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思鄉> 【推薦】故鄉作文合集五篇

故鄉作文

【推薦】故鄉作文合集五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作文 篇1

  在日落的黃昏,亦或是在飄著細雨的清晨。也許是不經意的一個抬頭,也許是不留神的一個回眸。會突然看到升向天空的炊煙,嫋嫋的似一個扭著纖腰的舞娘,只是太過淳樸了些,不施一絲的脂粉也不著紅衣綠裙,而是那般的清純似一朵山路旁的花朵,在輕風的裡舞的格外自由自在,似山崖間的一際清流,淙淙流淌著,那般不染纖塵不念一絲絲恩怨,輕鬆愉快的奔淌流動,在山間在崖隙邈邈如風。

  我一直都很喜歡這炊煙,嫋嫋的,無論怎麼樣,都那麼執著的倔犟的向著天空升騰升騰,不與任何人講條件,也不與誰邀功,更不與誰去攀比。總是那樣的心平氣和,總是心靜如水,又總是那樣與世無爭。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從容而執著的走完一生。

  也許更多喜歡那縷炊煙,還有更多的思鄉情節吧?還記得很小的時候,總是喜歡站在村間的小路上去看村子裡那從家家戶戶煙夕裡冒出的一縷縷炊煙,在彩霞滿天的傍晚,在碧青色的藍天下,那縷縷炊煙在小村莊的上空升起。

  也許那些鳥兒也喜歡著一縷縷的炊煙吧,總是從那一縷縷飄渺似夢似幻的炊煙中急著飛回巢中,那水裡的魚兒也潛進水晶宮中似的,恬靜安然,此時河邊會有一隻只鵝鴨游上岸來,邊梳理著翎羽邊找自己的伴旅,一行行的排成對,走著進了村子,好似聞到自己家的炊煙獨特的味道,一隻只在村口告別似的互相鳴叫著,飛也似的飛進了自家的院門口去。

  我總是喜歡與小夥伴們用我們小小的手指去數那一縷縷在紅瓦白夕間升起的炊煙,每當數到自己家的那縷,看著那風中飄飄的一縷縷輕如夢境的炊煙,會立刻感覺好暖,好暖:哦,是媽媽回家了吧,是媽媽在做晚飯呢,會做什麼好吃的呢?是米飯煎蛋?還是烙蔥香油餅豬肉燉粉條呢?想著熱騰騰的飯菜擺在飯桌上時,想像著一家人圍在小小的飯桌前,心裡就好美好幸福。

  最喜歡爸爸媽媽或哥哥吃到我喜歡吃的飯菜時,就立刻夾給我,我就將小嘴伸過去,張開小嘴吃那一筷子飯菜,邊吃邊笑著說:好香,好香,好香呀。嘻嘻。一家人就都歡喜的看著我,一起感受那份快樂與幸福,往往此刻家人會比自己吃到還要歡喜呢。

  這樣的想著,彷彿間就在村頭就會響起母親的聲音:玉兒,回家吃飯了。在嫋嫋的炊煙裡,那聲音那般的親切那般的溫暖,接著就會有更多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在那一抹煙夕中響起:孩兒回家吃飯了,各自的母親呼喚著各自家的孩子們,那聲音純美的飄成了一曲喚兒歸家曲。

  哦,這聲音是那般淳樸那般天然,在夕陽西下炊煙裊裊的傍晚,那美妙的母親們的聲音沒有任何雕飾,甘美的似熱天的清茶一杯,溫暖的似寒夜裡的篝火簇簇。在村莊的天空裡,在晚霞映照著的河水上,飄醉如一瓣瓣酒花,那般醇美甘甜。讓你無論走的再遠,在遠,也無論如何忘不掉。就好似粘進了你的血脈,在每一個心跳的裡面,那般鮮明的博動著你的心魂,那就是鄉思嗎?在你記憶深處滲透著,凃抹著那一縷縷淡如素描得鄉村圖畫。一副副飄著炊煙的鄉間圖畫。

