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希望> 希望工程的希望作文話題分析

希望工程的希望作文話題分析

希望工程的希望作文話題分析

  [話題精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

  在一次"希望工程義演晚會"上,節目主持人講了下面一段激動人心的話:

  救助百萬兒童的希望工程,是中華民族跨世紀的基礎建設,是功系千秋的事業。

  失去教育的孩子就像黃河流失的寶貴黃土,本來每一塊土都是可以長出一棵大樹的。讓我們大家獻出愛心,不要讓水土流失,使每一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機會。

  可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失學的孩子大都是農村的,他們的家庭往往窮而人口多,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家長的文化程度也非常低。

  請以"希望工程的希望"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只要與話題相關即為符合題意。

  2.文體不限,可以記敘經歷、編述故事、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象等。

  3.題目自擬。

  4.不少於800字。

  [話題精折]

  "希望工程的希望"這個話題的重點應該落在"希望"上,也就是說作者應該給我們提供一條"希望之路"。這希望之路可以是一個觀點;可以是一個故事,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們從中領悟出來;還可以是直接抒發出來的某種感情。於是就可以寫議論文、記敘文、抒情散文等等。同時,希望工程這個問題也是同學們經常碰到的事,所以大家可以各抒己見,談論起來也許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要說這個話題的難點,可以是同學們在審題時往往不會把重點落在"希望"上,而是"希望工程"上,這樣寫起來就難以得到高分了。

  [佳作選萃]

  希望工程的出路

  黃清曙

  幾年來,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一所所希望學校平地而起,希望工程取得長足的發展,幫助的貧困學生越來越多了。然而,社會上的失學兒童似乎並沒有減少,大街小巷村莊山道總能見到他們來往的身影。這不能不讓人發出深深的質問:這是為什麼呢?

  從財富的分配角度來看,失學兒童越來越多,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實際上是越來越多的家庭佔有的財富不足,而家庭佔有財富的不足又是由人口增長過快而財富增長相對滯後以及財富分配上的不均等造成的。

  人口增長過快造成基數增大引起人均財富降低,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人口過多勢必造成勞動力剩,影響生產力的發展,造成財富增長減慢,勢必有人貧困。

  從社會角度看,我國已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競爭日趨激烈,必然會造成眾多企業破產,再加上許多國有企業要改組,就會造成眾多的失業,這樣也會導致許多家庭貧困,造成失學兒童。

  從歷史政治角度看,我國原有經濟底子薄,現在佔有財富不多,也是形成貧困家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自然也是失學的一個原因。

  從失業、貧困的個人來說,由於他們技術差、競爭意識不強,無法適應新時代、新潮流。而另一些農民家庭的貧困則是由於外界環境十分惡劣,像我國的西北一些地區,他們為了生存,毀林、毀草,而毀林毀草的結果是生存環境越來越不好,生活也就越發艱難。

  當然,貧困的原因還可能是各種天災。例如,1998年的大洪水淹沒了許多人的家園,造成了無數貧困的家庭,這也是造成學生失學的一個原因。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要解決失學兒童的問題,為希望工程找到出路,必須採取以下措施:

  一、抑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二、努力採取措施,防止財富佔有的差別懸殊。

  三、抓好環境問題,抵制天災。

  四、實行人口遷移,擺脫惡劣的自然條件。

  五、這點最為重要,那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作為自然界的"主體者"--人的思想觀念,用知識用科技來改變他們的傳統觀念。現在提倡的送文化下鄉、送科技下鄉就是很好的一條路子。所以我以為"希望工程的希望"就在這裡頭。

  希望工程的希望

  陳光海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好比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今天上午,博學的語文老師唸了一則發人深思的報道:"……輟學的兒童越來越多,希望工程的愛心資助亦未中斷過。然而,卻發現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實--失學的孩子大都是農村的,他們的家庭往往窮而人口多,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讀後,老師要求每個同學發表看法,因此,我便寫出了以下的內容。

  (幕起)學校旁,陽光照耀著大地,兩個學生邊走邊談著人生的真諦。這時,一少年西裝革履,"吞雲吐霧"地從旁"瀟灑"走過。

  學生甲:窪,酷斃了,原來不讀書的人生竟是這等瀟灑,難怪……

  學生乙:唉,幸好快要畢業了,不然,人生……

  (幕落)全劇終。

  當今真正想讀書的人是那樣的多,而許多有書讀的,卻並不珍惜這讀書的好機會。悲乎哉?可悲矣。

  同在陽光下,卻有另一幅畫面。

  (幕起)傍晚,夕陽西下,村口,一個八九歲的女孩子站在老槐樹下。

  外地人:小妹妹,你站在這裡幹什麼?

  女孩:我在等我的爸爸。

  外地人:你爸爸呢?

  女孩:我爸爸到外地打工了,他說,賺夠了錢就回來讓我去上學。

  (幕落)全劇終。

  在希望工程開展了多年之後,山村還有多少像小女孩這樣的失學兒童呢?原因在哪兒呢?

