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生態文明主題徵文500字
生態一詞,現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狀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態文明主題徵文,歡迎大家參考!
【1】生態文明主題徵文
陽光照在微微泛起漣漪的清澈湖面上,折射出細細的光線穿過我的瞳孔照在我的心上。
水真是個好東西,我想。
走到湖邊,下方晃晃的映出我的影子,眨眼,又被和風撫亂,再又懶懶的復原……
可惜,這是村子裡唯一的一條算得真正意義上的湖了。
記得小的時候,不只是這條湖,連小水塘裡都飄著碧綠的菱葉,水鴨穿梭在菱葉之間。天邊染上一抹如血的紅時,便是我們這些孩童們肆意之時。我們飛奔在窄窄的河道旁,撈魚撈蝦撈歡笑,整條河道都回蕩著我們歡樂的笑聲,整個空氣都瀰漫著我們歡樂的氣氛,整個村莊的人們都被我們感染……
到了夏天,蟬蟲喧囂之時。湖面上,綠的是葉,大簇大簇的平鋪在湖面上,如同烈日下一個個缺水的種子,恨不得全部鑽進水裡;白的是花,尖尖的瓣兒,一層一層的簇擁著中間嫩黃的花蕊,如同在保護著一個未經世事的孩童。也有些河面上露出一星半點耀眼的紅,那是紅蓮。生活在水邊的人都知道,蓮花中間小小的花心在短短一段時間後就會蛻變為外型小巧,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為豐富的蓮蓬了。紅色的蓮花結出的蓮蓬比白蓮要好吃,於是秋天,農忙完的大人們想要採點蓮蓬,這時他們就會發現,除非他們撐船去水塘中心,否則在孩子們掃蕩過的紅蓮塘邊想要再採幾枝完好的蓮蓬,已是很難的事了。俗話說“紅蓮蓮蓬白蓮藕”,再往後過,白蓮可就越來越比紅蓮塘受歡迎了。白蓮塘內所挖出的藕,外皮是黃褐色的,藕肉白色,生吃甜而脆,這可比紅蓮結出的要好得多。藕實在是一種極好的食物,她在水塘中,似乎永遠在挖不盡,直至到了冬天,塘中的水已變得冰冷刺骨了,大人們經受不住下塘時這鑽心的冷,於是這時,藕便在河泥中安定下來,為來年蓄勢再出做充足的準備了。
“呼呼”油煙機的抽動身把我從回憶中來回現實。
如今,生活條件提高了,家家戶戶都把房子翻新,購進先進裝置。但人還是要靠田吃飯的啊,於是人們便開渠引水,各條河流通田,滋潤著農民的每一棵命根子。待她流得差不多了,或者汙染得不能直視了,農民們便又堵起這條河,通向另一條。之後她便變成了一塘臭哄哄的,人人嫌棄的死水。
相同的故事還在繼續,然後乾淨的水越來越少,被汙染的則越來越嚴重,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那時,常常天高而遠,碧藍清澈,白雲也在天空飄揚,分成絲狀,縷縷似棉花糖,若有若無,忽聚還散……
這時,站在水塘邊,似在看一部黑白片。
最後一條幹淨的湖了,我想。
眼底漂來一個綠色垃圾袋,我猛然抬頭,一個身著春裝的年輕女子正拿著空空的垃圾桶離開。
看來這條河也快結束了。
我不知今年夏天還能不能看到湖面上那抹綠的耀眼。
【2】生態文明主題徵文
很喜歡水,喜歡她的的靈動之感,也喜歡水那一曳的溫柔之美,甚至水的波瀾壯闊,都讓我喜歡。喜歡水,所以更加的愛護水,珍惜水。
然而有時候人們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卻會使原本清澈的河水變得渾濁不堪。
以前老家的.旁邊有一條美麗的河。河水明亮,像是被打磨過的鏡子,又是那麼的純淨,宛如一條無色的綢帶,朦朧的映著樹木的影子。她溫婉安靜地流動著,河中有橢圓形的石頭,陽光直射水底,反射的光將黑灰色石頭上的紋理清楚地印入我的眼睛裡。透明的小蝦在石堆中蹦來蹦去,螺螄一個個安然地趴在我的倒影中。原來柳宗元的小石潭在這裡啊,只不過這條河比那石潭大得多。岸邊被青苔染成墨綠色的石子,嫩綠的蘆葦苗還帶有春天的露珠,一片綠色黃色交織在一起的菜花田,青色瓦片的老房子,遠遠的,好像聽到了牛蹄聲。在城裡長期與喧鬧同居的我突然地不說話了,靜靜望著眼前這乾淨透徹的河水,目光隨河上的水草越飄越遠,笑容淺淺的,寧靜美好從心中緩緩盪漾了出來。
