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寫作基礎> 小說的寫作基礎

小說的寫作基礎

小說的寫作基礎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編收集了小說的寫作基礎,歡迎閱讀。
 

  第一節 小說概述

  小說是什麼?理論上的定義是:小說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概括,透過敘述人的語 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地反映和 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而作家們對小說有著自己的認識,如賈平凹說:"小說是什 麼?小說是一種說話,說一段故事,我們作過許許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經有那麼多的作家 和作品,怎樣從他們身邊走過,依然再走--其實都是在企圖著新的說法。"(《白夜·後記》) 這種"小說是一種說話"的之談,值得我們初學小說者認真思索。

  小說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 有較完整、生動的情節;第三,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因此,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 為"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的類別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在寫作上,這四類小 說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說,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較短小,一般二萬字以下,兩千字以上。 人物集中,故事單純,結構緊湊。往往擷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側面或片斷加以集中描 繪,以提示社會生活的意義,"它往往只有一個主人公,一條線索;往往只寫幾個小時或幾 天之內集中發生的事,但卻使讀者盾了以後可以聯想到更遠更多的事。"(茅盾)由於它借一 斑而窺全貌,以一目盡傳精神,魯迅把它譬之為"大伽藍"中的"一雕欄一畫礎"。如他的 《狂人》、《風波》、《祝福》等。再如微型小說,它的篇幅更短,幾十個字、幾百個字至 一千多字。情節單一,人物很少。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貶或哲理。如日 本現代作家星新一的`《寶子姑娘》和我國當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說作品。小說家沙汀說:"我 以為小說之分為長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異並不在於字數,而在於表現方法。"這個說 法對初學寫作者來說,很有指導意義;要從事不同類別的小說寫作,不能不仔細研究並熟練 地掌握它們不同的表現方法。

  第二節 微型小說的寫作

  微型小說又名小小說,超短篇小說,一分鐘小說。過去它作為短篇小說的一個品種而存在, 後來的發展使它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其性質被界定為"介於邊緣短篇小說和散文之 間的一種邊緣性的現代新興文學體裁"。阿·托爾斯泰認為:"小小說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 校。"(《論文學》)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著類似超短篇小說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說 這個名字的正式出現,是源於美國。"多數人推崇美國作家歐·亨利(1862-1910) 是創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節生動,筆調幽默。其中《麥琪的禮物》膾灸人口。可以 這麼說,超短篇小說具有立意新穎、情節嚴謹、結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內,要概 括出普通小說應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說,微型小說是一種敏感,從一個點、一個畫面、一個 對比、一聲讚歎、一瞬間之中,捕捉住了小說--一種智慧、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 一種新鮮的思想。

  微型小說在寫作上追求的目標是四個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過一千五百個字。因此,構思和行文時必須注意字句的 凝鍊,不允許作品中有贅詞冗句。如馬克·吐溫的《丈夫支出帳本中的一頁》。全文只有七 行字,卻具有長篇小說的全部情節。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穎,風格清新。星新一寫作一分鐘小說,就極力追求"新"。他寫道: "有些評論家把我的小說與美國的超短篇小說(Short-Short)混為一談,這是不妥當的。 我是受了美國超短篇小說的影響。但是沒有完全依靠,而是發揮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 我的小說強調一個'新'字,給讀者以新題材、新知識,甚至讓他們感到驚訝!"(星新一《一 分鐘小說選》)為此,他常常藉助於童話、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透過非現實的題材或 現實題材的非現實筆法,反映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獨特的感覺,表現清新的主題,如他的《保 修》。 當然,微型小說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說作品一樣,有時並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時主題並 非一個,是多元化的,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弗裡蒂克·布朗寫的一篇被稱 為世界上最短的科學幻想小說:"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裡,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 聲……"就寫得十分別致而耐人尋味。

  三、密。指的是結構嚴密。微型小說的作者在結構上,應力求時間、場所、人物都儘可 能地壓縮、集中,使作品結構簡練、精巧,如同微雕工藝品那樣。因此,特別要在選材、剪 裁和佈局上下功夫。

  四、奇。指的是結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說的特點多半在於一個"奇"字。 中外作家的許多優秀作品就常在結尾處使人拍案叫絕。如邵寶健的《永遠的門》的結尾就出 人意料。

