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書信> 長征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精品」

長征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

長征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精品」

  長征,它不僅是一次戰略轉移,更是一個對所有人的體能考驗。下面是長征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快來圍觀吧。

  長征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篇一】

  讓我們來聽聽駐馬店泌陽縣宋書仁老人講述他爺爺和紅軍的故事。

  “民國二十三年冬天,那次過紅軍住俺這兒,開始人們有點兒提心吊膽,可是見他們個個都喊大爺長大娘短的,很家常,就放心了。他們做飯使用者家(本家)的鍋,吃飯先給戶家盛。第二天早晨老早就起床了,把睡時鋪的稻草收拾乾淨,整理好,放回原處。又把屋內院外打掃一遍,還把戶家的水缸打滿,他們用過早飯臨走時,還挨家挨戶問問丟失啥東西沒有。”

  宋書仁說,“村上老百姓從沒見過這樣有規矩有禮貌的兵。部隊走後,人們都說,這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真好,在咱這住一擱和(一晚上),就像是一家人一樣。又說,這紅軍去北方打日本鬼子的,聽著真開心,真來勁。其中有位教師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古訓,是真理。俺這兒喬蛤蟆的兒子就是這次參加紅軍,跟部隊走了。”

  在宋書仁的家中,記者見到了曾經紅軍住過的地方,茅草屋已經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棟帶有大院子的磚瓦房。

  作為一個生活在紅旗下的當代青年,享受著革命先人的奮鬥成果,是幸福的一代。我所理解的長征精神是一種樂於犧牲,不畏艱難的樂觀主義精神。新時期,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歷史任務,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仍然需要時時回望長征,仍然需要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篇二】

  長征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長征路上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卻一代代流傳下來。在冰天雪地中,紅軍艱難的前進,每一位戰士都穿著軍需處長髮給他們的棉衣,然而,在這時我們的好軍需處長卻倚靠光禿禿的樹幹,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被無情的雪山給吞殺了,將軍和戰士們愣住了,同時也感動萬分。軍需處長將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卻留給了自己,正因為這樣的舉動,使得戰士們更加堅定了戰勝雪山的信念和決心。老班長又何嘗不和軍需處長一樣呢?他們一樣忠於革命,他們一樣舍已為人。指導員安排老班長照顧三個病號,他們一天只走二十來里路,走一會兒,歇一會兒,到了宿營地,老班長就忙著給這三個病號找吃的,青稞面不多,沒有幾天就吃完了,老班長和三個病號一天天瘦下去,後來,老班長儘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老班長夜裡就出去釣魚,三個病號第二天就能吃到香噴噴的魚湯,但是老班長每天就吃剩下的魚骨頭和野菜,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可老班長卻倒下了,老班長在死前都是那樣的鎮定與安祥,在那根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耀眼的光芒。

  作為小學生,我們除了瞭解長征故事還應該做些什麼呢?我想:他們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我覺得學習就像長征。從小學到大學長達十幾年,在這條路上有許多困難等著我們去克服,有許多的“險峰”等著我們去攀登,有許多“敵人”等著我們去打倒。我深知:沒有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是不可能到達知識的彼岸的。

  我還覺得人活著也是一次長征,從小到大幾十年,每個人都要學習這樣那樣的本領,可要有真本領,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長大後生活是豐富多彩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在生活的長征路上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只有像紅軍那樣不畏艱難,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要永遠記住毛主席這首詩,我更要把紅軍的長征精神牢記在心,激勵我為美好的明天而奮鬥!

  長征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篇三】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瀰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 1995 年冬天,他同作家董儲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採訪物件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儘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迴腸、動人心魄。

  1935 年 4 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衝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裡、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裡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 17 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