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集錦11篇

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集錦1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讀後感1

  《童年》一書裡說的是主人翁阿廖沙·彼什科夫也就是高爾基小時候在尼日尼度過的童年時光。阿廖沙·彼什科夫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外祖父家幾乎每天都要因為一點小事吵架。貪婪的外祖父兇狠地毒打外祖母,還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

  阿廖沙去上學後,他起初並不喜歡上學,但成績很好。後來,因為一位像巫師、有點駝背的教師,讓他感覺到得很溫暖,讓他愛上了學習。我也記住了書的一句話,也就是這位老師的話“不喜歡學習的人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你不喜歡學習卻成績好,一定另有原因。”我想阿廖沙一定是個聰明又吃苦的孩子。

  在家裡時,他還依然是一個頑皮鬼。有時偷走夾在書中的一個盧布,有時把外祖父的聖像圖鉸掉。有時,在外祖母和外祖父吵架時,他在一旁扔枕頭玩……這些事,他都用皮肉之苦償還了。

  阿廖沙就是在這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裡”同時又堅強地度過了七年的童年生活。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阿廖沙的童年。同時也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童年就像一個蜂窩,各式各樣的人,都像這蜜蜂一樣把蜜—生活知識和思想送進蜂窩裡。然後,他們儘自己所能做到的慷慨自己的心靈。這種蜂蜜往往是骯髒而味苦的,但只要是知識,就是蜜。相比之下,我的童年比阿廖沙幸福多了,因此,我們就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童年,把學習搞好,把自己的蜜造好,豐富自已的心靈,也豐富他人的心靈。

童年讀後感2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那麼的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憐的高爾基3歲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童年充滿著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裡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沒有乖戾,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這裡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因而我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高爾基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都能成為一代名家,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童年讀後感3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值得回憶的,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也會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就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童年》是高爾基用自傳體寫的小說三部曲之中的一部,它向咱們展示了阿寥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鬥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高爾基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的小業主,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貧困潦倒,11歲的他被外公趕出家門,開始了到社會上謀生……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麵包工等。16歲時,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豐富生活經驗,而且當時受封建沙皇主義統治的社會十分黑暗,人們都信奉聖母與上帝,但高爾基不為所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不僅是高爾基早年生活的寫照,同時也是俄國勞動人民經過艱苦複雜的磨練後走向新生活道路的藝術典型。

  咱們和高爾基比起,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所以咱們更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童年讀後感4

  寒假裡,我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深有感觸。

  高爾基的童年十分可怕,沒多久就死了父親,之後就住在外公外婆家,兩個舅舅又因為他的到來鬧著分家,也經常挨外公的打,他覺得只有外婆能在生活中帶給他幸福,一些與他交往的朋友也能帶給他歡樂,最後他的母親也離開了這個世間。

  童年一般是美好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就像一段如長龍般的噩夢,他的故事中經歷的很多事情我都沒有經歷過,我的童年和他比較起來,我太幸福,我應該珍惜,應該知足。

  我根本比不上高爾基,高爾基在這樣的環境裡都能成為大作家,更別說我這種環境了,回憶過去,我覺得很不知足。有一次雙休日,我向外婆請求:“我想玩會兒電腦。”“十分鐘。”“啊,怎麼這麼少,二十分鐘。”我說。“不行,眼鏡會壞掉的”“求你了。”我又說,“就二十分鐘。”外婆猶豫了一會兒,同意了。每次回憶起這件事,我感覺到非常的慚愧,太不知足了。

  讀了《童年》我感覺到做人應該要知足,要順境更加懂得努力,珍惜當下。

童年讀後感5

  寒假,我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為“自傳體三步曲”。

  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小說《童年》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孤獨少年阿廖沙的成長故事。小主人公阿廖沙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他的童年在一個令人窒息、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中度過。然而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阿廖沙鍛鍊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人。

  與他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就從這一點上看來我們就與阿廖沙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了許多,但是我們還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更多想要的東西。是啊,我們經常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用顧著讓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從不用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望,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便足夠了。

