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關於家鄉的習俗作文九篇

家鄉的習俗作文

關於家鄉的習俗作文九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

  伴隨著五彩繽紛的煙花、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新年到了!只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家人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

  我的家鄉在溫州仙岩,要說起過年,我可知道有很多的習俗呢!

  在年三十的晚上,家裡在關門時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溫州這邊叫“關門炮”,寓意著舊歲平安;年初一的凌晨,天還矇矇亮,人們就起床了,家家戶戶開門後第一件事就是放“百子炮”,在爆竹中,新的一年、新的一天開始了,這是“開門炮”,寓意著開門大吉。

  撣塵,就是春節前的大掃除。這項習俗,我也非常喜歡。在陽光明媚的天氣,就把平時許多不知道收在哪裡的東西,都搬出來擺在門口,徹底的清洗。我就在當中跨過來跨過去,摸摸這個,碰碰那個,好奇蹟了,媽媽把過年前的年貨都搬出來放在走廊裡。我連忙把開心果、瓜子、芝麻糖、花生糖都摸一把放進口袋裡。吃夠了就幫媽媽遞遞拖把,洗洗抹布。在我們一家人的勞動下,傢俱、牆壁、地板都是乾乾淨淨的,然後貼上對聯和倒著的“福”字,意味著福到。到處都是乾乾淨淨的,被燈光照的亮堂堂,一個熱鬧的新年就要到了!

  我最喜歡的一項習俗就是搗年糕了。把做年糕的米磨成粉,然後把米粉放進蒸籠裡蒸熟,變成了糕花,再放進石臼中用木槌搗均勻,並有了彈性,然後用長方形雕花模具印出一條條長方形帶花紋的年糕,刷上一層油,一排排疊得高高的,年糕就做好了。溫州方言成為“搗糖糕”。我特別喜歡去看別人搗年糕,大人剛做出來的年糕,冒著騰騰熱氣,白花花的,咬上一口,好香!久而久之,做年糕也就成了“年糕年糕年年高”的象徵。

  這些就是我家鄉的一些重要習俗,請你有時間也來我的家鄉做客,可我們一起分享家鄉的辛福快樂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

  我們家鄉有個習俗,只要誰家小孩滿十歲了,準在初八那天請所有的親朋好友吃飯,什麼七大叔,八大姨,都要來,今年剛好趕上,又有人過十歲生日了,我和媽媽帶上禮物,一大早便出發了。

  這個親戚屬於那種不是特別熟的,不熟到什麼程度呢?見了面,我連他叫什麼,該怎麼稱呼他都不知道,畢竟,一年就見一次面啊!到了他家,很龍套地向他拜了拜,說了句“新年好”!主人便把我一人請進了裡屋,留我媽媽一人在客廳,至於幹什麼,不看我都知道,要交禮金,也可以理解為份子錢,但未成年人是免費的。哈哈。

  過年時,中午飯吃的特別遲,一般是在一點或者兩點時才吃的,這時,大人們可以聊會天,把小孩子們放在一邊,小孩子們這會無非就是看看電視,玩玩遊戲,輕鬆自在。

  要到吃午飯的時間了,但你吃飯總不會站著吃吧,你首先得會“坐席”坐席也有講究,輩分越低就要坐在離門口越近的地方,在吃的時候也有講究,不能翹二郎腿,這樣對主人們不尊重。不能大聲喧譁,會影響別人,也很不禮貌,吃完飯後,更加要注意,不可以擅自離位,必須等大家都吃好了後才可以離開。吃完飯後,要把筷子放在桌子上,千萬不要放在碗上,這是一種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因為只有在有人去世的時候,才會這樣擺放碗筷,如果沒有人去世這樣擺放碗筷,可以說是客人對主人的詛咒,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表現。

  上完菜後便沒有過多的規矩,反正就是吃,吹!吃飯時大家談的很開心,什麼話題都有,說說你今年的工作如何,孩子的成績如何,一派和諧,從話中透出的是對親人的懷戀與關心,主人將鞭炮煙花燃起,在這本不安靜的和諧中增加了幾聲重重的喜悅。桌上的菜有很多,各式各樣,但少不了魚,年年有魚,年年有餘!

