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四單元]寫一篇散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通用6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曉風散文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

  有大浪,但船沒有沉,何妨視作無浪;人生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視作坦途。——題記

  週末,我在家讀了張曉風的散文集。忽然讀到一篇,名叫《種種可愛》,其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兒子有一段時間對毒蛇很感興趣,作者便帶著他到華西街的毒蛇店一家一家地參觀。作者在參觀時,指著一條又大又粗的蛇問營業員:“這條毒不毒?”營業員淡淡地答道:“不被咬到就不毒!”

  忽然間,心裡湧起一陣感動。是啊,人生的路上總有危險,但如果暫時沒有受傷,何妨視作沒有危險。有時,我們與其獨自在那裡杞人憂天,不如做好防禦的準備,避開危險,那麼,你便可以視作沒有危險。

  有時,你不要只顧著看你前方的那條毒蛇有多麼可怕,以及自己會不會受到傷害;你儘可以做好防身的準備,保證自己不會受到傷害。那麼,這條蛇本來對你有很大的危險,如果你做好準備,那麼,即可視作沒有危險。而另外一種可能,如果你只沉浸在自己的憂慮、幻覺中,不顧自己現在的安全,不做好任何防禦準備,受傷的只能是你自己。在有危險和沒有危險這兩者中間,你想選哪一種呢?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選擇第二種。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杞人憂天,幻想自己將會受到什麼傷害;而應提前做好準備,將大危險化作小危險,將小危險化作無危險。

  “不被咬到就不毒”,這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所謂“苦中作樂”大致多半是這般道理。這大概就是有的人戰戰兢兢,恐懼擔心中度過一生,而有的人樂觀積極,泰然坦然逍遙一世的區別罷。誰敢說一輩子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毒蛇”?誰敢說一輩子無憂無慮,無驚無險?若只是遠遠盯著那條若有若無的“毒蛇”惶惶不可終日,於是,近處的好風景我們無心思去賞,身邊的好生活我們無心思去享,是動也怕“蛇”,靜也怕“蛇”,真是可笑至極!學會坦然樂觀,或許,我們就不會被自己在腦中假設的危險嚇到,只需提前做好準備,無危險則罷,有則將其化之,則危險也儘可不成為危險了。

  一文讀完,營業員的樂觀卻令我久久驚歎。

  每當我遇到煩心或擔憂的事情時,我常常會想起那位營業員,那家與眾不同的蛇店……

  於是,心也坦然、泰然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2

  在讀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溫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裡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

  文中提到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著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己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自己,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後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為“一夜皇后”,但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曾經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但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為未來打算,為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說我們現在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現在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為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3

  我不禁被這深厚的書香味吸引了。沒錯,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以一篇篇有意義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個個人生哲理,並令人從她細膩的文章中備受感動、啟發以及深思,還從她不華麗而樸實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還要屬《人生的什麼和什麼》了。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稱的形式為大家敘述的,寫了一個人正在開車,收音機轉到一個不知什麼臺的臺上,正播著安靜討好的小提琴。在她馬上要進入隧道時,廣播裡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

  話還沒說完,聲音就斷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過完了四十秒,車出隧道時,這已經講完了。她想去追問那一段來,可以覺得並沒有必要,自己都四十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什麼和什麼”嗎?這篇文章最後並沒有告訴讀者們答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十分耐人尋味,覺得僅在我的思考能力範圍內,人生裡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坎坷和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後的成功。

  在每個人哇哇落地時,就註定了坎坷的來臨。坎坷雖然十分令人畏懼,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墮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絕……但是,你千萬不能就這樣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敗的大門,所以,你務必要勇敢地去戰勝它,因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氣餒,應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會成為我們走目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我們不能退縮,只能前進,走向成功。然而一個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與困難並走向成功大門的過程吧,所以我是這麼認為的。

  在我細細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這書香吸引。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4

  去年生日,一位好友贈給我三本書,大抵是一種散文雜誌吧。我當時對散文不感興趣,但翻開這三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獲得了巨大的寶藏。

  這三本書都是關於青春美文系列的,特別的文藝,我當時還是個無知的孩子,只是大大咧咧,沒有細膩的感情,沒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我百無聊賴地翻開書,狂躁的心平靜了下來。我漸漸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漸漸被文字的魅力所感染了。

  我愛上了這種散文書籍,如同熾熱地愛一個人。我特別喜歡在寫作業的間隙時間偷偷地看一篇文章,在沐浴之後披著睡裙,聞著溼發的香氣安靜地品味著散文,甚至在被窩裡拿著小燈讀散文書……我喜歡三毛、席慕蓉、張曼娟、張曉風和李娟的文章。那麼我就說一說張曉風的散文吧。

  張曉風有一篇散文叫做《情懷》,這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散文,初讀時我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在寫什麼,感覺亂七八糟的,後來我閱讀了更多其它的散文,都是很有閒情逸致的感覺,把生活中很多細碎的小事寫得津津樂道。我再回過頭來讀《情懷》,卻發現它實際上是對這些散文的總結:只要胸中有情懷,生活就與眾不同。例如張曉風另一篇散文叫做《你的側影好美》,寫了她在餐廳給一個女孩說她側影美的故事。如果張曉風沒有生活的好情懷,她就不會發現女孩的側影之美,更不會將這份美好告訴女孩。可以這樣說,作家和其他人的區別在於,作家善於用情懷感受生活並把它抒發出來,而其他人卻只是忙於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罷了,他們沒有像作家一樣細膩的眼光。

  我喜歡張曉風散文的筆觸,細膩而樸實,彷彿讓人走進了一個清晰而真實的溫柔世界。下面摘抄《情懷》中的一小段,讓它把我們帶進一個別樣的世界:可是,等車不來,等來的卻是疏籬上的金黃色的絲瓜花,花香成陣,直向人身上撲來,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美的重圍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5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眾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著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鬆。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緻,卻並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著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後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並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著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鬥過、拼搏過,向著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閒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總能帶給我許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願意獨自走進她所創造的唯美世界呢?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6

  第一次讀張曉風的文章,便被她平淡真實的文筆所觸動,50升塑膠桶,驚歎於她對人生的感觀與理解,及她對生活中平常事物理解的角度。特別是這篇――《月,闕也》。

  古往今來,世俗中的人往往追求一種高達完美的境界,卻忽略了真實的“瑕疵”,其實,恰好有些事與物真因為“瑕疵”而美麗,而過於完美,卻成了它的缺點。

  正像文章中所說:“見或不見,花總在那裡。或盈或缺,月總在那裡,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哪一刻不美好完滿?哪一剎不該頂膜拜感激歡欣呢?”

  猶如甘泉入心,甜略微涼,心曠神怡,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這就是張曉風的魅力吧!“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心就在那一剎那被觸動。

  當上帝創造芸芸眾生時,沒有一個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有些遺憾,“花好月圓”畢竟只是偶然,而“殘花闕葉”才是生活中必然的。

  或豔或殘,或盈或闕,或完美或殘缺,他們都是一種美麗。

  冬天沒有生機,才有純潔的寧靜。

  秋天沒有翠綠,才有豐收的喜悅。

  夏天沒有涼爽,才有烈日的照耀。

  春天沒有妖嬈,才有純真的可愛。

  “它”的缺陷,便是“它”所得的另一份完美。用這份殘缺的美,點綴了同樣殘缺的世界,兩兩相交,卻也造就了新的美,就此迴圈,便可以發現更多的美。

  中秋已過,仍送所有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