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爺爺>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範文(精選7篇)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範文(精選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範文(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1

  相信你們都知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吧!他為我們的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的奉獻。

  那你們一定知道一首詩《憫農》的詩歌,“鋤和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接辛苦。”袁隆平爺爺就是這樣的人。袁隆平爺爺每次起床後,就會到他的實驗田裡看一下水稻是否有變化。他每天都在田裡觀察著這些水稻的變化。終於有一次,三亞的某些人發現在一個地區有兩支野水稻,於是,袁隆平爺爺就到三亞那裡對這兩隻野水稻進行研究。這也對袁隆平爺爺研究水稻有極大的幫助,終於經過了許多困難,這些水稻有變化了,也解決了糧食的問題,因為成功的把這些水稻製成了米飯。因此,袁隆平爺爺的成功,對世界做出了很大的奉獻。

  袁隆平為實現自已的夢想,鍥而不捨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同時我明白了:做什麼事情,只要有夢想,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正是有了這個信念,袁隆平爺爺面對許多困難才不會有放棄的心思。

  長大後,我也一定要做什麼事情要有目標,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2

  昨天一條新聞在各大平臺上傳開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國人民哀悼。

  “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一句話感動到內心深處袁老幾乎傾盡所有心血研發了雜交水稻,讓全國人民不再飢餓,都得到了糧食。

  反轉又反轉,終究巨星隕落,雜交水稻之父,那個讓中國不再懼怕飢餓的袁隆平爺爺終究還是離開我們了,多希望這依舊是一條假新聞,多希望再闢謠一次。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大,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我則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來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獲得共和國勳章時曾說:“我不能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應該繼續努力!”這樣偉大的科學探求精神多麼寶貴,雖已獲得共和國勳章,但已高齡的袁老卻說要繼續努力。

  我們也應該學習袁老的不放棄,努力的精神品質,在自己的學業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雜交水稻時一樣。禾下乘夢涼夢,丹心映青田,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發揚這種精神。

  神農氏返回了他的天國,留下人間稻米滿倉,永遠懷念您、永遠感恩您,風吹稻花香兩岸,國士無雙,緬懷!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3

  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斯博士曾這樣評價過他“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還給全世界帶來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開設了一片試驗田。他忘記自己是知識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驕陽下,哈著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認尋找他夢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裡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到田地裡就像一個悶熱的火爐,汗水流了一層又一層,在背上結了一層鹽霜,皮膚曬得黑得透亮。每天拖著沉重的身軀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說:“要不我們倆一起去,這樣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這樣艱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裡不怕苦的農民都自嘆不如。他的行動讓人不解,很多農民兄弟都問他:“你個知識分子,月月有工資拿,每天講講課,做做實驗多清閒啊。和農民一起吃這個苦;遭這個罪是為啥呢?”是啊,為什麼呢?他們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著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夢想,讓人類戰勝飢餓的夢想。每當這時,袁隆平都會手拿菸袋笑一笑,隨即又鑽進那一望無際的稻田裡。

  袁隆平就是這樣安貧樂道,不懼困苦,不怕失落,他會從雜交水稻事業的每一個微小的進展中得到鼓勵,得到靈感,而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4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學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簡樸,不論颳風下雨,天天工作在試驗田裡,一心只想著造福全體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讓世界尊重的中國科學家。他首創的雜交水稻不僅為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推廣了3000多萬畝,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獲得了聯合國有關組織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讚譽。袁隆平在這次世界種子大會上感動了全世界,並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責任、胸襟與貢獻,就象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公民、一個科學工作者閃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麼大頭銜、那麼多榮譽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財富積累上更進一步,如果真正重視“身價幾何”,顯然不需要費多大周折,做一些廣告、或者把他的獎金成立一個可以最大程度賺錢的公司什麼的,都是可行的辦法。

  但袁隆平呢,已經“滿足於”自己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而且,儘管自己尚有一些“積蓄”,但他卻會穿15元一件的襯衫,100多塊的鞋子,260元的手錶……對於如此節儉的“世界級科學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該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為金錢不惜一切、對金錢揮霍無度的人們應該為此感到臉紅!不僅如此,已經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還給日益功利的社會上了一課,那就是,到100歲他也還想在田裡,還想著解決更多的人的吃飯發展問題、為人類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麼,無數相對於袁隆平老人年齡的“年輕人”,是否該以袁隆平老人為榜樣,為著更有意義的人生而不是隻考慮更“賺錢”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奮鬥不息呢?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5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們學校的小記者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工作和生活的安江農校採訪。

