種生活,一種向上的生活。透過讀書,我們可以知史明智,上下五千年、縱橫兩萬裡,古今中外的一切都可以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獲得擁有世界的美好。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可以辨識自我、迴歸自我;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又可以認識他人,我們不是說“讀書是跟作者的心靈對話”嗎!

  書閱讀越薄,心卻越來越寬,也更加明亮。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呀!物質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的境界卻沒有疆域。而書,就是人生的黃金屋,人生的千盅粟呀!

  讀書,能使我們的精神不再貧乏,生命不再貧弱,人生不再孤獨。讀書,能讓我們成為有信念、達情理、知榮辱的人。想擁有有意義的更高尚的人生嗎,讀書吧,它可以讓我們擁有自己的窗子和鏡子。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9

  生活在四合院式老房子的兒時的我,習慣了彷徨與想象。足以看到的外面的世界,不過是一方天井上冷漠的天空,周圍是鐵一般沉默的圍牆,我看不透這世界,更找尋不到自己。我是不甘心的,於是思緒躍過了高牆,腦海裝下了整個天空的幻想,直到那雙眸被你們開啟的一剎那……

  我人生的左眼是父母為我點亮的,他們以潛移默化的教誨與陪伴為我開啟了生命的窗子,通往世界的窗子。從幼兒園起,我便在母親顛簸但安全的腳踏車後座上開始了對世界的觸控。熱鬧喧雜與美妙激發了我強烈的探索慾望,而母親在車座上:“這是中山路,那是剛建的樓哦……”之類的話也慢慢被我吸收,逐漸在意識形態中烙下痕跡。眼前是母親高大的後背,我於是側身探出頭去——我用母親為我開啟的窗子衝向這個世界,擁抱它,探索它,於是一草一木,一塊石頭,一灘小湖在我腦海中定格,這是我世界的最初。

  父親也是為我開啟窗子的人,他的書房裡堆了滿滿的知識,我透過這一扇扇的窗子看到了太平洋的澎湃著的浪花,看到了巴黎鐵塔的高聳,看到了金字塔的神秘……隨著好奇心地驅動,歲月的流逝,終於,我衝破了那扇窗,真正親吻外面的世界,親自體驗大自然的包容,感受人情世故的繁雜。

  我的右眼,是朋友為我開啟的,那是我生命的鏡子啊。我用它看到了我的天真,我的頑固,我的美麗,我的醜陋。我的朋友啊,他們用陪伴帶給我歡笑,也帶來了痛苦,知心的朋友更如同鏡子一般,指出我缺失的一角,於是我感激地,努力地,並慢慢地補足,會出我完美的人生。是知心的你刷亮了我的右眼,打開了我那抹鏡,讓我真學習中不斷錯誤,在錯誤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擁有了窗子和鏡子,擁有了世界和自己,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於是不斷奔跑,汲取更多……當我回頭,哦,那起跑線是你們為我畫的:父母——我的左眼,我透過窗子走向世界;朋友——我的右眼,我透過這鏡子在迷霧中搜尋到自我。

  我用顫抖的雙手撫摸我閃爍的雙眸,那閃爍的,是感激後讓我哽咽的液體啊……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0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一縷陽光透過窗欞瀉到屋內,頓時屋內一片光明,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裡看的,窗是屋的眼睛。

  “窗,聰也;於內窺外,為聰明也”。“雙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歷歷。”同樣地只說著一半。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

  鏡子,面對鏡子,我們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見外面的大千世界。看見的只是自己周圍的小世界。

  窗和鏡子都是玻璃作的,分別在於一層薄薄的銀子。但是這一點點銀子就叫你只看見自己,而看不見外面的世界。

  只要我們心是水晶般晶瑩透明,我們就能看清外面的繽紛世界,於內窺外,變成一個聰明的人。如果被一層銀子矇住了心,就只能看見自己,事事為自己打算。

  帶水銀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繚亂,看不出他們的心境。不帶水銀的玻璃製成的窗子許裡面人看出去,同時也許外面人看進來。

  一層銀子,兩重天。我們要用銀子裝典自己的小家,每天要照鏡子。還要開窗看世界,走出去,溶進大自然。只有開啟心靈的窗戶,你才能飛向大自然,你才能溶入社會,你才能領悟人生。