  對待微型小說的特點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 爭取在理論指導下站在較高起點上進行實踐,二要靈活運用,甚至不去聯絡,讓它們在潛意識中隨時起到作用。還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 發揚精華,受到感應,併力求創新,出自己意。上述特點, 特別是"博採眾長"中已經具備了微型小說的一些結構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種模式,供初學者學習。

  模式如下:

  【開頭】要使人"一見鍾情"。方式有三種:

  ▲造成懸念,引起興趣。如《那團雲霧》,開頭就寫不知怎的沒了遊興,連山頂上也罩上一團雲霧。

  ▲開門見山,進入情節。往往開頭就是人物對話。

  ▲含蓄蘊藉,曲徑通幽。往往描寫景物, 烘托鋪墊並有照應和伏筆。

  【中間】結構主要有三種基本型別:

  ▲曲折生致式。

  ①單線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寫一農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中,因窮困而自殺的過程:弄回毒魚, 卻看到孩子們興高采烈;怕見慘象而出外, 回來後卻見妻兒歡笑等待;吃後等死,卻因魚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②雙線交叉,內在聯絡。一人兩事,或兩人一事;可以是兩條明線,也可一明一暗,互為陪襯。如《小星的暑假日記》, 父親編造假材料,兒子編寫假日記。父親打罵兒子後, 再要寫材料時只好苦笑。

  ③反覆迴環,同中見異。如《奇妙的迴圈不等式》,車上只有一個空位,售票員不讓老太太坐,卻讓"首長"坐。 司機上車後趕開"首長"請經理坐,經理的丈母孃正是老太太。 又如《他們都是瞎子》,寫一對青年熱戀、結婚、離婚時都看見一對瞎子相攙相扶。

  ④前後對比,雙峰對峙。 如《變化》寫一個業餘作者先後發表兩篇稿件後,單位領導不同的態度。

  (5)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前者,"揚"是主體, 卻先在"抑"上著筆,突然一轉歸於"揚"。後者相反。這樣,產生了情節發展的意外性,加強了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重旨複意式。微型小說應以小暗示大,達到意義的昇華;要講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讀者想象。主要採用:①象徵。 用具體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結構作用, 不是象在中著力描寫的中心形象那樣。如《槍口》, 寫一官復原職的領導用別人送的槍打下獵物時,得知走後門的"槍口"也對準了他。 ②雙關。如《向不通》, 寫大學生向不通十年勤懇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③比喻。如《"炮"炸宴席》, 寫小孫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搗亂, 又在爺爺不滿新經理四十來歲年紀輕時放"炮":"你不是十八歲就當縣長!爸爸三十出頭就當廠長了! "④省略。這是一種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 老門衛退休後門口棗樹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寫信給廠長:"連幾十張饞嘴都管不住,還管廠。"接著省略了廠長感奮、整頓廠風的情節, 而寫第二年老師傅收到一包紅棗。

  ▲採用其它文體和藝術體裁的特長。

  【結尾】結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種:

  ▲畫龍點睛,首尾呼應。如《那團雲霧》,開頭敗了遊興,峰頂似乎有團雲霧,結尾那團雲霧也不見了。

  ▲戛然而止,含蓄雋永。如二百來字的《書法家》,局長在書法展覽會上應邀不過寫了兩個拿手的好字是"同意", 面對驚歎和要求只好無奈地說?quot;能寫好的數這兩個字……"這樣結尾, 韻味無窮,藝術容量很大。

  以上兩種結尾方法只能撩起讀者短暫的激動,最佳結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絃。即"歐·享利式結尾",其特點是"巧"。整個佈局為結尾服務,讀者以為情節東向演進, 結果卻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這種結尾, 打破了情節發展慣用的結構手法,給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題,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麥琪的禮物》就是這樣,一對窮困夫妻為在節日時互送禮物而煞費苦心,最後禮物拿出來卻沒用:一個賣掉金錶為妻子買了梳子, 一個剪掉長髮為丈夫買了根錶鏈。又如澳大利亞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為蒼白的生活增光添彩。 但是角落病人卻見死不救,圖謀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頭望見窗外只是一堵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