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學習> “學習有用還是無用”辯論材料

“學習有用還是無用”辯論材料

“學習有用還是無用”辯論材料

  辯論意思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後得到共同的認識和意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學習有用還是無用”辯論材料,希望大家喜歡!

  一、“學習有用還是無用”辯論材料(正方)

  學習的好處:

  1.學習用於指導實踐,造福人類,如:化學、生物學、醫藥學等;

  2.認識和學習做人,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心理學等;

  3.追求真理,如:數學、物理學等;

  4.認識世界、社會、人類,打破鄙陋,開闊眼界,如:文學、歷史、地理等;

  5.增加智慧,活躍大腦,如:英語、數學、語文等,一般而言,文化越高的人思維更加縝密、高遠、理性,很多事都看得透徹看得開,因此,壽命越長(注:這是有科學報告證明的);

  6.小時候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找到好工作,享受生活。

  7.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和閱歷;

  8.可以報效祖國,為國爭光;

  9.學習是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透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後天學習到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隻小羊羔透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才會知道哪裡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學習,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必然是最大的。人類有動物不可比擬的學習能力,可以迅速而廣泛地透過學習適應環境。如,種植穀物,獲取糧食,靠的是學習;戰勝毒蛇猛獸等天敵,對付可怕的瘟疫,靠的也是學習。而在當今世界,要找到好的工作獲得高質量的生活,不好好學習怎麼行呢?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就是學習。國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學習就滅亡”。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著名的研究報告,題為《學會生存》,就把學習同生存直接聯絡在一起,可見學習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10.學習可以促進人的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學到很多其他東西,逐漸成熟。學習對成熟的影響作用,首先得到了動物心理研究的支援。

  11.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養;

  知識就是力量,就是財富,是人類文明的積累。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如哲學、美術、音樂、攝影等學科。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的成果尤其需要我們透過學習去獲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缺乏文化素養的人不是真正健全的人,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必須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

  12.學習可以最佳化人的心理素質;

  一個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氣質,敬業的精神以及堅忍不拔的意志,等等。這些必須透過學習來得到。正如薩克雷所言:“讀書能夠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激發人們的美好志向,讀書能夠增長才智和陶冶心靈。”。

  13.學習得以讓文明延續和發展;

  美國著名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可概括為三個時代:矇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在矇昧時代,人類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實、植物根莖為食,還有少部分棲居在樹上。隨著地殼的變化,氣候的改變,人類不得不從樹上移居地面,學會了食用魚類、使用火、打製石器、使用弓箭、磨製石器等生存的本領,世代相襲。到了野蠻時代,人類又學會了製陶術、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植物的種植。這一時代的後期,還學會了鐵礦的冶煉,併發明瞭文字,從而使人類歷史過渡到文明時代。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就如同一場規模宏大而曠日持久的接力賽:野蠻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世代相襲地向先輩學習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樣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文明時代的人類如果不向先輩學習畜牧業和農業,也只能像祖先一樣靠現成的天然產物為食。

  不學習的害處:

  1.不學習的話,以後就很難過日子,有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簡單的說:文憑越高找工作就越容易。比如公務員,最低的職位也要大專啊,老師最低要本科,要是你沒文憑,大部分好的工作你都沒門。當然,沒有高文憑也不是等於沒出路,那就得看你是否有一門手藝、技術,但這些也都需要學習。要是不好好學習,那你這一生也就一事無成了。

  2.以後不能考上好的學校,不能繼續深造。

  3.在社會人才那麼多的時代,想沒有文憑就找個好工作是很難的,所以不好好學習可能就會與好的工作失之交臂。

  二、“學習有用還是無用”辯論材料(反方)

  1.人們常說:“開卷有益,看書有益。”但 是,仔細一推敲,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確。如果我們對每一本書都感到興趣,那“開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現在的同學可能都喜歡看武俠、言情只類的小說、書刊,有時會達到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程度,他們一旦看迷了書,便會走火入魔,那他們上課一心只想著書,沒心思學習,成績就會一落千丈。還有些人被書中的一些情節所吸引,模仿書中的`人物,有時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這不是看書害了自己嗎?

  2.這只是“開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層:開卷不一定有益。還有第二層。 其二就是,我們看書,要有選擇。那些不健康、對我們沒有多大幫助的書,就不要看。要看書,就看一些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對我們學習、生活中都有幫助的書。這樣的書就是好書,只有看好書,就不會毀了自己。有人把書比作了朋友,看好書,就是交好朋友,才會進步;則看不好的書,當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樣你就會退步。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書才會對你有益。 因此,我的觀點是:開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有選擇的看書。而不要因為看錯了一本書,將自己引入歧途,毀了自己的一生。

  3.讀書可以使人增長知識,陶冶性情,修養身心,但“開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漢代劉向曾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既然是藥,就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良藥,藥到病除;一是毒藥,置人於死地。不是嗎?20年代的德國,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受其不良影響而論為希特勒的殉葬品。

  4.試想,“開”這樣的書“卷”,能說是“有益”的嗎?“一本好書勝過珍寶,一本壞書比一個強盜更壞。”因此,開卷是否有益,得先看開什麼卷。 有位哲人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時,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見書就讀的人,而是會讀書的人。有的人看書不認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隨便翻翻,有的人去讀不適合自己的書,有的人甚至抱著獵奇的態度去讀書,試問,這樣的“開卷”,又何益之有?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作為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積極意義,但若作為“開卷”就“有益”的斷語,卻是不妥當的。

  三總結觀念:

  1.學習是人改變命運最快的途徑,努力學習能幫助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2.學習可以與人交流,可以閱讀,可以寫信,我們日常生活也要大量的用到所學的知識。

  3.人類要文明,社會要發展,技術要進步,生活要改善,而這些都需要學習。學習是人類自古以來獲取知識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傳授和發揚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

  4.總之,學習的意義很多,它不僅僅限於人們現在設定的一本本敲進工作門檻的證書,也不僅僅限於狹窄的考試評定。學習應該成為一個人的終生習慣,雖然它不能很快在你的功利上有所顯現,但它絕對能充實你的人生意義,學習有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