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通用12篇)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通用12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1

  清明節即將的時候,我們週六、周天上學沒放假。我問媽媽這周為什麼這麼特殊,週六、周天要上課,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可是媽媽告訴我這隻上兩天學,其實週一、週二、週三要放三天假。我驚訝的哇了一聲!媽媽說這下你高興了吧。

  我這三天假過的很好,第一天媽媽回老家上墳了,家裡只剩我和爸爸了,因為姐姐也去上學了,其實那天我也不是沒課,而是課外興趣班。我早上起床玩了一會,就去上課了,因為媽媽回老家上墳去了,所以我和爸爸只好坐公交車去上課,上完課我和爸爸準備回家,正走著了,爸爸告訴我今天的舞蹈課不上了,而且爸爸還是笑著對我說,其實是真的。我以為是爸爸和我開玩笑了,可是回到家媽媽正在看電視,我上完廁所,爸爸和媽媽在一起看電視,見媽媽還不著急帶我去上舞蹈課,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帶我去上舞蹈課呀!媽媽說,舞蹈老師生病了,今天不去上課了。原來爸爸說的是真話!

  清明節這天,閒著沒事。媽媽帶我去公園尋找春天。我們一走進公園就看到一棵茂盛的玉蘭花,滿樹白色的花朵爭相怒放,整個樹枝都被白色的花朵淹沒了,就像一把開啟的白色花傘一樣。

  接著我們又被桃花吸引。玫紅色的桃花,鮮豔的不能再鮮豔了。每一個枝頭都盛開著玫紅色的花朵,真有一種“千朵萬朵壓枝低”的感覺。引來許多遊客來賞花、拍照。在河邊背陰處,一株桃樹含苞待放。紅色的花苞像一顆顆紅色的珍珠掛滿枝頭,我更喜歡著滿樹的紅珍珠。

  我們又去尋找櫻花,可它已經開敗了。因為前幾天櫻花正盛開的時候下雨,美麗花朵被雨打下落了滿地,鋪在地上就像給綠色的草地蓋了一層粉色的被子,格外漂亮。紫藤花,它很特別和其它花都不一樣,其它花是五個花瓣,只有紫藤花沒花瓣,它長的像洋槐花的果實一樣;它長的方式也很特別,其它花是長在枝頭,而它是樹幹上冒出來的一簇一簇的。這些一簇簇紫色的花把樹枝包裹的嚴嚴實實,像有人給樹枝穿上了紫色的花衣服。

  我還發現山坡上,大樹下有一種不知名的小草。它悄悄地在那裡生長,開出很小很小的藍色的花朵。遠遠望過去,藍色的小花朵像綠色地毯上的星星,星星點點的真漂亮呀!

  我找到春天了,春天在盛開的花朵裡,所以春天才這麼美麗!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2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古時就有“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的景象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一,在古往今來的農村,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清明節,人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大江南北花語鳥香,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注意防治病蟲。

  千百年在坊間流傳著“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這句俗語 。小孩不光盼過年,還會盼著“清明節”呢!作為兒時的我們,過了年後,就會掐著手指頭一個一個地數日子,很是盼望這個節日快快到來。之所以特別盼望“清明節” 趕快到來,是因為在正月,有“春節”和“元宵節”兩個大節日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呢,所以即使再貧窮的人家,在過年時,飲食上也總會比平日裡豐富一些,所以貪嘴的小孩都把嘴給吃順了。可在過了年之後,清明節到來之前的這一段時日裡,孩子們的肚子裡早已變得清湯寡水了。在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孩童眼裡,以其美其名曰把“清明節”說成是祭念離我們而去的親人,不如直接說是祭祀孩童們癟肚肚裡的腸胃呢。所以,兒時的玩伴們對“清明節”的那個盼啊,你便可想而知了!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3

  前些年時,我不大懂清明,只覺得它與正月瀰漫的氣氛不同。而它所有的習俗和更深一層的意思,卻也算不上一無所知,對此我說不大懂,卻也說不出哪點不解。

  清明的氣氛是淒涼哀婉的,古詩有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短短几字,勾勒出一副憂愁悲涼的畫面。你看,清明的愁,總是不同的,它總是淡淡的,卻又哀婉,似乎是因人們的“愁”久久不散,便都融於這天之中了……

  四月的清明,卻不禁感覺有正月般的徹骨寒意,興許是天公也寄思念與淚於此,不願作美。黑夜破曉之際,灰暗的雲層和煙雨代之,雨裡的遠景,呈現一片朦朧的美,一大片一大片連結的,偶有幾座高聳的青山映入眼裡,待細雨過後,微涼的風伴著輕淡的霧,顯得更為清寒。

