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寫作基礎>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應用技巧

高考作文素材應用技巧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應用技巧

  一、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寫作技能,在寫作中,照搬素材的情況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或是表達的需要,將作者已掌握的材料進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變成文章中經過加工的題材。而在行文過程中,對素材的加工一般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圍繞題目和中心,二是要恰當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說,對選定的生活現象素材,以及閱讀中獲得的書面材料,要刪除與題目無關的部分,並注入自己的感情傾向。

  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加工前的素材: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吃飯,我覺得糖醋魚燒得挺好吃的,就隨口說了一句:“糖醋魚挺好吃的,以後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媽媽聽了,很興奮地對我說:“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第二天,我回學校後,把這件事差不多忘了。過了幾個星期後,我回家吃飯,媽媽特地從菜市場買回兩條魚,忙著燒糖醋魚,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亦樂乎。

  下面是經過加工後的情景:

  去年春節,我在姥姥家吃飯。糖醋魚就擺在我的面前,那種滋味誘惑著我,不知不覺間,我把糖醋魚消滅光了!等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的臉紅得像關公一樣。母親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藝實在太高超,你看……”說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媽媽悄悄地對我說:“你要是喜歡,每天回家我都給你做。”

  從此以後,魚市場中天天穿梭著母親忙碌的身影,幾乎無一天例外。

  有一次,風雨交加,狂風怒吼,母親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魚肯定泡湯了。

  晚上回到家中,剛到家門口,門縫中就飄來了那熟悉的、誘人的香味。我真的不想進去,我怕我的眼淚不爭氣!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我的內疚與自私!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母親那帶著體溫的糖醋魚……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藝術真實上下功夫,為買魚、燒魚設定場景。二是在細節描寫上下了功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實的對話,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一來,母愛就表現得更加具體真實也更加強烈了。

  在對素材引用表達中,為了更好地支援論點,我們還要對素材從語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生輝。請對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雖然是坎坷的,但他堅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實現,正如他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灑脫,不追求高堂的莊嚴,不豔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動,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處理素材時多用描寫和想象,從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二、理例結合

  所謂理例結合,就是在中將舉例和引用原理或相結合,使具體事例和科學原理、相得益彰,發揮更好的效用。特別是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既講究理論論據,又講究事實論據,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語增強議論的力度,二者的結合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下面我們先看兩個事例: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裡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裡,兩眼盯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餚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裡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糊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騖,心不在焉所導致的……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人之大患在於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個人只有到達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為。

  在上面文段中,圍繞“健忘”這個主題,作者精心選材,透過“愛迪生”“牛頓”的事例說明“健忘”的含義、範圍,之後又引用老子的話說明“忘不一定是壞事”。這些材料都為人們所熟悉,引用恰當有力,典型準確,很有說服力。試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這樣好的表達效果嗎?

  三、組合排比

  素材應用中的“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辭手法,而是一種運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稱作“多料合用”。這裡所說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連續使用甚至堆砌同類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將同類材料進行精要的表述,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說明同一論點。其好處是顯得滔滔不絕,材料充實,理直氣壯,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在組合時,語言表達要注意精要整齊,排列順序要合理(比如按時間先後,由遠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江南,是你心靈棲息的地方。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這裡尋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傳奇女子三毛,浪跡天涯幾十年,頭髮上什麼風都沾有的她,一來到江南便哭了,像見到了親切的老祖母,她終於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靈的地方。江南巨賈沈萬山,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最後仍是定居在周莊的水邊,不再爭名逐利。還有不留名的文人隱士,或許他們也曾想金榜題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復一日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終於使他們累了,於是他們打點行囊,到了江南,終老於斯。(節選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滿分作文《棲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個例子,共同說明江南是心靈棲息的地方。這三個例子都很典型,一個是浪跡天涯的三毛,一個是“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的沈萬山,一個例子是群體形象,是中國古代曾經“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這些人都把江南作為生命的歸宿,就更顯出了江南的美好。這當然是單獨一個例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作者將同類素材排比組合,既在觀點上加大了力度,豐富了內容,又在語言上顯示出了一種氣勢,表現了一定的文采。這種用材的方法,是經過了作者主觀的精選、加工,和那種無視內容的需要與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避熟求生

  高考大綱關於寫作的“發展等級”部分有“材料新鮮”的要求。有些材料,從它誕生的時代看,未必屬於新材料,但是由於人們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當的新鮮感。然而事實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個嚴重的問題,總是“重複昨天的故事”,特別是喜歡應用歷史題材,到古人那裡去討救兵。“李杜文章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陳穀子舊芝麻,誰會喜歡呢?“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時代進步一日千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選材也應當與時俱進,用新鮮事物代替舊陳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性。傳統材料當然也可以有,但新鮮的材料一定會給讀者意外的驚喜。

  有一名同學寫以“考驗”為話題的作文,他就沒有選用杜甫、文天祥、蘇武等歷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將當年感動中國的人物——雲南省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長明正彬的`事例寫進了文章:

  雲南省寶山市公安局副局長明正彬,這個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緝毒戰線的最前沿經歷了無數次生死考驗,經歷了無數次鐵與血的交響。在毒販子面前,他嚇不怕,買不動,難不倒;毒販子在他手下,過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為有他和他的戰友,在考驗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動,所以我們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氣,燦爛的陽光。

  這樣的事例,貼近現實,時代感強,令人欣喜。

  五、對比映襯

  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是議論文寫作中的兩種論證方法。當你確定論點之後,就要用論據來證明你的論點是正確的。對比論證既是一種論證方法,也是一種應用素材的方法。這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把性質上相反的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匯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能有效地說服讀者,使作者的觀點鮮明突出。因為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在比較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事物的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經過對比,正確的論點更加穩固了。古人說“無反則正不顯”,正反一對比,人們就會更清楚地發現真理,認清事物的本質。

  例如這樣一段話: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裡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採菊……他們的人生輕鬆徜徉,嗅著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裡,葛朗臺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鬆地奔跑,最終被捲入世俗的濁流中……(選自高考滿分作文《輕鬆起跑》)

  我們面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作一個深入的比較,優與劣、好與壞、美與醜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文章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