  從現在考試,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隻想著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像作者一樣堅持。這樣,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童年讀後感6

  無意間,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讓我感觸極深。

  書中的主人公是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生在俄國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一個普通木工家庭,由於1871年俄國阿斯特拉罕一帶霍亂肆虐,3歲的高爾基患了病,他父親為了護理他而不幸染病不治身亡。後來他跟母親來到外祖父家度過了他的童年,由於沒有父母的疼愛,家庭的溫暖。高爾基十一歲走向了“人間”,飽嘗了人生的辛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每個人的童年卻是不同的。可以說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相比起來我的童年卻是幸福的,是在父母的關愛中度過的。以前我總以為爸媽對我不好,常常因一件小事他們就對我指指點點的,這讓我委屈極了!我總是覺得我不幸福,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後悔。我在爸爸媽媽的關愛中長大,而高爾基卻……

  讀過了《童年》,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新的體會,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更加關心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們,因為給予別人幸福,自己也是快樂的。

童年讀後感7

  讀了《童年》一書我敬佩主人公高爾基的堅強,不屈服於困難的精神。

  本書主要講:三歲的高爾基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因家業不景氣,愈加專橫暴躁,兩個舅舅為分家和侵略高爾基母親的嫁妝不斷鬥毆。他母親不堪忍受這種生活,離家出走。但是在這汙濁的環境裡,也有另一種人。這裡有樂觀純樸的茨岡。這些人中,外祖母給高爾基的影響是最深的。後來外祖父招了兩個房客。其中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是高爾基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高爾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母親再婚讓高爾基對一切失去了興趣,母親婚後常遭後父的毒打,高爾基在家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到歧視和刁難。讀完三年級就離開了學校。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後,便到“人間”謀生。

  高爾基是個堅強,勇於面對生活的孩子,

  外祖父第一次打他,他感到十分羞辱,但透過外祖父和其他人的關照,他選擇不放棄生活。相信生活,面對生活。

  生活中的我也是一個小高爾基。夏天,天氣炎熱,我去學游泳,鼻子、耳朵總進水,十分難受,十二節課上完了還是不會,我每天堅持練,洗臉時也把頭伸入水中練習憋氣,一段時間後,勉強能在水裡“撲騰”了。一次練習時,嗆了一大口水,一連好幾天,耳朵、鼻子都不舒服,我強忍著,堅持練習,終於我學會了游泳。

  高爾基是個勇敢堅強的人,在逆境中,仍然熱愛生活。在順境中,我也是一個勇於接受挑戰,戰勝一切困難的人。

童年讀後感8

  “漫漫的日月中,憂傷就是節日,火災就是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變成了點綴。”這是童年嗎?童年不是幸福美好的嗎?對,我們現在的童年是幸福美好的。但是,有誰能想到,著名作家高爾基筆下的童年是如何悲慘。《童年》這部小說就將阿遼沙的童年生活展現給了我們。

  阿遼沙的父親在他很小時就去逝了,他一直在外祖父家:尼日尼一諾弗哥羅德城飽受欺辱。他有一個變得嗇,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常將他抽暈過去,常將他的外祖母打得頭破血流。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他而離開這個家庭。他不但失去了親情,也失去了自尊。孩子們嘲笑他沒有父母,大人們同樣瞧不起他。人與人之間永遠瀰漫著愁恨之霧,他總是懷著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管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他都感到難以忍受。在他母親去逝後不久,他就開始離開所有親人,走向人間。

  然而,與阿遼沙相比,我們是多麼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們有關愛我們的父母,關心我們的同學,關照我們的老師。我們能吃好穿好,不用忍受比常人更大的痛苦,不用很小就離開親人,獨自流浪。

  在這樣幸福的童年中,我們如果不好好學習,整能對得起我們的父母、祖國呢?

