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家鄉的習俗小學生作文2篇

家鄉的習俗小學生作文

家鄉的習俗小學生作文2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習俗小學生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習俗小學生作文1

  雖然現在很少地方保持著原有的習俗,但我還是要說兩句。

  金華還保持著端午和元宵燈會的習俗。

  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戰國時楚人屈原,並有相關的習俗,比如龍舟競渡、包粽子等。在金華地區,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金華到了端午節,不管你在哪,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這天是女兒們回孃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孃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或一些禮品),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的日子,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其實,可以說金華的端午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金華的端午節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節在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灶頭及床上懸掛菖蒲、艾草,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還有流行的掛香包、推端午船驅五鬼、“驅蚊蟲娘”這些獨特的習俗現在都落空了。

  另一個就是金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人們透過迎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舊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一般於農歷正月初十起燈,廿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興。

  金華燈綵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絢麗多姿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橋燈"一般均有百餘橋一節為一橋,長者數百橋,甚至千餘橋橋燈分"龍頭"和"燈橋"兩部分龍頭下託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外校棉紙,描以彩色龍磷雲彩腮挑龍鬚,嘴銜龍珠,四支擎有各種彩燈,背上插旌旗數面,上懸"天燈",下掛"地燈",製作極為精細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豔奪目燈橋下託木板,每板長23米,闊18釐米,厚5釐米,板兩頭各有一孔,間距70釐米,用以接燈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迎橋燈主要陣式有:"欽索箍""肚裡滾""青蛇溜""麥餅挑""荷花旋""剪刀股""雙開門""繞房柱"等極為精彩驚險。

  金華也是改變的城市,希望越該越好,日新月異。

家鄉的習俗小學生作文2

  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個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十四那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歌會。

  從小我就在大哥、大姐的帶領下,每年都到歌場去湊熱鬧。耳濡目染,我對歌會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年歌會那天,吃過早飯,我便和夥伴們結伴向給山民們帶來無限歡樂的歌場走去。一路上,隱隱約約聽到了從山坳那邊傳來的悠揚的歌聲……

  聽爺爺、奶奶說,歌場自古以來就設在我們這個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的巖灣村。這一天,太陽公公似乎格外善解人意,一直張開著笑臉。姑娘們穿著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打著一把把精緻的花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了;平時不注意打扮自己的壯阿哥,也穿戴一新,迫不及待地趕來了;連滿臉皺紋,霜染兩鬢的爺爺奶奶們也蹣跚而來,滿面春風地想尋找失去的青春……

  中午時分,已是人山人海,四鄰八寨的鄉親們都趕來了。這時歌聲更燎亮了,此起彼伏。我彷彿置身於歌的海洋之中,歌聲打破了山林的寂靜,整個山坳沸騰起來……

  你瞧,這兒圍了一圈,那兒圍成一堆,一株株枝繁葉茂的楓樹下,就是一個個歌臺。歌臺的“佈景”是一簇簇的楓樹葉和一張張甜甜的笑臉。看,大家笑得多開懷,笑得那樣無拘無束,你聽歌聲是那樣的清脆,那樣的.婉轉。笑聲停了歌聲又起……

  我好不容易才擠進一個圍得水洩不通的歌臺。只見左邊站著6個阿哥,右邊站著6個婷婷玉立的阿姐,他們正在對歌。這種唱歌的形式叫對,一般由阿哥先唱山歌邀女歌伴,透過一唱一和,阿哥、阿姐慢慢圍攏來,對歌才算正式開始。大山裡特有的清泉,滋潤著山民們的歌喉,山民們都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音域寬廣,歌聲渾厚。阿哥常常能用高亢的歌聲把遠處的阿姐邀請來。對歌還有這樣一個規律:阿哥一般不和同村的阿姐對歌,都是邀請其他村寨的姑娘,透過對歌,使他們相識。

  他們唱得那麼投入。那歌聲,多麼悠揚,多麼動聽,讓人回味。雖已夕陽西下,但阿哥、阿姐們的歌興更濃,唱得更起勁。這歌聲,就是苗鄉人民的心聲。唱出了他們的情,唱出了他們的愛。歌會一年一次,但歌聲會時刻陪伴著勤勞的父老鄉親,伴隨他們走向山林,走向田野,走向幸福生活。他們的生活就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夜幕降臨,陶醉於歌聲中的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那個小山坳。歌會結束了,但歌聲仍縈繞於耳。於是,我又盼望著更盛大的一次歌會的來臨,也盼望著遠方的夥伴們能來領略這一道苗鄉特有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