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精選10篇)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精選10篇)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端午節的習俗(精選10篇)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習俗 篇1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裡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裡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裡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並不簡單。

  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端午節的習俗 篇2

  記得小的時候,因為只有端午節才能吃到粽子,每逢將近節日的時候,恨不得一天吃幾頓都是粽子,這也是我愛上糯米的原因。現在,粽子成了一種美食,可以隨時買到好吃的粽子,只是始終吃不出記憶中的味道。

  原本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老先生的節日,然而現在,身在他鄉,端午節成為了我思念家鄉粽子的節日,即使吃不到,也要想想。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節目,說實話,我只見過一次,每次看賽龍舟的人特別多,家裡人擔心我們小孩不夠壯,被人擠到河裡去,所以極力反對我們參加這種熱鬧活動。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比較簡單,沒有元宵、中秋那麼重要。但是所謂的傳統習俗也還是有三個的,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或是遺漏。一是要煮鹹鴨蛋來吃,當然也可以有雞蛋、鵝蛋等等。二是門上插艾草。艾草,據說能夠辟邪,艾草的另外一個用處就是曬乾以後,擰成繩子狀,用火點住一頭,慢慢燃燒,由於是繩子狀,燃燒不是很充分,會有很多煙,而這些煙就可以用來驅蚊。所以端午節後,等艾草曬乾,我們就經常這樣在院子裡點上艾草繩,用來驅蚊。三是吃桃子,我喜歡吃那種硬硬的青桃子,不是很甜,但有點甜;軟的桃子太甜,而且桃汁會淋的到處都是。

  其實,家鄉的端午節的習俗就是這樣,在簡單中就能帶出家鄉的純樸,和端午節節日的歡樂以及鄰里間的一種互動。

  唉,好想家,好想家裡的親人,在端午節到來之際誠祝家裡一切都平安!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記得買粽子吃哦!

  端午節的習俗 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便想起了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給自己的孩子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

  就口味而言,粽子陷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粽子以甜為主,南方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凸顯地方特色部分。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時,大陽重,人中天,古稱這一天為“天中節”,具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大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等。

  畫額,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已》:“每至端午,白初一日起,取雄黃和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他出,用意一致。

  端午節的習俗 篇4

  在我上有幼兒園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了“端午節”的 習俗。每年 農曆5月初5 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們中華民族有帶香包、插艾葉、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傳統習俗。其中我對吃粽子最感興趣,因為我很喜歡吃甜食,一到端午節媽媽就會從超市買回很多粽子,有蜜棗的、菠蘿的還有紫薯餡的呢!每年端午節我都會吃一頓粽子大餐。

  端午節的習俗 篇5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裡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裡藏著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裡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湧湧。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

  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三年級作文篇二:小學四年級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放三天假,是雙休日和端午節加在一起的。說到端午節,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說,屈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受冤,抱著石頭自投舊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進舊羅江中。媽媽和爸爸帶我一起去外婆家過,這時,外婆正在煮香噴噴的糯米粽子。外婆說:"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說在江南地區:他們為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時,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粽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說:"外婆,我來幫您嚐嚐粽子熟不熟"外婆笑眯眯的說:"看你這隻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粽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粽子,聞一聞,哇!真香啊!接著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外婆說:"現在的粽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鹹肉粽……"聽著聽著,口水都要流了下來。

  去了外婆家,我瞭解了不少知識,不過端午節的粽子真是太好吃了!

