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有關習俗的作文七篇

習俗的作文

有關習俗的作文七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習俗的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習俗的作文 篇1

  白露節氣一般在公曆9月7日或8日。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白露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白露說: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饈。鴻,大雁。元鳥,燕子。大雁、燕子這些候鳥南飛避寒。饈者,所羹之食。養饈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白露時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後,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清晨的露水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白露表徵天氣已經轉涼。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俗語: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處暑仍熱,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華南白露時,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

  白露農諺:蘋果梨子大批卸,冬瓜南瓜回了家。白露棗兒兩頭紅,核桃熟了該挨棍。

  福建福州等地白露這天要吃龍眼進補。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在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在文成,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在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習俗的作文 篇2

  濰坊農村過年,習俗大同小異,都有五個必有的程式:貼對聯、供家堂、放鞭炮、接財神、吃餃子。…………。

  貼對聯在我國由來已久,起初是貼門神,防止魑魅魍魎侵入家庭。秦漢以後,門神是神荼、鬱壘;唐宋時期改為秦叔寶、尉遲敬德,原因是唐太宗殺兄逼父登上皇位,夜裡卻總難以入睡,不得不讓心腹大將把門守夜。五代孟昶突發奇想,對貼門神進行了改革,有一年他撰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對聯貼在皇宮大門上,這種創新之舉被大家接受,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對聯起到了烘托新年氣氛的作用。…………。

  除夕這天,(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掛家堂。儒家講究“事死如事生”,特別強調“慎終追遠”、“親親為仁”,認為大家都親自己的親人,國家和社會就會安定。而“追遠”傳到現在,只有供牌位和掛家堂這一形式,在許多地方家堂也叫“軸子”,上面按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著列祖列宗的姓名。…………。

  過年,原本是太陽公轉、地球自轉的自然規律,本來並不神秘。但在歷史的長河裡,人們不斷地給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年,在原始社會甚至不叫年,它被稱作“草”,由於“一歲一枯榮”的緣故,一年就是一草。進入奴隸社會,人們對自然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開始以歲星紀年,一年又被稱為一歲。年記載著中國以農立國的歷史。由於農業的需要和對於豐收的期盼,每年人們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祈禱和慶祝豐收,而“年”字最早也是從“豐”字演化而來的',這從甲骨文和金銘文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先過年的日子也不確定,夏朝把過年定在正月,商是臘月,周朝則是冬至月,秦朝就放在10月。漢武帝又把年調整到正月,此後歷代相因不改,人們才有了一個固定過年的日子。所以人們稱春節也叫夏曆年;又由於是太陰曆,故也叫陰曆年;更因為是農業的緣故,也叫農曆年。但過年對富人來說是過年,對窮人來說是過關。所以人們又把年想象成凶神惡煞,不得不燃放爆竹驅除它,這就是過年燃放鞭炮的來源。

  不管富人還是窮人,發家致富都是共同的理念,接財神就成為大家共同的行動。……在我國,財神一共有四人。文財神先是商末的比干,因被殷紂王剖心而死,傳說他失去辨別能力,誰祭祀他他就讓誰致富;另一位是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經商致富,自稱陶朱公,後來被商人尊為財神;武財神是關羽,他被吳國殺死,被人割去頭顱,據說也有比干的功效;另一位是趙公明或稱趙公元帥、趙玄壇,他在《封神演義》中統理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仙官,被道教尊為財神。……除夕夜到大街上看看,或父子二人、或祖孫三代,擺上供品,燃放鞭炮後把酒酹地,口中唸唸有詞,一是請祖先回家一起過年,二是請財神早早到家。進門一定有人明知故問:“接到財神了嗎?”回答的也一定是明知故答:“接到了。”接著就是喝團圓酒,吃團圓餃子,並守夜到子時。正因為過去吃餃子是在交子時的時候吃,也才有了餃子的命名。…………。

  農民過年,講究的是“一元復始,永珍更新”,過的是對豐收的慶祝和對發家致富的更大期盼。所以接來財神後,喝著團圓酒、吃著團圓餃子,就開始了對來年生產經營的規劃打算。這就是農民的過年,期盼來年的豐收本來就是過年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俗的作文 篇3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麵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老鼠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新春習俗“老鼠嫁女”在新年帶來祝福啦,新年迎新春,在迎春花開的日子裡,希望你的生活也像花兒一樣美麗!