  我知道這樣的圖畫是無法與名畫甚至任何一副圖畫,在色彩上,線條上,無法相提並論的。有些土的掉渣,有些單純粗陋。可是那種親切,那種鄉情是任何水墨丹青也難相提並論的,那究竟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思鄉情呀。

  也許骨子裡染上了淳樸的氣息,也許血脈裡有了那一縷縷炊煙鄉土的薰染,更許是血脈裡早鑄就了骨肉親情,總是對那縷縷炊煙有著格外的情感。雖然離開家鄉很久了,但那縷縷炊煙在腦海裡早已根深蒂固,那種無法割捨的親情鄉親厚重而濃烈。

  媽媽總說盼兒長大,真的長大了,又會覺得還是小時候更好,守在身邊,天真爛漫的似一隻只小鳥兒,在炊煙升起的傍晚一隻只飛回家門來。嘰嘰喳喳,吵吵鬧鬧,歡天喜地的圍在媽媽身旁。那是母親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光。可又很盼望孩子們長大,一個個飛在藍天上,做一隻只經得起風雨的雄鷹,那才是母親最欣慰的。

  暮然間,好似又見炊煙升起,又看到母親站在村口,只是多了白髮,在嫋嫋的炊煙裡,那白髮那麼刺眼,閃著光芒,如一朵純白的花朵,在傍晚的炊煙韻角里平添進一筆絕美的詩的韻味。母親那親切暖暖的聲音又一次在裊裊炊煙裡升起,村莊的上空頓時又一次此起彼伏的響起一曲曲喚兒歸家的純音樂。

  有淚滴落:媽媽,很想很想您,很想很想家。情難禁,思鄉的心兒被掀開了一條縫隙,思念的潮水立刻如長江之水滾滾湧入,那縷縷炊煙也就在心空了瀰漫開來,繪出了一副副最美的思鄉畫卷。讓遠在外的遊子們想起慈母手中線,想起白髮慈母的聲聲呼歡,回家,回家,回到母親身旁,回到母親的懷中。將在外面世界實現也好未實現也罷,展在母親的心底裡,在炊煙裊裊升起的時刻,一同將夢放飛。昇華昇華昇華,那般執著那般擁有一份淡定寧靜的心境。

故鄉作文 篇2

  故鄉,那是我日日夜夜魂牽夢縈的故土啊,那是幾千裡蜿蜒曲折的路程啊,故鄉,你是我披星戴月奔波歲月裡一處理想的天地、夢想的家園。常常心血來潮,盼望立即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或走出車門的那種歸屬感,或在親戚之間說說家常,或品品嚐年夜飯的美味……自從離開故鄉後,每年就只有一次回家的機會了,每每都會悵然若失。尤其是隨著每年新年臨近的日子,這種思緒會愈發強烈,像一根細長的藤蔓,牽扯著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經。

  在我的記憶裡,使我熱血沸騰的節日莫過於新年了。在我和爺爺奶奶生活的時候,臨近新年,盼望各位親屬歸來,當然還有父親、母親;而現在,我也隨父母去往了大都市鄭州,臨近新年,最盼望最高興的事就是回故鄉過春節了。此刻,我身在故鄉,也臨近新年,可我找不到那時的年味了!那時的年味去哪兒了呢?不知是我心智成熟了亦或故鄉的變化太快。此刻的我又悵然若失,不知是為了自己還是故鄉,惟有鋪一張素箋,把心緒寫下,把記憶寫下,重溫那段年味,期待這次的新年。

  在我的記憶裡,一進臘月,爺爺、奶奶就開始忙碌了,殺雞宰羊、蒸饃、添置年貨、炸丸子,灶臺上總是熱氣騰騰。隨著偶爾炸響的爆竹聲,過年的味道便不知不覺地瀰漫開來。奶奶白天忙完家務就帶著我出去為我買新衣,買一些親屬回家時用的被子、鋪蓋。當家家對聯貼門,大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年的誘惑便一覽無餘了。