  會有一行人徒步走到山下,路程挺遠,說是踏青。雨後的葉,特別青,泥土的氣息被風翻起,在空氣裡與青草香一同釀著。山依舊那般,與從前相比,路上的荊棘少了許多。再晚些,便陸陸續續來了些人,小孩兒跟在大人身後亦趨亦步地走著,而大人們則有兩個在前頭除了荊棘,為“後者”開出一條路來。汗珠從面頰滑落,滴進土裡……

  掃完墓後,歸途的涼風令人舒爽許多。在別處,你可以聞到淡淡苦澀,那是艾草的氣味,若還有未焚完的,你可以聞出它自身的氣味,與氣候較乾燥時相比,有一絲潮潮的味與艾香一同浸進心裡。

  這天的雨下得不大,也不長,但總斷斷續續的,難免使人心生煩躁。飯,是涼的,但絕不是生的,我記得有一種墨綠色的小點心,在清明時分幾個小攤上有賣著的,一般攤主是近中年的婦女,說話挺和氣。點心有些油,泛艾草香,淡得很並不驚豔,卻需在攤邊買上幾個,一是不常見得(至少島外沒見著,覺得稀罕得很),二則是不怕沒有人吃下。它,挺甜的,似乎像要衝走清明的悽苦,帶著甜味兒到心頭最苦的地方。

  清明雨來攜愁思,看著清明的雨,心底會不由自主地掀起層層漣漪,印象裡它的天就沒晴過。前有故人訴清明氣氛之悽楚,後便有許多人應和著,我還是不全懂,但現在也大抵明白了,或許,我不懂的,可能永遠不會懂,有些時候,也不用太執著罷。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無邊的絲雨像簾子一樣掛在屋簷上,路上的行人很少,都在形色匆匆的趕路中。

  這天是清明節,你可以看見,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上,一條十字路口的右邊有一座兩層樓的小房子,從屋頂上的煙囪裡冒出淡淡的青煙,其中還夾雜著一種特殊的野菜的香味。我喜歡這種香氣,那是清明糰子的味道。清明我們都會去爸爸的老家——仙居,那是一個青山秀水的地方,仙居的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想而知這裡的風景多麼好。我們在姨婆家,看著大人們把肉餡、春筍做成餡,包進一層綠色的麵糰裡,這是大家在包清明糰子呢,吃清明糰子是清明節的一大習俗。“這綠色的麵糰是用什麼做的?”我問到。“是用糯米粉、粳米粉和加上艾蒿葉一起揉成的”奶奶邊說邊把包好的清明團放在闊大的綠色葉片上,放進蒸籠。過了不久,就聽見大人們喊道:“清明團好啦!”我在廚房裡跑來跑去,兩個大盤子裡裝著滿滿的清明糰子,有菜餡的還有豆沙餡的。坐在桌前,我咬了一大口清明團,外面的皮糯糯的,裡面的餡很香,可好吃了!

  清明節還有一個風俗是掃墓,紀念自己過世的親人,不過,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個悲傷的節日,是跟另外一個世界的親人相聚的溫馨日子。我們打著雨傘,沿著滑溜溜、長著青苔的石階一步步爬上山,路兩邊是齊整的柏樹,高大挺拔,在細雨中越發的鬱鬱蔥蔥。不遠處有一座墳墓,那是我已經離開的爺爺的墳墓,周邊串生著許多綠草、藤蔓。掃墓,第一是要把墳墓邊上雜草清理乾淨,讓去世親人的“家”變的整潔乾淨。爸爸拿出帶來的鋤頭,開始清理雜草藤蔓。第二是要放上祭品,比如鮮花,食品。奶奶擺上花籃,從袋子裡面開始拿吃的,有酒、紅燒肉、小螺螄,都是爺爺生前愛吃的。第三是要點香和蠟燭祭拜,我跟媽媽點好幾根香和蠟燭,然後大家輪流在墳前祭拜,希望爺爺在九泉之下安好。清明節,可以讓去世的親人見到他們掛念的家人,也許這是他們最喜歡的節日吧!雨還是下著,風在耳邊輕唱,小樹在風雨中搖曳,彷彿我聽到了爺爺慈祥的叮嚀聲。

  這就是清明節,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代表著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就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小學五年級作文《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就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就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就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說,無論家裡多窮,清明節都就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麵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裡,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就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就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6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祭祀,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祀:清明掃墓祭祀,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祭祀,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傳統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這只是清明節傳統習俗的一部分,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搜索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說,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為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7

  古代詩人杜牧曾經說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一次清明節的到來,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來表達我對古人的思念之情。

  年年的4月份,都是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季節,在這個月裡,會有一個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百感交集、心情鬱悶的.日子,燕子傳言鶯送信,過了春風就是情牽意惹的清明瞭,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猜到了吧!這個日子就是清明節。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出去掃墓、上墳,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