時間的腳步不肯停下,已經是一名初中生的我很少能回到鄉下。對於曾經給了我許多快樂記憶的那條河,腦海中的畫面是漸漸褪色,思念卻是漸漸加深。終於在某個假日,來到了被時光定格住的鄉下。
下了車,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湖邊,腳步卻不由地停住了,原本盛開在臉上的笑容也瞬間凝固。眼前的還是記憶中那條美麗的河嗎,水還是綠的,只不過綠得可怕,像是往一勺已加了幾滴的綠顏料的水中又加了一半的墨汁。河水裡大團的灰塵到處翻滾著,已經完全沒有生物的跡象。河邊的蘆葦蕩灰黃灰黃的毫無生氣,樹木和帶有泥土氣息的石子路不見了,取之而代的是一條僵硬的水泥路。遠處,大型機械咆哮著,將鋼鏟再一次鏟進土中……望著河上一浮一沉的不知是什麼的漂浮物,我無語。原來的河水到哪去了,原來美好的記憶還會存在嗎。問水哪得清如許?哪裡還有以前清澈的河水呢,我又該去哪尋找曾經呢?
問水哪得清如許。所有的清澈河水都是在人們的珍惜與愛護之下保持出來的,而如今各種機械化企業的建立就代表土地開發與自然破壞,河水哪來的清澈見底?我們應該感謝水,是她孕育出了多彩的文化,養育了人類,而絕不是破壞生態,汙染河水。保護河水,得從每一個人每件一件小事做起。
問水哪得清如許?為有人水共家園!
【3】生態文明主題徵文
老家坡上有一個方塘。方塘是村裡那條小溪的源頭。
方塘僅半畝大小,但波光粼粼。清晨,河水泛著魚肚白的光澤;中午,是一片湛藍中飄著白雲;傍晚,則被晚霞染上淡淡的玫紅。塘邊遍植楓樹,總有一些時候,楓葉掉落水中,像鳳凰踩下的一串腳印。
張爺爺的小屋就矗立在方塘邊,紅牆青瓦,時時飄著炊煙。每天中午和傍晚,他總要握著自制的網兜,繞著方塘走一圈,將塘中的樹葉撈起來,放回楓樹的根部。後來,更多的是隨風飄來的塑膠袋,他就將它們撈起來,集中“押送”到遠離池塘的地方。
塘中有一種小白魚,張爺爺喜歡看著它們在水中空遊,吃飯的時候就撒些米粒。小時候,我們一幫小夥伴喜歡到塘邊玩耍,高興起來了就想捉那些白魚。每當就要得逞的時刻,張爺爺總是悄無聲息地來到我們身邊,氣急敗壞地大聲訓斥,弄得我們灰頭土臉,又恨又怕。
後來,張爺爺老了,被他城裡的兒子接走了。從此方塘失去了守護者。慢慢的,河水變成了令人生疑的綠色,水面上還浮著一層油汙,陽光一照,光怪陸離地刺人眼。再後來,池塘邊建起了工廠,河水又從綠色變成了黑色,散發著一股惡臭的味道,河面上漂著五顏六色的塑膠袋和白魚的屍體。河邊的楓樹也好像失去了生機,垂頭喪氣地嘆息著。那方塘下游的小溪自然也就變成了一條穿村而過的黑絲帶。不過,雖然大家也捂著鼻子發著牢騷,雖然村子裡得癌症的人越來越多,可已用上自來水的人們似乎已經熟視無睹。
去年暑假,回到久別的老家,不經意間,發現繞村的小溪清澈見底。我心頭一喜:莫不是張爺爺回來了?急忙向方塘奔去。久別重逢,只見方塘又恢復了她明媚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可是塘邊那棟紅牆青瓦的房子已經不見了,工廠也不知去向。
爺爺解答了我的疑問,原來,去年村裡進行了環境整治,方塘清淤,工廠搬遷,小溪疏浚,同時明確了專門的河道管理員,從此溪水潺潺,浪花裡飛出的全是歡樂的歌。
方塘復活了!高興之餘,我不由地背起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爺爺聽了詫異地問:“古人咋知道我們村的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