  大年三十是團聚的日子,在外打工、異鄉唸書的哥哥弟弟都風塵僕僕趕回了家,人人臉上都帶著笑容。與異鄉不同的是,老家那一頓豐盛的“團年飯”設在晚上,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之後,是一年裡最隆重的大餐,豐盛的飯餚擺滿了桌子,長輩說,這叫年年有餘。飯後,除留下一兩人在家拾掇碗筷外,其他的人都要隨長者去“拜墳”(即祭祖),他們帶著“紙錢”、熟肉、水果、白酒、鞭炮,去往田地,作揖、磕頭,祭奠逝去的親人。家裡該準備的都已準備了,前門後院的院落也收拾得乾乾淨淨,在那一片暖陽裡,男女老少慵慵懶懶地一邊走,一邊互相寒暄祝福……

  到除夕,剛放下筷子,堂屋裡一盆木炭火也燒得通紅通紅的了。全家人圍在一起,向火而坐,大人們閒談著今年的收成,暢想著明年的打算。這個時候也是我們小孩子最興奮的時刻,與其說我們在吃著花生、瓜子,守歲接年,不如說是在等那已經等了很久的壓歲錢。爺爺給完了,還有叔叔嬸嬸、大爺大奶要給呢。“壓歲錢”帶著大人們對孩子們的希望,落在一雙雙胖乎乎的小手上。十二點剛過,爸爸就囑咐我在院子裡放一掛又脆又長的鞭炮,爆竹的聲浪此起彼伏,嘣走去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好運。村裡的鞭炮聲連綿不斷,會一直響到天亮,我們的心也會澎湃到天亮,徹夜難眠到天亮!

  到了大年初一,我們被早早叫醒,吃完早飯,就名正言順地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服、新鞋,合同平時一起的玩伴跳躍著,歡呼著!女孩們會帶著壓歲錢,上街去買心儀已久的文具之類的東西。我們男孩子手裡會拿著大人放過的鞭炮中漏炸的鞭炮。我們底著頭,然後點燃,扔遠。看著漫天飛舞的煙花,痛快愜意的心情在料峭春寒裡盡情揮灑。而此時到處已是人聲鼎沸,拜年的隊伍連綿不絕,攪弄得整個村子都熱熱鬧鬧,喜氣洋洋。去到長輩們的家裡,好吃的菜餚、糖果讓我們欣喜若狂,我們互相追跑歡笑,最後回到各自的家裡,集合在一起商量著買些什麼炮。

  正月初二開始,我們就要“走親戚”了。要到姥姥姥爺家,或者到大姑、大姨家吃飯,去住一兩天。只要你不怕累,跟著大人走,每到一家,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壓歲錢的。當然,還可以炫耀一下自己的新衣服、新鞋。

  此刻我身在故鄉,體味著逝去的年味,但願年味不要成為永恆的回憶。對於新年,或者我早已沒有了那種迫切的心情,可對故土的鄉思,卻愈來愈濃,在我心頭瀰漫著。

故鄉作文 篇3

  我的故鄉是個美麗的村莊。

  村莊南面是一條長長的小河。河水碧綠,清澈見底。河水映著陽光折射出千萬道金銀色的光芒,高處看,小河猶如一條波光粼粼的銀河。晚上,我在河邊散步,只見那棵棵垂柳低著頭,像一個個羞答答的小姑娘,月色朦朧,平靜的河面上倒映著她柔美的身姿。

  村莊西面是一座有著茂密森林的大山,遠遠望去,山上一片綠的海洋。碧綠的山再配上萬里長空和朵朵白雲,簡直與仙境沒有區別。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從小河裡捕魚吃,還有人到山上去摘哪個滿身是刺的傢伙——栗子,栗子肉好吃,摘可不好摘,一不小心就被它身上的刺扎到了,剝開外殼,裡面的肉香甜可口,那叫一個好吃!