  說了這麼多了,我想大家還不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吧!讓我告訴你,清明節除了講究禁火、吃生的食物、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傳說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火,為了預防寒食冷餐傷著身子,才讓人們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對了,清明節還有許多名字,例如:冥節、鬼節。按照清明節的習俗,在當天,人們掃墓時要帶一些食物、水果、紙錢、酒等物品到墓地,然後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等到目前的幾株香燭燃燒完後,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最後行禮祭拜……

  在清明節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去到烈士陵園為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弘揚共產主義信仰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的烈士們掃墓,他們真可謂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啊!他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他們的精神與江河共存!我尊敬他們,我敬仰他們。他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因為有了他們這些無數的英雄們,有了他們的崇高,有了他們的無私,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後英靈。”如果沒有這些列士們,就不會有中國的繁榮昌盛!沒有這些烈士們,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好生活!他們的輝煌業績,將永記史冊,青史留名。

  我們是幸運的,不但沒有生在戰爭時代,而且還有還有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讓我們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8

  “二盼望”是,“掛清”——“清明節”,在我們這些對“生老病死”朦朧、不懂得“緬懷”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麼的,對於我們來說,吃清明粑是之一愛,之二愛呢,則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墳山上去“掛清”(即通常說的祭祖 ,前些年的“掛清”顯得異常隆重,相比起城市裡的綠色環保的掃墓自覺幾分落後),“掛清”,就是全族人對祖墳祭祀完後,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個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處,會給被牛踩馬踏的祖墳培培土,會把祖墳周圍及墳上的亂樹雜草砍掉,讓墳塋和墓碑現出來,這樣,路過的人才會知道這個姓氏的族人沒有忘記這個祖先。然後在祖墳前供果品,燒香點燭,再在墳塋附近就地取材或人為地找根木棍掛上白紙錢,又跪拜一番,之後放爆竹以示簡單的祭祀結束。所以,這一期間, “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 這一句話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會不願其煩的在兒孫面前唸叨!

  “掛清”結束後,大人們趕著回家準備豐盛午餐,我們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瘋:男孩子,鑽入荊棘林中去摘一種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歡花,就會到處去折映山紅;或挖些野蒜帶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開心時,聽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會往回跑。因為,在離開前,大人們有交待,聽到召喚,說明吃飯的時間到了!

  大人們忙碌了一上午,村子裡嫋嫋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煙終於可以煙消雲散了,這也預示著聚餐終於可以開始了。當然,聚餐前族人會在最長輩的那個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個人跪拜,這個長輩都會以這個人的實際情況許下很願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學生入學中舉;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剛結婚的人來年生個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來跪拜,希望來年能娶個好媳婦的等等!一番“折騰”之後聚餐終於開始了,家族中的婦女們端上頭碗、都粑塊炒回鍋肉、粉蒸扣肉……這樣一頓豐盛的家宴,實則是給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較遠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團聚的機會,年輕的相互認識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敘敘舊。同時也為我們這些孩童解解饞開開葷,滿足了我們又一盼望。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9

  祭祖,是清明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透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床洗漱過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著祭祖的準備,有拿著香前往祠堂的,有搬著大批紅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著爸爸媽媽搬著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後,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裡,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說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著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後,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並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裡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後,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後邊站著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後,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著,媳婦們和女輩們忙著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說:“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汙漬烤掉。”青壯年們捧著幾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後,大夥們就接連著幾十盒鞭炮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期待著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傳統的祭拜儀式,寄託著人們對祖宗的掛念和感恩,透過這次祭祖儀式讓我領悟了客家人的勤勞、團結和互助。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10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指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十餘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而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11

  又到清明節,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間掃墓祭祖的風俗,大概始於唐朝,杜牧的《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紛紛懷著悼念先人,追憶先人,去拜掃墳墓的這一風俗。歷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連到現在。如今,我們不僅掃自己祖先的墓,而且還要掃烈士的墓,緬懷革命先烈,牢記烈士為祖國付出的生命代價,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美好的今天。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有“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因此,清明歷來是郊遊、踏青的季節。我們最喜歡春遊。春遊時,我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在郊外的清山綠水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有的放風箏,有的鬥雞,有的踢足球,有的盪鞦韆。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時節,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人們在無限的春耕勞作,清明前後種的樹成活率很高。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農諺又云“穀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同時也盡情地享受著明媚的春光。總之,清明是大地復甦、萬物萌生的季節,也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

  清明節習俗作文700字左右 篇12

  在中國清明其意義非凡,清明果作為清明節的重要食俗與節日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清明果最初是寒食,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小吃。人們又稱之“清明粑”(江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尤其是江浙滬一帶,清明果被人稱作清明糰子,艾米果。福建省和廣東省小部分地區,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區均有製作食用清明果的習俗。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麴草和米粉作為原料,目的是“以壓時氣”,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艾草特殊的氣味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鼠麴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後因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發展,被賦予了清明節。

  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最初的寒食節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麥粥,後來才慢慢多樣化,青團的歷史記載僅以現有材料來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嚐鮮,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