  (幕起)陽光下,小路邊的樹底下,七八個小孩在追逐嬉戲著,大的大,小的小,好不熱鬧,兩個中年人從路上走過。

  中年人甲:扶貧的款子又到了,咱們可不能虧了孩子呀,學習要緊。瞧,他們玩得多開心呀。

  中年人乙:這些都是小根他家的孩子。

  中年人甲:啊……

  (幕落)全劇終。

  時下,一些地方的人還抱著"生,生,生,起碼得有個根"的觀念,孰不知如此多生,將是辛苦一生。

  掩卷思索,我心潮難平。

  問題在哪裡?我想了很久,其實很大的一部分是思想觀念上的問題。越窮越生,結果是越生越窮了。希望在哪裡?其實單純"輸血"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於"生血",讓全民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少生優生,這才是希望工程的希望。

  不遠的天邊,一輪紅日正徐徐上升……

  讓心靈攜起手來

  陳晶管 李婷婷

  同樣是炎黃子孫,同樣是龍的傳人,同樣是母親河裡哺育出來的同胞,同樣是血濃於水的親人。為什麼你的衣裳是那樣的破舊?為什麼你的面容是如此的消瘦?為什麼你的眼神是那樣的無奈?

  在同一塊土地上紮根,我們舒展枝條,接受著陽光與雨露,而後成長成材,心中都有著一個成為祖國棟樑的美夢。而你們呢?彷彿是那小草芽兒,一代代地自生自滅。在你們心中,繼承父業就是你們心中的太陽,就是你們整個生命的詮註。

  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心痛的畫面,當你們一步三回頭的離開那美麗的校園時,當你們騎在牛背上還含著淚水凝望著學校的方向時,你們懂事地嚥下淚水,因為你們知道,父母已經彎曲的脊樑再也承受不起學費的重壓,更何況你們還有弟弟妹妹……

  地球都快承受不起人類的壓力了,可人口還在增加、還在增加,落後的生產力和愚昧的思想造就了上面令人心痛的鏡頭。越窮越生,你們的父母認得一個理,少生也罷,優生也罷,最少得留下一個根。於是越生越窮。據說,在山的那一邊,還活躍著許多"游擊隊",他們的"戰鬥力"不亞於當年的游擊隊,可是他們抵抗的物件不是日本鬼子,不是反動派,而是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工作人員。

  你們失學了,問題不在你們身上。

  問題在你們的父母,在山的那一邊。山的那邊很窮,但那兒的人們越窮就越生,越生就越窮,捐助了一批錢物,幫助了一批孩子,可是他們又生出了一批,以致山村的失學兒童永遠是那麼多。

  僅僅憑藉一些捐助怎麼能支撐起越來越高的"超生大廈"呢?

  山區要脫貧,山中要飛出金鳳凰,孩子要上學,根本上依靠的不是"扶貧",而是"扶志",要從根本上改變山那邊的父母的思想意識。

  "扶貧"是治標,"扶志"才是治本。

  "扶貧"是幫助他們砍柴,而"扶志"是幫助他們磨刀。

  "扶貧"是幫助他們輸血,而"扶志"是幫助他們造血。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山區要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需要的不僅僅是依靠別人的指引和援助,更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腐朽落後的思想,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來。

  問希望在哪裡,希望在每個人的心中。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讓失學的兒童接受教育是祖國的希望,是未來的希望。

  煙霧中的開學儀式

  劉 棖

  噼噼啪啪,一條掛在竹竿上的鞭炮在空中製造了瀰漫的煙霧。

  在這煙霧中,無金村的希望小學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學生。

  王校長站在校門口歡迎著他的學生與他們的家長。

  王校長聽著耳邊清脆的鞭炮聲,望著家長們對這條長鞭炮發出的驚歎聲,心想花點錢買下這長長的鞭炮是對的,臉上不由得浮出了笑容。

  他看著一位十三四歲的孩子在他母親的帶領下來報名,有些驚訝,於是他走上前去說道:"這位同學,你都這麼大了,應該學會獨立呀?quot;孩子害羞地沒有答話,他的母親便對王校長說:"校長,我們不是不放心孩子,而是不放心那一百塊的報名費,如果讓他弄丟了,那可怎麼好啊。那可是十隻母雞換來的。"說著,母親從褲腰裡掏出一疊卷得皺巴巴的錢,走向報名處。

  王校長望著那母親的背影,心裡很不是滋味。

  這時,一個孩子跑到王校長面前有些害怕地對他說:"校長,你能帶我去看一下教室嗎?"

  "行啊,你是一年級的吧?"

  孩子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我看別人的孩子都是父母送來的,你怎麼沒有呢?"王校長心想這可能是一個典型了。這個孩子卻說道:"父親要下地幹活,媽媽要在家裡看著弟弟妹妹?quot;孩子頓了頓又道:"媽媽還大著肚子,走路不方便。"

  "那他們就不怕你把報名費給丟了?"

  "我沒有帶錢來,是不是沒有錢就不能來?"

  "不是。"

  "媽媽說了,讓我先念幾個禮拜,然後讓我妹妹們輪著來,等到上完了課,就把錢交來。"

  "啊?!"王校長愣住了,他的心頭罩上了一團迷霧。想著那十隻母雞換來的學費,想著幾個孩子輪流上學的情景,他真的不知道這希望小學是不是給孩子們帶來了希望。

  希望工程的希望並不是建一座希望小學,那又是什麼呢?