  我美麗的故鄉,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景色。

故鄉作文 篇4

  故鄉,我出生的地方,我成長的地方,我回憶的地方,我宣洩感情的地方。故鄉的美便是點滴的情感構成的啊!當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時,便會發現你早已把情感流連於它之上。滲進骨血,不可磨滅。故鄉,我愛的地方!這裡是平原上的一處小鄉村,沒有奢華的現代科技所帶來的震撼,亦沒有原味的依山傍水所帶來的清秀,這裡,僅有那澄澈的故鄉情。

  春姍姍來遲,像是被等不到演出的觀眾惱怒般,舞臺沉重的幕布終於緩緩拉開,進入了“三月槐雨”的開幕之始。

  清冽的槐花香便嫋嫋婷婷鑽入每一位觀眾的心中,撩亂一池水漣漪。淡黃的花中挺立著幾抹嫣然,像是含羞帶怯的深閣女子,羞紅的小臉終是綻放絕美的笑顏,傲然在觀眾眼中找尋它們的獨特舞姿。傾城一笑後是一張張純真的童顏,笑嘻嘻的把槐花收入口袋,嘴裡嚥著口水,眼中閃爍著醉人的風采,想是聞到槐花餅的香味罷!

  天氣逐漸暖,各家各戶終是擺脫掉惱人的厚衣,換上了清涼的單衣,嘴裡吹著口哨,扛上鋤頭去田地裡勞作。柔和的風吹過,大朵大朵潔白的雲彩從頭頂飄過,彷彿觸手可及。藍色的天空下是顏色分明的綠色在磅礴待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兀的立於人們視線之處。就像黃粱一夢,夢醒,春回大地。

  溫和的風喚醒了大地也喚醒了惱人的小蟲。騎著單車瀟灑的感受著風之神韻,突然眼睛撞上了一個小蟲,刺的眼睛生疼,想必你也不會如意。藍天白雲下,一個個花枝亂顫的身影攪亂了春的誘人風姿。

  樹木在變裝,綠色精靈的音容笑貌便深深佇立於心靈深處,是啊!故鄉正是一代代守護並傳承下去的,不是嗎?綠色的影子晃動於人們的視野,笑便一點點延伸於世界之中。笑,酣暢淋漓。

  舞臺落幕了,觀眾還在意猶未盡,嘴角勾起的角度,眼裡迷人的神采,昭示了剛才那場戲的精彩輝煌!澄澈的故鄉情,由每一位在此居住的人們傳承。我愛你,故鄉!

故鄉作文 篇5

  有人說,人出生以來就一直呆在同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對他而言只能叫“家鄉”,而不是“故鄉”,只有遊走在他鄉的人,那個地方才能叫做“故鄉”。一字之差,感受卻大有不同,遙望明月,故鄉永遠在別處。當我們身在他鄉的時候,我們才更清楚哪裡是故鄉。

  “好 ”&“好唔好”

  第一次搭飛機,想不到那目的地竟然是上海。“魔都”,魔幻的城市、東方巴黎、猶太人曾經的避難所,那到底是什麼樣子?滿懷期待,我終於登上了上海東方航空的班機。

  到達一個地方,首先聽到的是這個地方的語言。對於上海話,最初的認識是小時候《外來媳婦本地郎》裡的劉濤扮演的上海媳婦胡幸子。每當要發表意見的時候,幸子都是“阿拉”這樣“阿拉”那樣的。那時候覺得“阿拉”就像是那個音符的名字“La”,有著某種音樂美,很適合幸子這上海女孩身上體現出來的那份氣質。後來認識的是微博上熱起來的“好 ”、“儂”等,這些都是對上海話的零星認識。本來以為這次到上海,就能輕易地聽到地道的上海話,殊不知在上海的機場、計程車、街道上耳邊掠過的都是帶著各種味道的普通話,京味、東北味、港臺味,甚至還有外國味。於是,直到登上回廣州的飛機,我的心中都有著某種遺憾,也許是因為我在上海走過的地方太少了,也可能這地道的上海話只藏在這弄堂的一扇扇窗裡了。