童年讀後感9

  讀了《童年》這本書後,我體會到了阿廖沙的許多精神,比如說:阿廖沙和同伴非常和諧還有友善。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廖沙的父親去世以後,阿廖沙跟著他的媽媽和姥姥回到了姥爺的大家庭裡。因此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阿廖沙在這些事情中不斷的成長。在阿廖沙11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就這樣,阿廖沙開始走向社會的生活。

  阿廖沙和同伴們特別友善和和諧。在母親快要去世了的'時候,家裡一點錢都沒有了。他就白天去上學,晚上就去撿破爛。有時侯下大雨時,甚至去偷偷地去劈柴和偷木板賣錢。在偷木板的時侯,他結識了幾個夥伴,他和夥伴們相處地很好,從來都沒有打過架。就算吵了架也是小爭吵。咱們為什麼不能像阿廖沙和他的小夥伴一樣友善一樣和諧呢?咱們當然也可以,只要咱們不為了那麼一點小事而爭吵,多多地原諒他們一下,咱們和朋友也可以這麼友善,和諧地相處。

  阿廖沙的童年多麼悲慘啊!再想一下咱們,咱們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咱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多麼輕鬆自在啊!咱們的童年時多麼的快樂啊!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咱們應該要學習阿廖沙的那種敢於克服苦難的那種執著的精神,還要好好學習。

童年讀後感10

  童年是每個人最寶貴的回憶。童年如煙火綻放;童年如快樂的音符;童年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可當我看完《童年》這本書時,令我產生了一絲願望:長大。

  《童年》講述的是俄國小孩子阿廖沙從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故事。當時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寄住在外婆家,他被外婆疼愛呵護,同時也看到了兩位舅舅為爭奪家產而打架,他從小見到的事情,一直印在了心裡。

  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我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沒有煩惱,自由自在。被爸媽疼愛,被老人呵護。可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阿廖沙那麼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也沒有管他,他只有外婆。我們真的比他幸福多了。

  我們從小就依賴父母,依賴他們,而我們什麼也不做。是《童年》它讓我知道,當時社會的腐敗,當時人心的醜態。我們要像阿廖沙一樣,堅強,勇敢,畢竟總有一天,我們將面對長大。

  所以,我們作為21世紀的少年,我們要努力學習,為國家做出貢獻,做一個有用的人。我們要刻苦學習,畢竟阿廖沙的命運比我們還要可憐,我們的困難,就更加得微不足道了。他可以堅強,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可以?他可以奮發向上,我們有什麼不可以?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珍惜現在,把握每分每秒。努力學習,展望未來,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與願望。因為,我不想在依賴父母了。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童年,並且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童年,珍惜自己的童年用童年的夢想去譜寫人生美麗的篇章,去實現願望發現自己的價值。

童年讀後感11

  我讀了這本書,我就得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阿廖沙沒有父親的關愛,在他6歲的時候父親離開了他,即使這樣他自己很堅強。

  《童年》一書講了高爾基的父親死後,高爾基與他的外祖母和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裡。在外祖父家裡。高爾基收到了外祖母的疼愛,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而吵鬧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自私與貪婪。後來,伴隨著母親的去世,高爾基走向人間。

  我覺得,高爾基的家庭像一個小社會,充滿了善與惡。高爾基的童年不是像我們一樣歡樂的童年。而是充滿悲傷與痛苦的童年。高爾基在這樣痛苦的童年中能夠成長為一位大文豪,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正是由於高爾基童年痛苦的生活激發了他寫作的靈感,才使他聞名世界。《童年》讓我知道了只有經歷磨難才能獲得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和高爾基一樣,歷經了千辛萬苦,但他們最終獲得了成功。音樂家貝多芬遭受病痛,雙目失聰,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幾乎是滅頂之災,然而,正是這樣的磨難讓貝多芬不甘向命運低頭,創作了向命運挑戰的《命運交響曲》。德國音樂家海頓,從小生活困苦,正是在這逆境的生活中,海頓勤奮努力,成為一代“交響樂之父”。他們的成功都是源自於苦難的經歷。都是不甘向命運屈服的結果。

  我相信,你們要是讀了這一本書,可定也會像我這樣喜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