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貴溪胡1200字
要說太后坑,不能不說祁門的瓷土。世人皆知景德鎮出瓷器,可燒製的.精品瓷器都是用的祁門瓷土,祁門瓷土地有史可稽的是在明朝。《陶說》載:“燒窯陶土,初採於浮樑正都麻倉山。明朝萬曆年間,麻倉土竭,復採於縣境內吳門託,至祁門……。”《天工開物》載:“景德鎮從古至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地。出土地婺源,祁門兩山。”相傳明崇禎年間有人在祁門大北埠一帶開採瓷土。康熙二十四年,南路貴溪胡欽選在平裡郭口橋一帶開採,因瓷土質硬性粘,遂名“龍鳳璧”,暢銷景德鎮瓷窯,從而帶動了祁門瓷土開採業發展。至乾隆年後,土礁十幾家,礁頭上百支,一派繁榮。《陶治圖》中“採石制泥”圖上就記載了這段歷史,“石產江南徽州祁門縣平裡,郭口二山,距窯廠二百里,開窯取之”。
清同治四年貴溪胡元龍,秉家傳經驗,乃根據白嶽地脈趨向,在祁東莊嶺村發現了太后瓷礦。礦藏豐富,礦石細結有柏葉花紋。胡仰儒知為上等佳品,遂買下該坑三十畝地。
“太后坑”的名字原是沒有的。滿清慈禧太后窮奢極侈,夏天炎熱,她就想一個瓷床納涼。於是下了一道“懿旨”要景德鎮定做。古話說“皇帝動動嘴,黎民跑斷腿。”“聖旨”到了景德鎮,窯工們只得日夜趕製,可是這麼大的瓷床很不好做,當地瓷土質量又差,經不起一千多度高溫燒煉。
他們用莊嶺瓷土燒成功了“御床”。慈禧太后一看很滿意,一道“懿旨”又封閉了莊嶺瓷土,專供皇家開採做“御窯”用。從此,這個好的礦坑被封建帝王霸佔,人們便這裡的礦坑叫“太后坑”。不準一般民窯購用,御窯廠並頒給“胡培春”一面小黃旗,在運太后坑瓷土時插在船頭,經過關 不準查留,其特權是十分榮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