  端午節的習俗 篇6

  划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採雜藥。”。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都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採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端午節的習俗 篇7

  舊俗在端陽這天要“祝饗”,即祭祖,這與每年的清明祝饗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其他例如吃粽子,燻艾蓬草,插菖蒲劍,飲雄黃酒,吃煨大蒜頭、鹹鴨蛋,掛鐘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額上要用雄黃寫“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繡有五毒的衣服,意為避邪防毒。這些習俗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大都是一種蛆蟲消毒的措施。從端陽開始,氣溫會逐漸升高,疫病開始逐漸流行,此時採取一些防蟲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無錫端午習俗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即划龍舟。無錫地區的划龍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稱之為“蓉湖競渡”。

  競渡的地點選在北塘黃埠墩一帶,因為這裡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較其他河道開闊,距離北門也不遠。

  正式的競渡需要幾年才舉行一次,正式比賽所用的龍船共有13只半。這13只半的龍船代表了無錫城鄉14所神廟。他們分別是梨花莊的延聖殿,東門外延壽司殿,南門外南水仙廟,西水關外西水仙廟,南門外的張元庵,北門外府城隍廟,南門小南海,西門四大天王廟,江尖上關帝廟,船廠裡三大老爺廟,以及其他泗堡橋,大小河上,北水關,惠山浜的四所神廟。由於惠山浜的龍船有時參加有時缺席,所以稱參賽龍船為“13只半”。

  龍船在每年比賽之後都將船底鑿穿,沉放在相應的河道中,只將龍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賽時再撈起修理。沉放龍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專用河道,統稱為“龍船浜”,在無錫這樣的龍船浜有14條,例如:大窯路龍船浜,沉放南水仙廟龍船;日暉橋龍船浜,沉放張元庵龍船;船廠裡龍船浜,沉放三大老爺龍船;迎龍橋龍船浜,沉放西水仙廟龍船,等等。

  每隻龍船的顏色都不相同,如:張元庵的石灰龍;南水仙廟的烏金龍;西水仙廟的太保龍;三大老爺廟的綠龍,等等。每隻龍船都有三四層高,頂用青布作幔,樹立彩旗,五彩繽紛,中央設有神龕,供奉各廟神像。因為競渡最先是紀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懸掛有繡著“楚國遺風”的錦旗。

  在正式比賽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員就要在龍船浜附近進行水上操練,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賽之前他們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賽中有人墜水,一律不予營救。

  正式比賽那天全城沸騰,人們爭相前往北塘觀看。《錫山景物略》載:“往看者無大小,無貴賤,無男女,無城鄉,水路併發。路則演塘擺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層,有面無身;水則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擊撞,水為不流,龍舟亦擠入各船幫至不得伸縮。”

  比賽結束之後還有許多餘興節目,如由官紳或名妓,將活鴨、酒罈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搶奪,搶到者就可以去官紳或名妓處領賞。

  蓉湖競渡直到民國仍十分熱鬧,且規模甚至超過前代。這是由於清末民國時期無錫地方商人勢力崛起,而各神廟此時基本都成了各行業的公所,如延壽司殿為酒業公所,延聖殿為木業公所等等,蓉湖競渡也就成了他們展示財力的大好機會。

  無錫解放後,無錫端午習俗這些活動統統停止,只在1958年,“綠龍”還進行過一次競渡,在之後的近半個世紀中,蓉湖競渡連同其他端陽習俗一起,漸行漸遠,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端午節的習俗 篇8

  1、吃粽子清熱除煩

  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溼、和胃寧神。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進食時須注意,製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2、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蚊效果更好。

  現代人已經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於這個問題,專家說,可以採取煙燻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後把門窗緊閉,然後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燻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3、塗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塗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裡製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牆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於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塗擦,以防中毒。

  4、喝五加酒祛溼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餘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溼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5、掛香囊散風驅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運動養生推薦健步走

  賽龍舟、蹴球、珍珠球、鬥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在端午節開展的體育運動。從古至今,端午節是一個提倡運動的節日。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正是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透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筋脈暢通,滋養整個機體。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簡單易行有效的運動方式,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走為百鍊之祖。健步走健身,鍛鍊者可選擇上午或傍晚鍛鍊,運動中身體放鬆、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臂自然擺動、兩腿自然邁步,步幅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飽滿,呼吸自然有節律。走路時達到頭目清爽、足部發熱,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悅狀態為最佳。

  端午節的習俗 篇9

  端午節要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上諸說。

  真希望端午節快點來到,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粽子了!

  端午節的習俗 篇10

  端午節的簡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