  也許桌上並沒有山珍海味,也許在一起吃飯的都是普通人,但是,在年中,在平常的菜也是被大家所喜歡的,家人在一起,哪都有年夜飯。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新疆,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新疆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也有特別的風俗習慣:新疆的服飾非常優美,富有特色,只是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少數民族有著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樂器,尤其是服飾製作的十分精湛。

  各個民族的人都有不同的時裝,比如:蒙古族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蒙古袍,富有特色的蒙古袍上,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盤扣,像珊瑚碧波中閃耀,裝飾在圖案古樸的蒙古袍上,猶如錦上添花。而服飾上有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就是腰帶。腰帶不僅抗風抗寒,方便攜帶蒙古刀,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束。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為硬殼、圓形或四楞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摺疊。花帽布料採用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芯絨,帽子頂端和四邊繡有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花帽到處珠光閃閃,帽子的四周圍都是閃閃的珠片。在燈的明光下非常的美麗,五顏六色閃閃發光,比喻不出的絢麗多彩。

  新疆服飾非常優美,富有特色,而且色彩鮮明,工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隨著時代的前進,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作為帶有民族風格的服飾,自然也發生了變化,這種風俗習慣會逐漸加有現代化。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蘄春縣,位於吳頭楚尾,是一個有著一百多萬人口的大縣。家鄉過春節非常熱鬧,也有很多獨特的春節習俗,比如:通常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可在蘄春臘月二十四才是真正的小年,這一天,孩子們都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吃小年飯,玩鞭炮,算是過孩子們的年,所以叫小年。臘月二十五、二十六,通常家家都會打豆腐以作重要的年貨。臘月二十七則是打掃衛生、洗澡、洗嗽的重要日子,當地的民諺說:“二十七,洗舊跡”,意思是把舊的一年中不好的晦氣的東西洗掉,以圖來年乾乾淨淨、順順利利!臘月二十八則是除夕前最重要的日子,當地民諺說:“二十八,還年發!”意思是圖來年大發大旺,所以這一天的晚餐一家人會小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宴,以祝全家興旺發財!民諺又說:“二十九,家家有”,表示臘月二十九,家家年貨置辦齊全,以備除夕夜之需。

  大年初一大清早開啟大門,燃放鞭炮,叫“開門迎春”,然後一家人就開始出行了,所謂“出行”,就是串親戚朋友,到人家家去了,人家會放鞭炮迎接,然後吃一頓飯,就算出行成功,初一到十五都是出行的日子。這些年,人們都喜歡到附近的廟宇裡去出行,以圖吉祥安康、萬事如意。

  蘄春的過年風俗,大體上說來屬於楚地民俗,沿革的歷史很久遠,可以追朔到古楚國,算起來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民俗一直沒變,算是本地很具特色的春節習俗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習俗,春節的習俗有貼春聯,包餃子、吃元宵、扭秧歌、舞龍燈、燈展、逛廟會等等。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貼上一幅大紅春聯,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圍在一起吃餃子,餃子裡面還包郵硬幣,誰吃到硬幣餃子預示誰有好運。

  春節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晚輩收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緊接著又迎來了熱鬧非凡的元宵節,正月十五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象徵著團圓、幸福、安康。

  每年的元宵節都有舞獅舞龍、扭秧歌等文藝表演,場面真壯觀。晚上人們不約而同地走向了中心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盞盞紅彤彤的小燈籠,還有用燈光做成的各種動物造型,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栩栩如生、好像在人群中游動。

  春節習俗最有趣也是最有收穫的就是逛廟會,正月十六上午,大約經過四十分鐘的路程,到了我的老家去趕倉頡廟會,廟會上人山人海,在碧波盪漾的人海里,一隻調皮的小龍在追逐著一顆寶珠,那寶珠好像故意戲弄小龍,小龍怎麼也追不上,隨著人們的搖旗吶喊,我知道這是在舞龍燈呢,看得我心花怒放。

  沒等我看夠,就隨著鬧嚷嚷的人群來到了小吃攤旁,忽然,一陣香味撲鼻而來,我不由得吸吸鼻子,各種美食讓我看得眼花繚亂。我舔舔口水,一種種、一樣樣地吃,什麼也不用想,儘管吃,一直吃到撐,真是飽了口福。

  另一旁石工藝品的攤位,每件看上去都精雕細琢,有小猴上樹、孔雀開屏、嫦娥奔月等等,每一樣都那麼晶瑩剔透,每個都讓我愛不釋手。

  還有兒童遊樂園,過山車、海盜船、高空彈跳、魔鬼世界等等好多好玩的專案。

  這次逛廟會,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春季還有許多習俗,我就不一一講了,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6

  我家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妹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說完,立刻點燃了引線。“啾——”隨著一聲刺耳的響聲,一隻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衝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著,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隻金鳳凰。

