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敘事> 關於畫素描的作文

畫素描的作文

關於畫素描的作文

  素描是繪畫的基礎,繪畫的骨骼;也是最節制、最需要理智來協助的藝術。初學繪畫的人一定要先學素描,素描畫得好的人,油畫自然畫得好。下面小編整理了兩篇關於畫素描的,歡迎大家點選閱讀!

  【1】 第一次畫素描

  今年寒假,我和範布寧等三個小朋友一起去報了一個“素描班”,除了畫架等材料,學費全免,連“學生”也是“老師”組織起來的。哈哈,其實是我想學素描,媽媽幫我組織的,因為她就是老師。

  第一節課是教畫圓柱。在正式畫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鉛筆要削好,畫架要搭好,紙要鋪好……我高興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動手畫,還得先看示範吧。先打一個框架,再打線條,深深淺淺……轉眼間,一個漂亮的圓柱就誕生了,好像是放在紙上的,超有立體感。因為素描有高光點、亮面、灰面、陰影、明暗交接線五調子,把這五調子表現出來就有立體感了。看著媽媽畫,我想:“這簡單,看我的!”於是開始學媽媽的樣子打框架。但有句話說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難。

  剛開始打圓柱上面的那個扁圓時就發現:原來這麼難!筆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對似的,怎麼也打不圓。而媽媽要求用直線組成圓,我卻直線畫成了圓弧。這時我一開始的高興勁全像天邊的雲被風吹走了一樣,無影無蹤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勉強畫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還是發生了:媽媽說我畫得:1、太小;2、結構不對。兩個原因就把我的這幅“佳作”PS掉了,並讓我在反面重畫。這真讓我“欲哭無淚”啊!我只好老老實實地看媽媽是怎麼畫的,然後學著媽媽樣用心去臨摹,終於又一次勉強把框架畫好了。看看範布寧:哇,她畫得真快!但我告誡自己:不能急,畫得太快會把好不容易搭起來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來是在框架裡用線條畫出明暗,這樣就有立體感了。打線條也是有講究的,線條要打得兩頭一樣粗細,做到“兩頭輕,中間略粗”為最高境界。但這種線條不是一天兩天能夠練出來的,這是一點;第二點更重要的是打線條千萬不能亂,打出來要一組一組的,並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橫著的一組,再打斜著的一組;第三點是線條的深淺關係,如果要淺,則既可以減少線條數量,也可以把線條加深或變淺,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樣,加深或變淺可以用不同軟硬度的.鉛筆。

  最後,我完成了那張作品。看著有些模樣的圓柱,我頗有些自豪:這可是我的第一張作品哦!當時自以為畫得不錯,等到“培訓班”結束,看看真是實在比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課間十分鐘素描作文

  【2】素描的結構

  在素描繪畫當中,最關鍵的當然是結構。

  現實中很多畫家,由於對人物或物體結構缺乏瞭解,最後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創作中很難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雖然我們已經有了方便的照相機(現在都使用數碼相機)和掃描器,可以在電腦中處理圖形,能夠省卻很多造型的麻煩,但是,形是形,結構是結構,並不是一個概念。對繪畫的過程而言,形是附著在結構之上的表象,而結構才是物件的支撐;外在形的輪廓無法真正表現物件的內在美。

  我們所觀察到的物件的外形,那是一種表象,一種輪廓。當物件一旦變換位置,而我們又缺乏對結構的瞭解,就很難著手。在初學階段,幾乎每個人都經歷了利用穩定的三角形來確定形體的大體位置和構圖,然後再用小的虛擬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畫物件區域性的位置,這樣的方法最後只能是比葫蘆畫瓢,照相般描繪物件。

  就像我們已經走過了充飢的年代一樣,我們已經走過了缺圖的年代,正跨入一個讀圖的時代。各種圖形、影象、相簿層出不窮,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現物件,倒不如干脆去搞攝影算了,那我們還不如照相機來得客觀。對畫家來說,最難以接受的便是被人誇獎為:看畫得多好,像照片一樣。也就是說,那些個作品沒有強烈、強調和更深層次的東西,缺少畫家對形體結構的理解和對物件的內涵表現的創意,這又怎麼能算得上繪畫的藝術作品呢?

  藝術的真實,並不是純客觀的真實,而是畫家透過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現畫家內心的感受的一種藝術的真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刻畫與刻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