  一座城市,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水平越高,就越不可避免悄悄地淡化一些本土性很強的東西,如方言。上海地方雖小,卻有足夠的吸引力,五湖四海的人都來此做著自己的夢,普通話成了很多人交流的共同語言。不知道是否值得慶幸,在上海人心中還只是“鄉下”的廣州,在街頭、地鐵、飯店我還可以聽到親切的白話,聽到美女帥哥討論著哪裡好玩“去邊度”,聽到阿姨們說別家孩子考重點大學“好威水”,聽著婆婆公公們說著回家“煲靚湯”。聽到一些人操著廣東口音的普通話,“不可以介樣啦”、“溼溼碎啦”,同時也聽到各種口音的白話,“內猴”、“大佬,你好麼”。如此種種,雖然聽起來有些彆扭,令人哭笑不得,心裡卻更覺得他們可愛。

  這幾年,各個地方保護方言的呼聲都較高,身在粵語區感受尤為深刻,“保護粵語”曾經鬧得挺大,有人說那是因為我們有香港“撐住”。其實,粵語歷史悠久,是廣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梁文道言“粵語是可以思考的語言,講粵語是天經地義的”,粵語足以成為廣州的名片、城市印象。卡爾維諾曾經寫道:“方言文化有其完全的影響力,確保一個城市、地域、流域身份的認同,與附近其他城市、地域、流域區隔開來。”“在這個世界上(說實在並不大)方言是界定自己會說話,賦予地方習俗形式,總而言之,存在的方式。”廣府文化中的“訥於言而敏於行”、“和氣生財”也許會讓人覺得廣府人做人做事“是但”、“求其”、“所謂”,但其實“內秀”或者“不爭辯”不代表沒有底線。原則上的東西是動搖不得的,如一些傳統習俗,如粵語,這並不是因為排外,或者是傲慢,而是因為源遠流長的文化系統使然,而是因為這些就是他們的存在方式。

  下了從上海飛回廣州的飛機,在機場裡走著的時候遇到了一對母子,母親貌似正在教訓調皮的兒子。聽到了那親切的“一早話你噶啦”、“好心你啦,好唔好!”我長舒了一口氣,我知道,我回來了。

  “弄”&“巷”

  大城市往往會有一些標誌性的建築,我們稱之為地標,如上海的“東方明珠”,如廣州的“小蠻腰”,它們讓城市變得更有知名度和辨識度。但其實,在我心中它們都是一個地方現代化、城市化的標誌,時刻在要求著更高更大更有設計感,卻也同時讓人有著某種距離感,缺少生活的親和感。木心說:“生活是瑣碎的,是瑣碎方顯得是生、是活――小慷慨、小吝嗇、小小盟誓、小小負約,太大了非人性所能擋得起,小街兩旁的屋裡偶有懸樑或吞金服毒者,但小街上沒有悲觀主義,人們興奮忙碌營利繁殖,小街才是上帝心目中的人間。”小小的角落裡,瑣碎的生活,反而顯得更真實。一個城市的靈魂就在民間,在角落,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厭貧家活計微。大有高門鎖寬宅,主人到老不曾歸。”相比於去參觀上海的“東方明珠”,還有微博上戲說的“上海灘三大神器――注射器、開瓶器、打蛋器”,我更願意走進上海的小街小落去感受上海。在去上海社科院的那一天,當聽到“淮海中路622弄7號”這個地址的時候,我的心興奮了一下,這意味著我要看到上海的弄堂、石庫門了嗎?在淮海中路又走了一大段路,路過了一個門牌“××弄××號”。抬起頭往上看,被法國梧桐半遮半掩的樓並不高,窗是舊式的,窗框是硃紅色的,兩扇玻璃被分成六個格子,緊閉著。放下頭來繼續走著,心裡卻想著那窗裡關住了多少故事,擋住了多少流言,是否也有鴿子飛過。

