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春節習俗》作文合集八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麼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
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 ,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說到永康的春節習俗,那可真是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撣塵:農曆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撣掃去室內、傢俱及廚房各角落的灰土塵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於來年不利。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新增喜慶氣氛。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人們乾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謝年:在除夕,永康城鄉各地鞭炮陣陣,家家戶戶按照傳統習俗擺出了方桌,點上了紅紅的蠟燭謝年,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祭祖:在咱們這裡,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個祖墳,就在墳前放鞭炮,為了讓祖宗保佑咱們。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怎麼樣,看了咱們這兒春節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每什麼太大的差別吧。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於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後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於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於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裡,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隻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後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
《春節習俗》作文 篇5
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瑰寶,擁有形形色色的傳說故事,更擁有一個個讓我們感到幸福溫馨的傳統節日,比如: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4月4日——4月6日的清明節、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等。但是,最有代表意義的還是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一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的習俗有許多,比如貼春聯、放煙花爆竹、吃餃子等等,但我最喜歡的習俗是放煙花爆竹,因為它不僅有“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辭舊迎新,又有“福在千門萬戶中”的喜慶幸福。
鞭炮又稱爆竹,是古代人民為了恐嚇怪獸“年”所製造的。
小時候的過年,心中最期盼的既不是美味的山珍海味,也不是沾滿福氣的紅包,而是紅紅的長長的鞭炮。每當我看見鞭炮,眼前總會浮現出一幕又一幕開心、愉快的畫面。它那長長的身軀,那烈火般的色彩,似乎在祝福著大家的日子一定會紅紅火火。
當除夕來臨時,我總是急不可耐的想要放炮,從大清早就在等待夜幕的降臨。時光無聲無息的溜走了,黑夜躡手躡腳地來臨了。我踏出家門,家家戶戶都亮堂堂的,周圍掛滿了紅燈籠。爸爸將鞭炮掛在竹竿上,讓終於如願以償的我拿著兩米多的竹竿,雖然覺得有些危險,但是還是大膽的握著這根兩米多長“防護線”。爸爸大大咧咧地走過去。點燃,然後迅速的拿過我手裡的竹竿,我則飛速的逃離現場,遠遠的看著。火光漸漸從地上爬到了空中,隨著“噼裡啪啦”一陣響,鞭炮上大多數小炮都已經粉身碎骨了,但有一些被幸運女神眷戀的小炮,或完好無損,或只是少了一根“頭髮”,但它們統統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完好無損的,會被我用火機燒它們的“頭髮”,隨之,它們就會爆體而亡;而那些少了“頭髮”的,會被我從中間分開。然後,我會靜靜地拿出“殺人”武器——打火機,把火苗放在中間。只見鞭炮像黃鼠狼放屁似的,“嗖”的一下,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那些快樂的時光伴隨著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春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熱鬧非凡的春節漸漸冷清了。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淡。現在的我們也因為空氣的汙染的加劇,都沒辦法再放鞭炮了,但是,曾經放鞭炮的開心時光永遠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春節習俗》作文 篇6
“過年”是中國人經幾千年流傳演變、積累豐富的年俗文化,被人們視為一年中所有節令中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各個地方過年的習俗、講究各不相同。
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四開始籌備過年的東西,家家戶戶把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一塵不染,家裡變得煥然一新;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到了年三十(除夕),清晨時,在門口掛上紅紅的大燈籠,貼上新的對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將至新年的鐘聲,每家每戶把掛著的衣服都摺好,免得日掛夜掛,然後趕著熬糖水,每條小巷都飄著糖水的香味,讓人直流口水。深夜十一點時,鞭炮聲逐漸響起,人們爭先恐後地去寺廟,看舞獅表演。每個小孩爭著摸龍頭,象徵在新的一年裡龍精虎馬。大人拿著美味佳餚,誠心拜祭廟裡的大王,託他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整個寺廟人山人海,擁擁擠擠,鞭炮聲日夜不絕。正月初一,不許掃去鞭炮紙。以免掃去財氣,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人們從外面掃到裡面,把財氣掃進屋來,我去衣櫃拿新衣服準備換上去拜年,因為新衣服肯定有線,所以我拿剪刀,但是我怎麼也找不到剪刀,我恍然大悟——因為年初一不能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去親戚家拜年時,要說一些吉利的話,千萬別說“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正月初二,人們買一條鯉魚,用來拜神後,就帶鯉魚到大海放生。正月初五,人們放鞭炮迎接財神爺。正月十五,是春節最後一天。家家戶戶都煮元宵,老人家吃一碗長壽麵。鬧元宵,吃元宵,骨肉團聚滿歡喜!