習俗的作文 篇4

  在春節的大日子中,最常見的習俗非吃餃子,串門和拜年莫屬了呢!我早上一起床,就看到了我的新衣服,和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我穿上新衣服問了個明白,原來今天我們要去姥姥家呢。激動地早飯都沒吃,就出發了,我姥姥家在新鄉長垣,路途比較遠。

  一路走來,我問了我爸爸無數次怎麼還沒到啊。爸爸說過了這個路口就到了啊,我在心裡想,快點吧,我餓的快受不了了,就在這時,車子停了下來,我一看,終於到姥姥家了,姥姥見我來了急忙去迎接我,我迅速的下了車衝著興奮勁給姥姥拜個年,姥姥二話不說,從兜裡掏出來100元大鈔給了我,我見情勢不錯,轉身又給姥爺拜了年,姥爺也給了我壓歲錢,接著就是我舅媽和姨媽給我的。

  過了一會我姥姥說馬上開飯了啊,大家趕緊去洗手,我姥爺在忙乎著炒菜,姥姥在包餃子,我和表姐也幫不上什麼忙,只能坐在那等了,就在這時,舅媽端著熱乎乎的菜和餃子上來了,我倆就隨便吃了點,就出去玩了。

  就在我和表姐玩的正開心的時候,爸爸叫我說咱們該走了,我多捨不得的離開了。

習俗的作文 篇5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等。都知道只要大寒這個節氣一到就是奔春節,為什麼,因為下一個節氣是立春,應該劃分在另一個年頭,但是立春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年前立春,一種是在年後立春,所以大寒是春節前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都這麼認為,所以叫大寒迎年。在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幹農活外,買年貨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佈新,準備年貨,醃製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餚。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

  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明年要解僱誰。因此現在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禦寒滋補功效。而富貴人家在大寒飲食上的講究更加細緻。因大寒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新增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將來春天萬物的升發。

習俗的作文 篇6

  在我們家鄉,有正月十六過大年的說法。整個正月過年就屬正月十六熱鬧和講究。十六的熱鬧和講究已遠遠高過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六這一天,家鄉人俗稱過年,或稱大正月十六。凡是在大年初一應講究的禮數這一天統統都講究。首先,要起大早添須號(字音)討個好彩頭。就是一大早到大街上往家裡挑一筐土、抱一捆柴禾或提一桶水等等,最不濟的也要拾回兩塊石頭來。寓意是添財進寶。當然更多的是頭天晚上準備好放在大門口的。其次,也有很多禁忌。出於對神靈的敬畏,在太陽未出來之前是不允許動笤帚、剪子不允許往地下潑水的。否則來年被咬、磕碰不斷。婦女在這一天被徹底放假,不允許幹活,尤其是不能動針線,動針視為攮窮孔,幹活視為來年會一年受累。

  十六這一天,大門口要家家戶戶插柏靈辟邪,還要烤柏靈火。家家院子裡堆著一捆柏靈,在太陽未出來之前點燃,全家人都要出來烤柏靈火,俗稱去百病。有烤烤腿、筋骨壯;烤烤腰、腰不傷;烤臉、烤手烤烤背,一年幹活不覺累之說。

  正月十六這三頓飯也有講究。三餐都得是正餐。早飯餃子,午飯8盤8碗,或12盤、16盤,但必定的是雙數和吉利數。晚飯和午飯一樣,也得上盤。吃飯前有講究,要把擺上桌的每樣不重樣菜和剛煮出鍋的頭一碗餃子,先得往祖宗牌位前上供。供香一會兒才能端上桌動筷子。

  十六這一天,和過年一樣,吃罷早飯要換上過年穿的新衣服 。然後攜妻帶子走出家門到大街上逛遊,俗稱遊百病。每到這一天,大街上溜溜行行、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有的人還騎著腳踏車溜,車把上插著柏靈枝。

  游完百病已到上午時分,就聽鑼鼓傢伙社一響,人們又紛紛湧向正街,過會正式開始了。這一天,左鄰右村、和周邊三鄉五里的村落都會帶著特色節目來表演。那時北關的舞獅子、耍龍燈;東關的漁家樂;河東村的社火三節鞭還有踩高蹺、抬黃槓各個節目都表演的精彩十分。過會要持續到下午2、3點左右才結束。下午6點夜場連本古裝戲又敲鑼開場了。那時候不論過會的小節目還是夜場的古裝戲都是村與村互換節目,禮尚往來,不用花錢圖的就是過年的熱鬧和喜慶。

習俗的作文 篇7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於,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後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曆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