  “有趣!你們在這比賽煙花?加我一個!”原來是爸爸來了,他手裡還抱著一個大禮炮。爸爸慢慢地點燃了禮炮,一下子,天空上綴滿了美麗的“花朵”,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是那樣漂亮,它寄託著我們的快樂在天空中綻開……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7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8

  在鞭炮聲中,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我們沉浸在壓歲錢的喜悅裡面,沉浸在看全家團圓的氛圍裡面,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習俗,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外面噼裡啪啦的鞭炮聲讓我在睡夢裡面醒來,淘氣的表弟在樓下大喊著,姐姐你不去土地廟嗎?我不耐煩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可是土地廟這幾個詞在我的腦海裡面徘徊,我立刻就跳下床說來了來了,然後手忙腳亂地穿起衣服,打著赤腳就衝進衛生間,開始洗臉刷牙,然後和表弟牽著手就去土地廟了。

  剛到土地廟,我們便衝到大門後,急切地用眼睛尋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閃現出兩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憐我,給我了兩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們緊握在手裡,跑去告訴表弟。

  “噹噹,噹噹”樂隊開始演唱起來,歡樂的歌兒在我們的耳邊響起。我們拿著彩旗在她們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們的身邊連連響起,我們連忙左蹦右閃。在快樂的氣氛中,我們連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嚕,咕嚕”,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飯鈴響了,正巧,我們勞作了半天,終於可以到一戶人家蹭飯了。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為,就在上一年,我們是到我外公家。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一習俗是一家輪一家的呀!

  中午時,下了一場小雨,但依舊沒有影響我們蓬勃的興致。我們下午的目標是一家飯店,還聽說他們家的手藝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貨表弟已經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為在飯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濘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難走。但我們又尋找到了一些樂子,我們把彩旗舉得高高的,用力的揮舞著彩旗。在綠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現了十幾只小鳥,有紅,有黃,有藍,有黑……它們在山林中穿梭著,嬉戲著。在我的家鄉這也代表著一個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樣,跑得快,看得遠,就是成績好,有見識,成為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彩旗是一個很普通的東西,但是在我的眼裡,它有特殊的意義,它代表一個美好的願望,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有本事,雖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個虛構的含義,但是在我自己的眼裡面,他是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望。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9

  雖然我們家鄉平時並不熱鬧,但除夕那天還是跟平時完全不一樣的。

  “嘶嘶,嘶嘶”鍋裡的菜不停的響著,廚房裡冒出了一縷一縷的輕煙;“哈哈,哈哈”親戚們不停的說笑著,客廳裡發出歡樂的聊天聲;“嘩嘩,嘩嘩”外面熱鬧極了,院子外傳來一陣陣歡樂的氣息一沒錯,這就是除夕夜。

  看!大人們一個個忙的不亦樂乎,有燒飯的,有貼春聯的,有掛燈籠的,有聊天的,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就這樣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一大桌美食展現在大家的面前。隨著一聲“年夜飯開吃嘍”,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都坐到了餐椅上,左手端碗,右手持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你看!我弟弟一做到桌上,就手舞足蹈了起來,似乎在說:“我要吃,我要吃!”大人們也不例外,說說笑笑,聊著今年的喜事。菜可真豐盛啊有土豆,有清蒸蝦,有黃燜雞,有臘肉炒竹筍,有剁椒魚頭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剁椒魚頭”了,因為它的肉質不僅味道鮮美,而且肉特別的嫩,就連湯汁都很下飯的呢!

  今天的菜真好吃,吃的我都快走不動了。晚飯過後,所有人急急忙忙的去洗漱,因為“春節晚會”馬上就開始了。

  看春晚了,我們一家人圍在沙發邊,興致勃勃的看了起來。春晚節目可豐富了小品、舞蹈、合唱、魔術、相聲電視上的節目,你想得到的有,想不到的也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小品了,如果你問我喜歡哪部小品,我當然最喜歡“婆婆媽媽”的這個小品了,因為它不僅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純真”,還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和諧”,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理解對方,友愛對方。

  好不容易等到十二點,開始倒計時了“三!二!一!”十二點一到,新的一年也就到了。

  我們大家早已做好了準備,只見煙花排排立著。隨著倒計時。我手持打火機,瞄準引線,倒計時一結束,我們就點燃了它們。在我們點燃他們的同時,窗戶外面也是一片燈火通宵、懸燈結彩,隨即鞭炮聲震耳欲聾,無數排煙花陸續射入空中,無數的人在為新年歡呼。與此同時,無數的新年希望也在中國上空綻放!

  過除夕,要過就是過它的快樂,過它的意義,過它的幸福。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