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精選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集錦7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精選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集錦7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篇1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裡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篇2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裡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裡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裡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正因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裡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裡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故鄉粽子,看著精彩的故鄉龍舟賽,心裡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篇3

  舊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舟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遊避災"。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遊"。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鋪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氣候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形狀,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篇4

  舊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年齡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船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遊避災"。初五日上午,群進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遊"。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展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天氣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中小學生作文大全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外形,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篇5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裡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篇6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裡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裡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裡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與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裡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裡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與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篇7

  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先生,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懷抱對祖國沉淪的悲痛,跳進了滾滾江水之中。人們為紀念這位為人敬仰的愛國志士,每年的農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會向江中投擲粽子(葉包飯,飯夾棗)。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一個習俗,而這天也被命名為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的契機,每每開啟粽子,眼前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一份流傳千古的愛國忠魂……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端午節已不再屬於中國,在不久前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佈的新一批文化遺產中,端午節堂而皇之地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不禁讓眾多華夏子孫大跌眼鏡。我們在得知這條訊息之後該做些什麼呢?抱怨聯合國相關機構處事的不嚴謹?批判韓國對歷史的歪曲?或是為“粽子”的專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應該反思……

  中國是一個擁有50xx年曆史的泱泱大國,在這期間,有許多值得沿襲的傳統和文化。當然,我們的思維不能一成不變,要進行適當的篩選,適當的改進。但將它們統統淡忘是萬萬不可的,有人會說:我們每年也都在過端午節,不能算淡忘。這話聽起來不錯,可是仔細想想,我們除了在“過”端午節之外我們還做了些什麼,還因為節日有過什麼樣的心靈觸動嗎?節日總歸是要過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樣消磨一天的時間,只是食譜變換,增加了一道“粽子”,還要被挑三揀四。這就是中國的端午節,也許人人都會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為他投入江水時飛濺的愛國情緒所震動?我們正在腐化歷史的精髓,壓縮古人的情操,折斷傳統的翅膀。

  反觀韓國,不論端午節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們對傳統的尊敬:孔子所宣揚的禮儀在很久之前傳入韓國之後再也沒有中斷過,韓國人對禮儀的遵循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們對孔子的崇敬也超過了中國人,我們只會死記硬背那論語,而韓國人早就將論語付諸於行動。在xx年動亂期間,中國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們卻對者這為禮儀之父頂禮膜拜,也真正將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我們辨證多年之後,才發現孔子精神需要取捨地保留,而黃海彼岸的國度卻將其日益完善。近年來韓流之風颳得國產電視劇站不住腳,從他們的電視劇中,很多中國人驚歎那裡的禮儀,要去學習,效仿,但那其實是我們的祖先創設的傳統啊!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批判端午節的歸屬呢?自己不珍惜傳統,把傳統的歸宿交給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應當。

  引用一句論語:“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題目中寫下“我家鄉的…”就是想讓大家明白,傳統不能丟,不能全盤否定。因為,端午節永遠是我們家鄉的節日,是每個中國人懂得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