  我們生活在世,過得快活不快活,不在於你手中的銀子有多少,最快樂的人,往往不是富可敵國的闊人,也不是沿街乞討的乞丐。而是那些達到溫飽的小康人家。是那些住在玻璃窗內於內窺外的小康人家。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把月光和花香傾瀉屋內。無須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於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歸去來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他又說:“夏月虛閒,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意思是隻要窗子透風,小屋可居,千萬不要讓一層銀子遮住了窗戶。讓窗戶透明,窗明几淨。

  我們要創商海,撈世界,但要保持一顆晶瑩透明的心,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1

  康德老先生有過這麼一段名言:“每當我向上仰望頭頂星空,向下俯瞰內心道德律時,就會被深深震撼。”讓他激動的兩樣東西,一個要透過窗子,一個要透過鏡子。

  人的一生,無外乎兩種關係: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說:“開啟窗戶吧!讓自由的空氣吹進來!”不錯,如果把人比作一間充滿七情六慾的小房間,那窗戶便是溝通世界的橋樑與通道。有些人的窗戶從來不開,上面蒙著厚厚的窗簾。他們的內心世界陰暗而目光只盯著鏡子,除了另一個自己,沒有人可以讀懂他,如生活在套子裡的那位仁兄;另有一些人,心中早已沒有了鏡子,他們或飽受打擊如祥林嫂,或只是些孩童,將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外面,投出窗子,而內心空蕩一片。

  其實,如何平衡二著的關係還真要動番心思。

  物理老師說,鏡子不過是在窗的一面鍍上了一層薄薄的銀。其實我們都太瞭解,因為太多人在鍍上了這層水銀後就再也看不見世界,而只能看到自己了。一個喪失了窗戶的人終究將陷入一片全為鏡子與自己的世界;他必定痛苦,因為他失去了窗戶。而明智如比爾?蓋茨,他深諳一個人理應同時擁有窗和鏡(要知道他為無數人安裝了視窗),於是大方地舉家投身慈善,為自己保留了一扇沒有鍍銀的窗,同時自己照鏡時也會從容許多。

  現代社會人們匆匆行走,與人的溝通已是極為方便,可這卻讓我們常常忽視自己的內心還有一面鏡子,需要在空隙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非誠勿擾》中孫紅雷對葛優說:“我這一輩子,跟錢惹太急了,說什麼也不能讓自己的女兒再為錢動一分心思。”多少人在生命的盡頭才突然發現自己走的這條路並不是當時想走的,實在只是因為視窗的聲音太急,而窗外的景色又實在太誘人,於是來不及用鏡子審視下自己的內心,便縱身向人聲鼎沸處去了。內心的願望被忽視,而又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混亂中迷失自我。

  江山安穩,歲月靜好,日子悄無聲息地走過。細細想來,一窗一鏡真的有多少矛盾嗎?俯仰一生,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是在不斷地探索世界與內心,一光一影間,無論是窗是鏡,折射出來的都是燦爛奪目的人性光芒。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2

  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時候,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面對世界用窗子才能看到它的明亮;面對自己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汙點。我覺得不光人是這樣,世界萬物都是如此。

  青蛙居於井底,在它的心中一直認為世界只有井口那麼大。一天,井中飛來一隻小鳥。青蛙看到它氣喘吁吁的樣子就問它:“天不就井口這麼大嗎?你怎麼會飛的這麼累呢?”小鳥對青蛙說:“天比井口大多了,它無邊無際。只是因為你在井中,所以才覺的它小罷了。”青蛙不太相信小鳥的話。他覺得自己天天待在這裡,自己是不會錯的。但它又不免有點好奇,所以,他就想盡各種辦法、最終到了井外。這時,它才發現,原來天真的是無邊無際。

