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與牆-初中議論文
門,讓人通行,牆讓人止步。門與牆,密不可分。有了牆,才能在牆上安門,這一個世界有無數的門,也有無數的牆。
如果說把困難比作一堵牆,那麼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千千萬萬堵,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或許翻過去,或是繞過去,或是就此放棄,不再繼續努力。換一個方向思考,轉個彎,或許能摸到那牆上的門。
愛迪生髮明燈泡的事情眾所周知,一千多次的失敗,一千多次的嘗試,只為換來那最後的一次成功。在每一次失敗中吸取一點教訓,在下一次嘗試中,再改進一點,離成功更近一步,離那扇門的距離更近一步。
門的背後有什麼,誰也不清楚。或許是光明的`大路,又或許是更厚實的一堵牆。
日心說的提出者哥白尼,大概就是這樣吧。雖然說日心說並不正確,但他糾正了,原來地心說的錯誤,按照道理說,哥白尼在當時應該得到擁護,得到崇拜,之後的事業也應該一帆風順。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後,卻被地心說的擁護者批判憎恨侮辱,最終把他處死。
千辛萬苦打開了那一扇門,可在這之後卻是更厚的牆。並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會帶來快樂帶來美好,成功亦是把雙刃劍,有所成就,卻又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世人眼前。
如果說把隔膜比作一堵牆,那麼人與人之間會有千千萬萬堵,它可能看不見摸不著,無聲無息的存在著,或許它看的見摸得著,是實實在在的一堵牆。
叛逆期的我們常常與父母不和,漸漸地與父母之間就有了一堵牆。少了小時的親暱,以為自己長大了,溝通變少了,甚至關上的那一扇門,把父母拒之門外。我們總是把最差的那一面留給了親人,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陌生人。有人曾經問過我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可以對陌生人一直笑,對朋友一直笑,但你可以對父母一直笑嗎?”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把對陌生人的友善對待每一個人,把什麼都願傾訴給網友的態度給父母,那麼哪兒還會有隔膜的牆?開啟那扇緊閉已久的心靈之門,讓它透透氣,見見光,讓那疲憊的心靈不那麼疲憊。
無數的“門”與“牆”交織成一個世界,每堵牆上都會有那麼一扇門,或許它上鎖了,或許它虛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