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精華】節日習俗作文合集7篇

節日習俗作文

【精華】節日習俗作文合集7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整裝待發,去幹什麼呢?去討飯。

  你一定哼驚訝,現代的社會,還需要出去討飯?這是有原因的:爺爺奶奶常在我耳邊唸叨:我們小時候,大年初一有個風俗就是小孩子去要飯,提個淘米的籃子就出門了,小夥伴三兩成群的就出發了,基本就在本村或者鄰村轉悠,不會走太遠,大人們也很樂意的給飯。晚上父母就會把我們要回來的飯煮煮吃了,俗稱百家飯,吃了百家飯,新的一年就事事順利了。聽得多了,我就和哥哥、妹妹商量,今年大年初一,我們也去討飯處,去體驗一下。

  這不,我準備了一個不會漏米的小籃子,整了一下衣服,出發了。我哼著輕快的小曲,踏著輕盈的步伐來到了妹妹家,準備召集她們一起去,這樣人多也熱鬧。不然我一個人走著走著無聊了也沒有人聊天那。

  等哥哥及兩個妹妹都到齊了我們便去真正的目的地老宅基。那裡空氣很清新,不光光是因為樹木多,更是因為這兒的人很多都是行走或騎腳踏車的。所以這兒環境很好。走了不知多少時間,吸了不知道多少新鮮空氣,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我們開始工作了。先從第一家開始。只見大門半敞開著,門上還有一副對聯呢。我躡手躡腳地走進門,好像裡面有小寶寶在睡覺,生怕吵醒她(他)。在門裡有一位阿姨正在看電視,她看到我們的樣子,便說:今天是大年初一,你們是來討飯的,對吧,我這就給你去拿,等一下。謝謝阿姨,祝阿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我說。不用謝,這有什麼好謝的呀。沒想到出事順利,我們興奮極了,討飯原來這麼簡單呀!

  接著繼續下一家,下一家,下一家當然,我們也體會到了要飯的不易,有幾家沒有米給我們,我們只好掃興離去,有些人家還態度很差,我們還沒開口,就說:我們沒米,快走、快走!但大部分人還是很客氣的,半天下來,我們收穫還不錯。回家,奶奶幫我們煮了百家飯,吃著,我覺得,這飯,特別有滋味。

  經過這次活動,我收穫不少,不僅能討到象徵吉利的飯,還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新年更有趣生動。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玩喲。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一到12月27日,媽媽就帶我上街買鞭炮和對聯 。

  我們來到街上,媽媽拉著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整整齊齊的鞭炮和對聯,一轉頭,看見我去年買的幾種對聯,我拉拉媽媽的手說:“媽媽買。”媽媽就帶我來到那一問店中,我挑了幾種說:“媽媽,這些各買一盒。”媽媽親切地對我說:“好!

  ”然後我們付了錢,我們拿著東西,又來到裡面買白菜、花菜、空心菜、雞、鴨、魚、肉等主食,我們跑了好幾趟,終於把年貨全買齊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經準備好漿糊貼對聯了,我就和爸爸拿著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塗在門牆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

  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歡迎新的一年到來,媽媽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說:“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說”壞話,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熱呼呼的面線糊和甜雞蛋,爸爸媽媽和我來到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外公外婆 家拜年,人人都說我“長高了,懂事了,學習進步了。” 每個人都給我紅包,我對他們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正月十五的時候,我們這裡就不像北方那麼熱鬧了,只是吃“狀元圓”而已,可是,聽說世紀公園、泉州公園晚上卻是燈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見幾百盞燈來,要是我能親眼一見,那就太好了。節日習俗作文200字家鄉的節日習俗作文春節節日習俗作文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的生活質量也不斷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一件事卻始終沒有變化,那就是——春節習俗。

  說到煙花爆竹,各家各戶可能都放過。每當過年,家家戶戶都買各式各樣的炮仗,在大年除夕開始放起,但是,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有學問的。

  傳說有種叫年的怪獸,每年除夕都出來吃人,人們都很害怕它。一次,年怪獸巧遇穿紅色衣服的人,又聽到有放炮聲,嚇得四處驚竄奔逃,人們知道年害怕什麼了。每年除夕都貼紅聯,放鞭炮,年怪獸就在也沒有來過。現在,每到春節,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春聯也叫“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為在春節時張貼,所以名叫春聯。春聯的源頭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人們就會把已經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所以貼春聯就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大年初一,我早早起來,穿上最帥的衣服,收拾的整整齊齊,就和爸爸媽媽出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我們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呵呵,給壓歲錢是我最高興的時候。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以前的拜年方式外,拜年又興起了電話拜年和簡訊拜年。

  春節的習俗真是豐富有趣呀!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許多習俗,拜年,守歲,貼對聯等等。

  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習俗是掃塵。

  每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人們噴刷房子、清洗傢俱,拆洗被褥,被古人稱為“掃年”。

  掃塵習俗起源於堯舜時代,從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演變而來。至今民間流行著“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諺語。

  掃塵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掃塵習俗是是農民們為迎接玉帝的年糧而來。早先,這裡的農民一年忙到頭,除納糧交租外,所剩無幾。他們祈求灶王爺在臘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時多說好話,以便玉帝開恩,從天倉撥點恩賜,在除夕前降下年糧——米雪,讓他們飽飽地吃頓團圓飯。為了迎接玉帝的恩賜,農民們每年都在臘月二十八日前,將宅院裡外打掃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賜年糧,這樣年復一年,春節掃塵的民族風俗一代代延續流傳下來。

  春節習俗的由來真有意思。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式微之態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後來盛行的“春節”之中了。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