  去完外灘原路返回的那一天,在一個十字路口等紅綠燈的時候,我看到遠處一字排開的民居,不知道那些都是多少弄多少號的房子?窗子也是舊式的,比現在普遍的鋁合金窗外加不鏽鋼有味道得多。窗下固定著幾根鐵棒,有些則是不鏽鋼架子,晾著些衣服。有些窗是緊閉著的,有些則是接近180度的敞開。沒有陽臺不要緊,精明的上海人總能想到好辦法,每一寸地方都能用得恰到好處,物盡其用。

  想起了廣州那些門牌號“××巷××號”,想起了小時候伯公伯婆經常帶我在樓下附近的小吃店吃滑滑的腸粉,那一條條隨處可見小吃店的巷子,愛吃和會吃的廣州人散佈在每一個角落,想起了那些風格各異,或可愛搞怪或古雅別緻的巷子名字“甜水巷”、“飛來對面巷”、“杏花巷”、“九兜二巷”,想起了《外來媳婦本地郎》裡的西關大屋,西關那大街,連線著不知伸向何處的小巷,小巷連線著人家,有玩捉迷藏的小孩、樹陰下聊天下棋的老人,想起那天跟同學去完陳家祠後自己在日記中寫下的“走在陳家祠的巷道里,彷彿走進了別人從前的一個夢,我要窺探,他們都夢見過些什麼。在光孝寺的菩提樹下,我閉上眼睛,念起‘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請求佛祖賜予我智慧……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子,做著普通人做的事,懷著一些普通人的心願。”…… 上海有里弄,北京有衚衕,廣州,有巷子。巷子裡是平民化的廣州生活,樸素而真實,瑣碎而生動,它承載著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承載著一些人成長的記憶。

  “城裡人”&“鄉下人”

  很久之前就聽說過一個段子,說在廣東人的眼裡,除了廣東或以南的人是南方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北方人”;而在上海人的眼裡,除了上海人是城裡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鄉下人”。當時對於前半句話我只在心裡一笑,對於後半句話則沒有什麼感覺,現在,短短的幾天上海之行卻讓我對後半句話有了更多的認識。

  走在上海的街頭,很明顯的一個感受是中西合璧的建築很多,外國人也多,而且很多都是白人,不知道他們是在這裡旅遊的,還是在這裡工作生活的,不管是哪樣,都讓我覺得上海的國際視野比廣州的大得多。也許就是因為國際範較足,上海人覺得自己見識廣、文明程度高而自居“城裡人”,將自己跟“鄉下人”區別開來?

  很多人都說來上海出差或旅行,要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因為稍不注意就會被這裡很講究穿著打扮、注重時尚的上海人“看不起”。在上海的文化裡,寧可住得簡陋吃得不好,出門的衣著打扮也要光鮮,穿得樸素會被認為“寒酸老土”、“下里巴人”而被勢利眼。幸好,在上海的幾天我還沒遇到過“只認衣衫不認人”的情況,而且,他們的穿著打扮也沒給我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除了那幾天不怎麼看見有人穿人字拖上街,看見的多是皮鞋、涼鞋、洞洞鞋,而且見到的穿洞洞鞋的人都穿襪子的。另外,在天橋走著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個穿著時尚的女孩,我看了她一眼,她一直看著前方。後來,她走過很遠後同伴告訴我那個女孩揹著的LV是假的,有一個細節處跟真品不同。

  記得有朋友曾經開過玩笑,“在廣州,別看人家穿著人字拖、短褲在街上閒逛,分分鐘有可能是百萬富翁!”也許,對於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來說,廣州只能叫做“城鄉接合部”,有很多“鄉下人”,不過相比於做過分注重門面功夫、講面子的“城裡人”,我倒更願意做一個“鄉下人”,“舒服就好、實用就好”這樣的務實有著更持久的力量,最起碼做人更輕鬆一些,“裝”的生活會很累。

  “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當我們身在他鄉見識到更多瞭解到更多人,拓寬了生命的寬度,提高了生活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身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我們更容易重新審視自己,深化自身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審視那自以為熟悉的在別處的故鄉。“流浪的去程有多遙,回家的歸程就有多遠。”希望每一次歸來的都是不一樣的、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