  青蛙開始對天的大小的定論源於它沒有找到通向世界的窗子,而這個窗子就是跳出井口。

  河邊立著兩個雕像,其中一個是用木頭做的,另一個是用泥土做的。在一個陰天裡,用木頭做的雕塑對用泥土做的雕塑說:“天快要下雨了。一下雨,你就會被沖垮,而我則會屹立不倒。”聽完這句話後,用泥土做的雕塑對用木頭做的雕塑說:“一場雨過後,你會屹立不倒,我會被沖垮。但是我不過又恢復成了原狀,而你卻還是個永遠也不可能再發芽的木頭。”聽完了這些話,用木頭做的雕塑啞口無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只想著諷刺別人,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用木頭做的雕塑這是所需要的就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他看到自身的不足。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封閉自己,不與世界接觸。我們應該找到通向世界的窗子,使自己更好地認識世界,看到世界的明亮;我們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我們應該擁有一面鏡子,使它照出我們的缺點,使我們加以改正,做到揚長避短。

  透過窗子看世界,看到世界的明亮,使自己更好地融入世界;透過鏡子看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使自己做得更好!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3

  每個人的生命都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鏡子,二是窗子。鏡,可正衣冠,亦可照得失;窗,可開啟心扉,吸收陽光雨露。它們都是反省和寬容的化身!

  人生需要反省,反省昨天為了明天,反省失敗為了成功。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繼位後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後有一個大臣進諫。希望楚莊王能成為明君並把莊王比作山上的一奇鳥,說,鳥雖大,但終日聽不到它的叫聲。楚莊王聽後,說,此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他勤於朝政。透過反省莊王吸取教訓,終於春秋王霸之一。

  古有漢武帝劉徹的“罪已詔”,今有巴金“懺悔錄”和德國總統的一跪,無一不在告訴人們反省的必要性。如果人生是一條船,那麼反省就是風帆;如果每個人是一顆顆小樹,那麼反省就是貴如細的春雨。反省猶如溫暖陽光下突如其來一場大雨,叫你是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一個人的眼裡看不到的不應該總是別人的過錯,我們更需要的是一顆寬容的心。

  我曾聽過這樣的事故:仙崖禪師有一個弟子經常晚上爬出院牆外出遊樂。有一天,禪師夜裡巡察,發現牆角有一個高腳蹬,就把凳子移開了。自己站在放凳的地方等候弟子歸來。夜深弟子歸來,卻一腳踩在了禪師的背上。等他發現是禪師時,他深深地低下了頭。禪師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安慰他。從那以後,全寺一百多個弟子再也沒晚上出去玩了。

  禪師寬容了弟子,換來的是理解和遵守。寬容不僅使內心寧靜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寬容是心胸豁達的表現,它可以創造無可估量的奇蹟!天穹理解滄海的澎湃而退讓出地平線,夜幕寬容陽光的衝動而捧出了黎明。我們寬容他人,就會開啟心裡的影子。因為寬容,所以理解!

  開啟心裡的窗,自有陽光,寬容他人,定會迎來涓涓流水;擦去心中的鏡子的灰,自有真實的自己,反省自我,定會找到人生的座標。開啟窗子,擦乾鏡子!

  人生短暫猶如露珠消散,但請以反省為帆,寬容為槳,開啟人生之旅,把沿途美景盡收眼底,回味無窮無盡的美好吧!相信有反省在右,寬容在左,總有長風破浪之時,直掛雲帆之際!

  做一個在人生道路上一直進步的人吧!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4

  驟雨初歇,捲了芭蕉,綠了柳芽。

  我輕輕推開窗。好一陣香氣撲鼻。乘興走向那殘存的田間小路。

  踩上溼溼的泥土,瞬間就有了踏實之感。油菜早已收穫,農田裡剩下一排排整齊的枯根,遠遠看去像是發白了的屍體。小路不長,可我走的極慢。看著土地上留下印跡的水坑,輕輕淺淺的,盛著自然之水。我在水裡。就像鏡子一樣清晰呈現。

  不多久,我便原路返回。

  以前的大片農田,如今大半已經成了新建的洋氣時髦的小洋樓。我家是老房,隔著小小的'土地,我看到了失了色的自然。

  這就是窗外世界嗎?我們原本的自然哪去了?毀掉了。毀掉了!膽小愚蠢的人類。鏡子裡的人朝著我吶喊。我跑上樓,站在最高的窗戶前。

  窗子依舊是那扇窗,可窗外的景色早已不在。我愛極了的那片土地,春夏時節望去,是滿滿的自然美,秋收時,土地上承載的是滿滿的希望。如今,滿目觸及的冰冷水泥牆似在嘲笑我的天真。我轉過身,對著櫥櫃上的鏡子。鏡子裡的我,不高,短髮,原本澄澈的眸子帶上了疑惑與失望。

  我們有多害怕內心最真實的自己?誰又曾與自己對視,與心靈交流,反省自我呢?教訓不夠嗎?