  安江農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我一踏進校園,就被“勤奮務實、文明進取”的校訓振憾了。學校裡古樹參天、風景秀麗、果樹成林。

  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們,袁爺爺在上世紀50年代初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就來到這所學校任教。當時,全國人民嚴重缺少糧食,過著苦日子。他心裡就有了一個願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餓肚子。從此,他廢寢忘食,潛心研究,揭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組織和指導下,終於研究成功了雜交水稻,解決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雜交水稻從地處物種變異天堂的安江農校發源並走向了世界。

  學校的老師還介紹說,現在為了讓人記住袁爺爺的偉大發明和貢獻,準備建設“安江農校雜交水稻園”,建成後,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師講解完後,帶領我們在學校裡參觀。陣陣涼風從身邊拂過,我想:袁爺爺為什麼能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雜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問身邊的老師。老師沉思片刻,告訴我:這或許是因為他勤奮務實,潛心進取,心想人民吧,因為袁院士有個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哦,我終於明白了,袁爺爺為了我們的吃飯問題,用自己的知識,付出那麼多的心血研製雜交水稻,真是偉大呀!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6

  又是一年豐收的季節,夏季糧食的豐收時節。糧食的大豐收讓祖國的糧倉爆滿,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的繁榮,讓讓人明更加安康。但是為我國甚至全球糧食曾收層產的袁隆平院士卻離開了我們。

  糧食的豐收意味著國民能吃飽飯,意味著國家的國泰民安。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國家而言,糧食不僅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是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保障,也是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礎。

  糧食問題是安全問題,而非經濟問題。糧食不像其他商品,糧食少一點都會餓死人,是一個硬需求。

  袁隆平院士被成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不僅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驕傲,他為人類生存最初了巨大的貢獻。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人的生存離不開吃喝。袁隆平院士曾說過:“中國人要把飯碗拿到自己的手裡面,不要靠人家,我們現在就是在為自己的飯碗而努力”。

  週末回家看到路邊的田地裡綠油油的稻田,沉甸甸的穗子,把苗都壓彎了腰,偶爾的一陣風,稻穗隨著風擺動,我彷彿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在田邊看著稻田豐收的笑容。再過幾天就是稻子成熟的時候,到時候田地裡一片一片的金燦燦,每當這時就想起了偉大的袁隆平院士,他的一生都在為糧食的曾加產量而努力,與種子打交道,簡直就是稻田裡的守望者,雖然他離開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努力永遠銘記於心。有了他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我們現在吃飽飯的幸福,我想大概以後的每次吃飯我都會想起他。

  斯人已逝,憂思長存。他在稻穗下乘涼的未完成的夢,後人將踏著他的腳印繼續前行。

  誇誇袁隆平爺爺的優秀作文7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人。大學學農的袁隆平因親身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讓他不滿足於在農業學校當了一名教師,於是轉向研究雜交水稻。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將“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個人夢想與“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來他披星戴月,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產量增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榮膺“國家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勳章”、“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國家頂尖榮譽。

  按理說,袁隆平專注水稻研究已幾十年,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無數,完全可以光榮退休,安享餘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這讓我又想起2008年,當時已近七十歲的袁隆平在回應有關他落選中科院院士話題時曾說過一句話:“我沒當上院士,還是說明我水平不夠,所以我今後還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但是有一點,我努力並不是為了當院士,當時我的態度是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這些年來,袁隆平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選擇堅守在農業科研一線,每天戴著一頂草帽,卷著兩隻褲腿,在烈日下、在稻田裡不分日夜地忙碌著,繼續為實現“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夢想不懈奮鬥、辛勤耕耘。這些年來袁隆平以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為己任,在不斷追求的路上,服務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說,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向世人詮釋了一個農民科學家對糧食問題的理解,而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實踐,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追求。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燦爛的星河也確實令人嚮往,但若不腳踏實地,鍥而不捨,怎麼能到達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處呢?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精神,並融於崗位、融於日常,以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業追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