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關於繪出議論文活潑的面容

繪出議論文活潑的面容

關於繪出議論文活潑的面容

  導讀:議論文的寫作需要我們很好的掌握論點,語言、內容上也要注意搭配及運用,那麼語言及內容該如何良好的運用呢?如何才能寫出繪聲繪色的議論文呢?

  談到議論文,很容易令人想到這樣一副古板的場景:訓話者陰沉的臉上寫滿了嚴肅,語言莊重得令人窒息,絮絮叨叨地說著絕對正確的真理;聽者呢,正襟危坐,面對陳年古董似的事例和苦澀乾癟的語言,懨懨欲睡……議論文寫作在內容、語言等方面如若處理不當,便會出現上述場景。

  其實,同樣是說教,同樣是議論,態度一變,語言一變,效果就大變,而議論文便從擺起面孔說話的傳道士搖身變為一位惹人喜愛的思想引路人。那麼,怎樣才能完成從傳道士到引路人的角色轉變呢?

  首先,內容上見解獨到,切忌拾人牙慧。空洞無物、人云亦云的文章索然無味,所以議論文寫作要求作者深入地觀察與思考周圍的人與事,思他人所未思,想他人所未想,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其次.論據要典型新穎,切忌陳年古董。論據選取不妨從下面三個方面人手:(1)選自身或周圍人經歷,這樣真實感強,也最具有活力;(2)使用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其優勢是典型性強,具有代表性;(3)運用中外歷史上著名人物,特別是文化名人,能彰顯作者豐厚的文化底蘊。

  最後,語言要生動活潑,切忌單調呆板。句式要靈活,恰當運用疑問句、反問句等句式,並且長短句有變化;善於引用佳句、經典哲理詩詞,豐富文章文化底蘊;不可小覷標點符號語言,省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同樣能夠起到豐富語言的作用。等等。

  且看下面示例: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等待,是一種智慧,一種胸懷,一縷情思……

  等待,是一份無奈,一絲焦慮,一種渴求……

  等待,是一種潛伏,一種積累,一個過程……

  生活中,有過無數次等待;等待中,有無數個等待的理由……

  親愛的同學,你經歷過等待嗎?你思考過等待嗎?

  請以“等待”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立意自定,題目自擬。

  [寫作指導]

  等待,一個人人有過的經歷,一個人人感興趣的話題。有人認為等待是為了更快地前進,有人認為等待是虛度光陰,有人認為等待是積累,有人認為等待是無奈。我們怎樣看待等待?本著積極健康的心態,主題應該確立為:等待是智慧,是積累,是豁達……

  [佳作示例]

  等待。是一個過程

  張弛

  等待,是語文上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渴求;等待,是數學上的指數函式只增不減的積累;等待,是歷史上的.“臥薪嚐膽勵心志”的潛伏;等待,是地理上地軸南極與北極穿洲跨洋的望穿秋水。

  綜上,我得到一個真命題:等待是一個“陌上花開”、求善求美的過程。

  轉動歷史的轅輪,撲面而來的書氣中夾雜著的都shi濃濃的等待:大禹的“百行孝為先”,等待的是除水患定百姓;秦始皇燭光下輕拭劍光,等待的是東定中原、一統天下;司馬遷忍辱負重、筆耕寒夜,等待的是“史家絕唱”、名留青史;匡衡鑿壁借光、發憤勤學,等待的是圖強、錦衣加身;康熙夜半才睡、雞鳴則醒,等待的是千古一帝、朗朗盛世;周恩來勤工儉學、立志圖強,等待的是“中華之崛起”……

  這些等待,都是一個過程。歷經困難的磨礪,走過智慧的苦澀,擁有友愛的和諧,過程的盡頭才會出現理想的世界。

  像無數前人一樣,我們莘莘學子,也在等待。等待在湛藍的天空下有屬於我們的“陌上花開”。是的,我以為,等待就好比一粒花種子,起初小小的,那麼平凡,那麼樸素,又是那麼無助,毫不起眼。可是當你用心傾注給它“肥料”,例如汗水、認真、堅韌等,它就會在你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最終變成一簇羨煞他人的奼紫嫣紅,在微風中婆娑起舞。但這種變化遠不是舉手之勞就可獲得,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看準方向,付出艱辛,“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實現理想,找到“陌上花開”的過程,蘊含著一份無奈一絲焦慮,還有些許堅韌與欣慰。

  高中生活中,我們的等待越發艱辛,突然間意識到我的“陌上花開”之日,或許在這一段的拼搏之後就會驀然出現。於是我們選擇了揚起嘴角接受磨鍊,在跌倒中固執地爬起來挺直腰板。在風暴裡朝著前進的方向蹣跚邁步。因為我堅信,這些只是一個過程,一個等待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需要一種胸懷,一種智慧,一種執著。面對暫時的挫折,誰選擇退卻,誰就會被淹沒在等待的洪流中,那麼,等待將永遠只是一個過程,不會有盡頭之日。所以,當你義無反顧穿越這個過程之後,就能得到你的“陌上花開”。回過頭來看自己的腳印,恍然大悟,哈!等待只是一個過程。

  點評:作為一篇議論文,本文具有以下優點:首先,審題準確,“等待,是一個過程”,是的,人生要重視過程、享受過程,在過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享受奮鬥的喜悅;其次,選取論據典型,有治水的大禹、平定天下的始皇、忍辱著書的司馬遷、勤於政務的康熙大帝……豐富而又典型,顯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第三,善於說理,作者從古到今,從國家到個人,娓娓道來,“歷經困難的磨礪,走過智慧的苦澀,擁有友愛的和諧,過程的盡頭才會出現理想的世界”,飽含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本文語言豐富而活潑,洋溢著活力,而且多處成功地運用了排比、比喻、引用等手法,讓讀者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