  泥石流、霧霾、沙塵暴……哪一次的災難不是我們自食惡果?

  我們不是溫室裡的花朵,我們窗外藍藍的天。我的家鄉正在開發階段,是欣喜更是擔憂。有一片海已經成為祭奠品。

  我們就非要這麼做嗎?當我們透過窗子看到的是用冰冷的,沒有感情的機械堆砌出的世界,當我們看著鏡子裡,那個冷漠麻木,沒有思考的自己,你還會渴望最真實的自然嗎?不,你不會。因為你已經不懂得生命二字。

  我們都有面鏡子,假如鏡子碎了,我們便看不清自己的模樣,失去卑微之心,成了冷酷麻木之人。每個人都有扇窗,窗明几淨不在了,我們便感受不到窗外的陽光,失去美好之心。

  來吧來吧,給我雙靈眸,讓我尋心靈之窗、心靈之境。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5

  每個人降生的時候,他的心裡都會帶著一扇窗戶,幫助他放眼世界,觀看大千。所以我們都能觀察到,學會睜眼的嬰兒會睜大他水汪汪的眼睛觀察世界。當他們慢慢長大,他們的心裡會多一面鏡子,幫助他們審視自己,改進自己。

  只不過有時候,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的窗戶可能會蒙上一層灰,他們的鏡子可能被摔碎,所以他們會無法放眼世界、審視自己。他們會被關在一個狹小漆黑的房間裡,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看不見自己。

  擦亮心裡的窗子,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從前有一隻青蛙一直住在井底,它看見井口有一隻鳥氣喘吁吁地飛過,它問:“小鳥小鳥,這個世界才那麼小,為什麼你會飛得這麼累呢?”,小鳥說:“這個世界明明很大呀,有廣袤的藍天,還有浩瀚的大海。”青蛙聽不懂,因為它的窗子只是一個小小的井口。這就是《秋水》中說的,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青蛙的窗子被“灰塵”所覆蓋,所以它會受到限制,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井口那麼大。青蛙如此,人亦如此,所謂“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說的就是這個。青蛙的窗子受到井口大小的限制,而人的窗子則會受到知識水平的限制。為了不讓自己的窗子被灰塵所覆蓋,人們只有不斷的學習,開拓視野,在學習和實踐中把窗戶擦得更加明亮,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認識外面的世界。因為對知識的渴求,對世界的好奇,才使得人類的窗子不被矇蔽,才使得人類社會進化成現在這樣的科技發達的社會。

  存好心裡的鏡子,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假如你摔碎了一面鏡子,在鏡子的碎片中,你會無法看清完整的自己,而你牙縫裡的菜葉恰恰可能避開鏡子的反射,於是你會覺得你很好看,你對自己很滿意,但你不會知道牙縫裡的菜葉已經暴露在了其他人的眼睛裡。

  心裡的鏡子,功能就和鏡子一樣。如果你摔碎了心裡的鏡子,你會看不見自己的缺點,認識不了完整的自己,然後無法改進自己,最後惹人討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強調的都是要懂得反省自己。要每天審視自己,才能不把心裡的鏡子摔碎,從而不斷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正是人類懂的反省自己、審視自己,才會將文明開化,使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和諧的社會。

  窗子和鏡子,一樣都不能少,它們會幫助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正是因為有了它們,人類社會才會從原始的農耕社會進化到如今的文明社會。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6

  面對別人時,我們需要一扇窗子;面對自己時,我們需要一面鏡子。

  ——題記

  忽然記起蘇軾評陶潛的一句話:“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恥;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言語中對陶潛淡然功名,不喜不憂的心境充滿敬佩之意。

  誠然,我們打小受到的教育便是不要攀比,更在接受了諸多先聖先哲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薰陶之後生出了有錢近乎罪惡的心理。但是,有錢又有何罪?

