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思考> 善於思考的作文

善於思考的作文

善於思考的作文

  引導語: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力則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力。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善於思考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善於思考作文(一)

  《成功的人都善於思考》愚蠢的人天天都感到無聊,聰明的人時時在思考——題記沉思者有識,自大著無知 那是一個親身的例子:記得去年暑假的盛夏,我在電腦旁聽著輕歌曲,爸爸地幾句話,打亂了我閒事的心情。 “你的作業什麼樣了?” “做完了!” “都知道了麼?”由於有些是爸爸親手教的,爸爸還是怕我會不懂。 “知道了,知道了。”我驕傲地回答著。 而爸爸卻只說了一句話便走了——“越是有知識的人,不懂得的東西就越多。”起初,我還以為是爸爸隨便說的呢。結果,過了幾個禮拜的時間。我偶然在自己家的一本書上看見了一句貌似熟悉的話——“越是有知識的人,不懂得的東西就越多;越是無知的人,偏偏認為啥都知道。”我愣了愣,細讀了幾遍,記起:這不是爸爸說的話嗎?天啊,我開始思考著……知識本是無止境的,有知道就應該有問題,問題的答案才叫作——知識,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認為一切的一切,在不知道前都是一個大問號,而在知道後呢,則是一個逗號,要想完結這個句子打上句號,就一定要學會它。然而,在不知道與知道中前,先存在不應該是提問,而是自己的思考,一昧地在不經自己思考前向別人發問求助的人,是一個愚昧不堪的'人,只會依賴於別人。所以我也悟出:“勤學應好問,好問應先思。” 我——向那些思考型的人們,致敬。 我敬你們的深思亦敬你們的冷靜與沉著。 我的羨慕,不會是嫉妒。 我的理想,不會是幻想。 我亦堅信,我將踩著驕傲與浮躁,攜著問題與思考,跳起——成功之舞。

  善於思考作文(二)

  中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重點也是難點。可以說,寫作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目前,有關作文指導的文章連篇累牘,家長老師也不遺餘力,但總的來看,效果仍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學生本人對所讀文章和所觀察體驗的生活思考不夠,缺乏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那麼,什麼是作文創新呢?所謂作文創新,就是有別人之所未感,即獨到的見解,再用別人之所未言,即富於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它包括構思的創新、立意的創新、結構的創新和表達的創新、選材的創新等等。而學生要實現這些創新,最為關鍵的就是善於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句充滿哲理光輝的,很好地闡明瞭思與學的關係。寫作也是這樣,儘管學生都明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背過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溜”的道理,但是不能忽略一個條件,這就是“讀”“背”都必須透過思考才起作用,不然,讀得再多背得再多也全是人家的東西。

  一、養成質疑的習慣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問個為什麼。很顯然,這“問”即疑問。鄭板橋筆下的瘦竹,可謂別具風骨,那是他不斷揣摩、醞釀、凝練、生化、典型化的結果。當然,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大

  多的來自於書本,這就更應該質疑、思考。我在教學中常常這樣訓練學生: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於去看正文,而是根據題目去猜,猜文體、猜線索、猜內容、猜寫法、猜結構??帶著諸多的猜想去讀,一一對號,一個個問題就出來了,也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作文也是,拿到一個題目,學生要反覆揣摩:為什麼出這樣的題目?出題人想讓我寫什麼?可以寫什麼?哪個角度最好?比如

  以親情為話題的,如果不加思考,學生很容易寫出下雨天父母送傘、生病送醫院等情節,作文一下子就落了俗套。再如,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學生就要仔細揣摩一下:“孤煙”為什麼是直的?“落日”為何非用一個“圓”字,換成別的不行嗎?學生看到某一副的上聯,最好不要去看下聯,而是自己試著去對;聽歌曲不僅欣賞旋律,還要賞析歌詞。如《常回家看看》中,上段是“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下段中對哪句才更好?這裡既要考慮到生活瑣事,又要考慮到主題、句式押韻等問題,因此,作者的“幫爸爸捶錘後背揉揉肩”就再恰當不過了。