結尾:喜氣洋洋的春節,雖然各地的風俗各有不同,但是中國的五十六個朵爭奇鬥豔的鮮花,心連心,開心度過一個有一個的春節。因為春節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
《春節習俗》作文 篇7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蘄春縣,位於吳頭楚尾,是一個有著一百多萬人口的大縣。家鄉過春節非常熱鬧,也有很多獨特的春節習俗,比如:通常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可在蘄春臘月二十四才是真正的小年,這一天,孩子們都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吃小年飯,玩鞭炮,算是過孩子們的年,所以叫小年。臘月二十五、二十六,通常家家都會打豆腐以作重要的年貨。臘月二十七則是打掃衛生、洗澡、洗嗽的重要日子,當地的民諺說:“二十七,洗舊跡”,意思是把舊的一年中不好的晦氣的東西洗掉,以圖來年乾乾淨淨、順順利利!臘月二十八則是除夕前最重要的日子,當地民諺說:“二十八,還年發!”意思是圖來年大發大旺,所以這一天的晚餐一家人會小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宴,以祝全家興旺發財!民諺又說:“二十九,家家有”,表示臘月二十九,家家年貨置辦齊全,以備除夕夜之需。
大年初一大清早開啟大門,燃放鞭炮,叫“開門迎春”,然後一家人就開始出行了,所謂“出行”,就是串親戚朋友,到人家家去了,人家會放鞭炮迎接,然後吃一頓飯,就算出行成功,初一到十五都是出行的日子。這些年,人們都喜歡到附近的廟宇裡去出行,以圖吉祥安康、萬事如意。
蘄春的過年風俗,大體上說來屬於楚地民俗,沿革的歷史很久遠,可以追朔到古楚國,算起來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民俗一直沒變,算是本地很具特色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習俗》作文 篇8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了,我興奮地期待著。要知道春節可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在這一天,我們可以放煙花,吃餃子,貼春聯,還可以拿到壓歲錢。春節真是太棒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但是最重大的節日非春節莫屬,今天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的習俗吧。
春節習俗一:放煙花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兇猛的怪獸,名叫“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夜裡,它都會從山裡跑了崍,殘害生靈,還喜歡吃人。但是,年有三個弱點,一是怕光,二是怕紅色,三是怕“啪”的響聲。於是,每年到年三十的時候,人們就貼上春聯,點上明亮的蠟燭,燃放鞭炮,把“年”獸趕跑。後來,這成了中華民族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習俗二:吃餃子
餃子作為中國的傳統美食,深受大家的喜愛,也是過春節必不可少的食物。你知道嗎?關於餃子還有一個傳說哩。
傳說,一年的大年三十,天氣十分寒冷,許多窮人凍掉了耳朵。名醫張仲景見此十分心痛。於是,他就讓妻子把羊肉、辣椒用包在一起,做得象耳朵的開關,然後放到鍋裡煮,煮熟了就分送到窮人家中,人們吃了身上發熱,就不怕寒冷了,也不會凍掉耳朵了。這就是“餃子”的原型了。不過,那時候可不叫餃子,因為它像一個個耳朵,所以叫“銀耳”。
春節習俗三: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也有的人家是父母在晚上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的枕頭下。你知道嗎?關於壓歲錢還有一個傳說呢: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歲”的妖怪,來吃小孩,人們發錢來壓“歲”,保孩子平安,這就是壓歲錢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