  近年來,群眾當街怒砸豪車的事件並不鮮見,人們似乎已經在心理上接受了“富人都是有罪的”的偏見。縱然在報端經常看到一些紈絝子弟所做的傷風敗俗之事,但我們的態度未免過激了一些。莫不是心底深埋的仇富心理在作祟?開法拉利送孩子上學看似高調,細究之下實是無咎。面對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為何家長們的心理如此矛盾?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夠衣食無憂,有車有房;可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別人此時顯露的些許“銅臭之氣”,避之不及,生怕自己的孩子生出攀比之心。這未免有些可笑。

  林語堂說:“面對別人時,我們需要一扇窗子;面對自己時,我們需要一面鏡子。”善哉斯言!當我們面對別人露出的財富時,我們能否開啟心中的窗子,正確地去對待他們的做法。在面對自己過激的態度時,我們能否低頭看看手中的鏡子,問問自己是不是有失公允。

  有錢沒什麼不好。有了錢,我們可以去做許多自己想做的要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說法自古有之,王小波也說:“我是個俗人,我喜歡錢,這有什麼不好?這有什麼不好!”

  誠如斯言,有錢沒什麼不好。對待有錢人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公允的態度,就事論事,莫讓仇富心理作祟。

  對待金錢,亦如對待功名,我們不必去攀比,也不必為有錢而苦惱。一如豁達的蘇軾,得用便用,不得用便徜徉於天地之間。不必害怕紙製的人民幣讓你沾上了銅臭氣息。又如某位作家所說:“此物便如內衣,不必說你沒有,也不必逢人便說你有。”還應以平常心視之。

  一扇窗子,一面鏡子。公允待人,朗照己心。

  鏡子和窗子議論文 篇17

  一個人對外界的處事方法彰顯其態度,一個人對自我的審視顯示其深度。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一種抉擇,是在窗子以外,還是在鏡子以內?

  認識自我,是推開窗戶的動力。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人啊,請認識你自己。”這是一個智者在迫近死亡時的感悟,更是留給後世的警言。如果曹操認識到自己軍隊的疲憊、水戰的劣勢,也不會一到赤壁就立即進攻,留下火燒赤壁的悽慘;如果項羽認識到自己的輕率獨斷,就不會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劇;如果日本放棄死守,接受美軍的投降條件,那就不會落下兩枚毀天滅地的原子彈。如果這些英雄與國家能夠及時認識到自己觀念上的錯誤,那麼為歷史留下一段佳話也未可知。

  如果說人要首先認識自己,那麼開啟“世界的窗戶”才能永久地發展下去。

  推開窗戶,革新自我。我們如果不接觸新鮮事物,就好比一潭死水,沒有活水的注入,唯有沉寂惡臭。翻開歷史長卷,我們會看到有多少國家因開放而生生不息,又有多少王朝因閉塞而轟然倒塌。如:西漢末年的亂世,“親小人,遠賢臣”的國君眼光閉塞,只知享樂,最終改朝換代;又如清王朝,以天府之國自居,稱外國人為夷人,閉關鎖國,最終被工業革命的洪流衝得七零八落。反觀中國的改革開放,互通有無,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時期,為中國這個疲憊的巨人注入的活力,這難道不是中國又推開了一個“世界之窗”嗎?

  林徽因曾寫過一篇文章《窗子以外》,全文表達了一種作為高階知識分子不能真正做到置身於外面的天地,頑固的上層條框限制了她自由的嘆息與感慨。這與林清玄對窗子與鏡子的比喻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如今的我們,更要打破所謂的禁錮與條框,彰顯自己的態度,保持自己的深度,做一個有“兩度”的人。

  選擇“鏡子以內”,會使人沉默中爆發,而選擇“窗子以外”,則會使人在爆發後,不至於快速熄滅。他們像是一對共生體,互相彌補,互相促進,就好像文藝復興後的工業革命,李世民以“鏡子”為鑑後的萬國來朝。也許有人會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麼舍誰取誰呢?”竊以為,鏡子與窗戶都要有,有了鏡子,你能認清自我;有了窗戶,你能看清世界。“二者可以得兼”,這便是我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