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冬至習俗作文(4篇)

冬至習俗作文

冬至習俗作文(4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冬至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冬至習俗作文1

  冬節潮屬有上墳掃墓的習俗。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節和冬節,謂之“掛春紙”和“掛冬紙”。一般情況下,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掛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掛冬紙”。

  但人們大多喜歡行“掛冬紙”,原因是冬節氣候較為乾燥,與暮春鶯飛草長、常有紛紛細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於上山野餐。冬節掃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鮮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鮮蚶是必要的,意謂取其吉利的意義。拜墓之時,還須拜墓旁的土地爺,即所謂后土之神。祭拜儀式過後,人們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輕鬆又熱鬧,兒童嬉鬧,長者舉杯閒談,山野間盪漾著家族的融洽與和諧。祭品中那盤鮮蚶一定要吃完,並把蚶殼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殼稱為“蚶殼錢”,撒在墳頭,是將它作為冥錢之用。

  另外,祭品盤中的大魚,全尾或截分兩段的,照例是留給辦理飲酌者的家屬。所以成為規例,野餐時什麼人都不許吃它。如果你不明規例,錯吃了,人們會怪你不曉情理。

冬至習俗作文2

  一說到“吃雞”,請不要以為是遊戲中的吃雞遊戲!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我們家鄉的冬至習俗——吃糖蛋甜雞。

  很早以前,就聽爸爸說過冬至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我們國家大部分地區都到了溫度最冷的時候。古代人們為了禦寒,都會在這天晚上吃雞進補,用來抵禦寒氣。

  我們家鄉的人們這一天都會吃“糖蛋甜雞”。糖蛋甜雞的做法十分稀奇,接下來就讓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奶奶是怎麼忙活的吧。

  只見奶奶從鄉下抓來了2只土雞,準備燉整整兩鍋糖蛋甜雞,一鍋是爺爺奶奶吃,另一鍋給爸爸、媽媽和我吃。配甜雞的材料有桂圓肉、白木耳,這些東西需要一股腦兒放下去,大火燒開,然後用勺子把漂浮起來的雜質去除。接下來就是放佐料,佐料是老冰糖,冰糖的數量可以根據主人的喜好隨意新增。爺爺最喜歡吃甜食,奶奶在那個鍋裡放的冰糖足足有半斤左右。然後就用小火頓煮,這個過程差不多要進行半天。

  等到雞肉完全燉爛了,這時就可以把雞蛋打到雞湯裡煮了。糖蛋必須煮得很嫩,一般都還是湯心的,奶奶說這味道才叫絕。

  享受美食的時刻到了,我們一家人圍著糖蛋甜雞,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來。我也希望,這冬至的糖蛋甜雞能給我帶來一冬的熱量。

冬至習俗作文3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廿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塗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為”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湯圓,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又長了一歲。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張”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時候就會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現在眼前了。

冬至習俗作文4

  我會包餃子,而且包得很好,可是卻沒包過湯圓,但我相信包湯圓肯定和包餃子一樣簡單透頂。

  冬至那天,媽媽說:“街上賣的湯圓都不好吃,不如我們自己包,而且更有過節的氣氛。”我一聽,興奮勁兒就來了。因此,我就屁顛屁顛地跑去。把雙手洗得乾乾淨淨。然後,就摘了一小團糯米粉放在兩手心,輕輕地揉啊揉,不一會兒一顆像鵪鶉蛋大小的潔白無瑕的粉團就揉好了。接著,我用左手四個手指托住粉團,再把拇指插進粉團,使粉團在手指間不停地旋轉。不久粉團就變成了一個像小酒杯似的小窩窩,然後將麻沙餡兒放進窩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邊輕輕地將窩邊往裡夾,一邊用左手指慢慢地轉動粉團,直到把窩口封死,這樣湯圓就做好了。

  這時,鍋裡的水開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湯圓放入鍋裡,等湯圓都浮起來了,媽媽說:“快來吃吧,湯圓熟了。”我第一個衝上去撈了一碗,急急忙忙將一顆湯圓往嘴裡送……哎呀!不好,湯圓的味道還沒嚐出來,卻把舌頭給燙著了,疼的我哇哇直叫,眼淚都冒出來了。可爸爸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說:“這就叫心急吃不得熱湯圓。”哎,真倒黴,直到現在我的舌頭還有點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