  人身在他鄉或獨居一室,常會有一種孤獨感,其實這時候的思維最活躍。看都市裡人流如潮或鄉下里如水的月光,人們都會產生許多的聯想。例如,張伯玉遊蓬萊,看到嫋嫋香火,海面平闊如鏡,就想,人們都想什麼呢?用香火祭拜八仙還是戚繼光?抑或為自己祈福?於是,就寫了《蓬萊閣》一詩。

  由此可見,作文要出新,質疑是必備的條件。

  二、善思,捕捉瞬間的靈感

  陸游有句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許多作家都有這方面的經驗。而這種經驗的產生,是由於作家在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對生活有所認識和體驗,而這些素材、認識和體驗,往往反覆冥想卻未形成思路,當受到某種偶然事物或現象的觸發,那些潛在於心的東西便會驟然間聯絡起來,發生質的飛躍,昇華為全新的文學或藝術構思。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靈感。鄧拓在他的《燕山夜話》中有這樣的描述:“很顯然,創作的靈感無非是一切作者思維活動的高潮的產物,它是人體這個物質結構中最高階最精密的物質構造——大腦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所產生的??”許多人將此看得十分神秘,其實大可不必。靈感不是詩人作家的專利。任何人都會有一定的生活文化積累,只要留心,善於思考,就有可能產生靈感的火花。

  本人畢業實習時曾遇到過一個很有才氣的學生,讀初一的時候,就有好多詩作見諸報刊雜誌。她善於動腦思考,善於想象和聯想,所以常有靈感光顧。早晨,她同父親一起在水庫邊散步,就想到大海以及大海邊深深淺淺的腳印,又聯想到人生匆匆的腳步??一首富有哲理的詩就誕生了。再如上地理課,她看到那個圓圓的地球儀,就聯想到環保,就把地球想成了一粒放大了的米,那麼多貪婪的嘴巴粘在上面,它會很快被吞掉??靈感,恰似黎明的曙光,照亮你整個思維的通道,它用閃光的手,揭開你冥思苦想的夜幕,照亮你頭腦中形象的山、感情的水;它用奇妙的手,開啟你知識積累的閘門,那些看似並無關聯的材料,被激情喚醒,湧向你的創作思路。

  三、多思,培養自己多向運思的能力

  寫作文既可以正向運思,也可以逆向運思,還可以側向運思。這就像足球運運動員射門一樣,你可以正面突破,來一個勢大力沉的凌空抽射,也可以背對球門,來一個倒掛金鉤;還可以“曲線救國”,來一個“香蕉球”。這樣,從不同角度射門,破門的機會就增多了。寫作文,如能多向運思,作文的立意會更新穎、深刻,寫出來的文章便會更精彩、生動、感人。蘇軾《題西林壁》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講不同的角度看景物有不同的形態,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結果,同一題材或題目從不同角度去構思立意,就會翻出新意來。如學了《工之僑獻琴》後教師讓寫一篇,大部分同學提出了“反對弄虛作假,提高鑑別能力”的觀點,而我引導學生換個角度,從工之僑的角度,可以得出“造假也能成功”的結論,以此來諷刺社會弊端;從朝廷的角度,可得出“愛假者可悲”的觀點,讓社會重視真才實學。學《出師表》和《隆中對》,讓學生評價諸葛亮,大部分同學只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謀,卻沒看到他用人不當、盲目忠君等問題,這就是運思單一、頭腦簡單的結果。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多向運思的能力呢?除了老師,學生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多角度觀察、對比聯想,不滿足一種答案。如以“窗”為話題寫作文,學生既可以想象窗裡的故事,也可以賦予它比喻義——“心靈之窗”,還可以由窗子的開啟,想到國門的開啟等等,總之,多方面大膽的思考,才會有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願每一位中學生都能擁有創新能力,寫出好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