  王校長的心裡一片迷霧。

  最是那一瞥

  張慧來

  最是那一瞥,永生烙在心靈的最深處。九年了……

  點點朝陽灑在長長的石階上,依稀的綠苔似乎也在頻頻地感謝這自然的恩賜,露珠映著微笑,偶爾滋潤著石階。

  遠處傳來了遠古的鐘聲,有節奏地迴盪在耳邊,這讓人想到深山中的古寺。可這不是,這是一座校舍,一座位於自然村的小學。

  我父親就生活在那裡。

  踏著青石板,每一步都讓我感到愈走愈是進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那種純自然的古味,讓我不能不停下來感受著純樸的風光。

  走出了古道,登上了山頭,村落就在眼前了,零零落落的幾座房子,全部是用黃土砌成的。鍾掛在幾座房子中的一幢上,那就是父親的學校。

  幾十年了,父親一直生活在這個古老的自然村裡。九年前我第一次到這裡,滿屋子都是孩子,父親告訴他們我是他的女兒,滿屋子都是掌聲,那一刻我理解了父親。

  學校只是一個小屋,牆上掛著三個小黑板,幾張破舊的桌子,卻容納了一至五年級的學生,一組就是一個年級。

  飯後父親帶我去家訪。那是個極其破舊的房子,走到門口一隻豬擋住了去路,父親叫了一聲便牽著怕豬的我進去了。廚房很小,一束光從牆上的小土窗射到飯桌上,幾碗米飯,一碟糟菜,還有一碗辨不出名的青菜。地上坐著一個男孩,約摸與我一般的年齡,想來也是父親的學生,臉上還有淚痕,應該是剛哭完。沒等父親問完話,那位手執竹枝的母親便又罵開了,我這才知道原來是為了想吃一個雞蛋。

  學生原本聽老師的話,他便跟著父親來上課了。

  鐘聲之後,父親又開始他的教學。

  我走到村路上,發現一所房子石階前坐著一個小孩,呆呆地望著遠方,幼稚的我當她也是因為沒有吃到雞蛋而傷心呢,於是就把身上的一個雞蛋遞給她。她搖搖頭,告訴我,她家不讓女孩上學。

  她的眼神是那麼神往,那一瞥眼神至今讓我刻骨銘心。

  現在我又踏上去山裡的路了,五年前這裡已經通了公路,我再也用不著摔跤了。

  一個小時後,我又登上了那個山頭。

  你知道嗎?我看到了什麼?

  原來的村莊不見了,眼前是一片整齊的房子,那飄著高高紅旗的下面貼著瓷磚的房子不正是原來的學校嗎?

  九年了,山村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父親早就告訴我說,村裡富了,孩子們都上學了,但我還不太相信,現在我相信了。

  到了學校,我對父親說,山村怎麼一下子就富了?

  父親說,山村通了公路,山裡的很多野菜都成了城裡的山珍,你說,山村還能不富嗎?

  我明白了,通上公路那是山村的希望,也是希望工程的出路啊!

  [評析拓展]

  《希望工程的出路》是一篇從議論的角度,大角度論證"希望工程的希望"的作品,作者指出了造成我國眾多兒童失學的種種原因之後提出瞭解決的辦法。文章寫得頗有氣勢,頗為成熟,不失為一篇較好的議論性文章。此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對"希望工程"沒有做更深層次的探討。

  《希望工程的希望》屬於學生平常很少寫的文體--戲劇。戲劇知識學生學得不是太多,寫得自然更少,但這位同學嘗試得還不錯。不錯就在於,他透過看似沒有聯絡的三幕戲,把城鄉聯絡起來,寫出了城鄉的差別,而且又把三個故事貫穿起來,且呈現出層次性。當然,這裡的故事比較含蓄,如果你要從中尋找"希望工程的希望",那就是最後一個故事裡說的--實行計劃生充,少生,優生。

  《讓心靈攜起手來》是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文章從抒情的角度抒寫了對山那邊孩子的深情的關注,以及對山那邊的父母落後思想的批評,同時也指出了"希望工程的希望"--扶志。當然文章也有不足,那就是如何扶志,作者並沒有做更深層次解剖。

  《煙霧中的開學儀式》是一篇小說,屬於記敘文。文章選擇了一個特定場面--希望小學開學儀式。這本來是很激動人心的一幕,但來校註冊的孩子卻讓王校長心中一片迷茫。雖然建起了希望小學,但小孩子的希望之火併沒有真正地被點燃,希望小學還僅僅是希望小學。只有當希望小學不再是希望小學時,希望小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學,也才是孩子們真正的希望。

  《最是那一瞥》的作者透過九年前後山村的對比,寫出了山村的希望,也就是希望工程的希望--開路。只要村村通路,那麼山村走上富裕之路就有了希望,希望工程就可以"功德圓滿"了。

  總之,這五篇文章的作者透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體尋找出了"希望工程的希望"。從這點來說,應該是不錯的文章,也可以作為同學們寫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