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啟示> 三國演義帶給我的啟示作文_小學生作文

三國演義帶給我的啟示作文_小學生作文

三國演義帶給我的啟示作文_小學生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帶給我的啟示作文_小學生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時也,命也

  何為時?在我看來,所謂時就是不違背自然,遵循自然、世事發展的規律。何為命?我認為命就是特定環境下孕育出的特定性格。所謂“時也,命也”就是說當機會來臨的時候自己有把握住機會的能力。三顧茅廬便是最好的佐證,劉皇叔自桃園結義,力殺黃巾,依附公孫贊、劉表,寄身於孔融、曹操,投奔袁紹,敗當陽,走夏口,晃晃數十載瞬間即逝,可謂是無所成就,惶惶如喪家之犬。他不缺乏統領群雄逐鹿中原的能力,他缺的是時機。而諸葛先生對於他而言無疑是久旱之甘霖。試問,諸葛為何不選擇權傾朝野的曹操,或者是基業雄厚之孫權,而偏偏選擇服侍一無所有之劉備?到底是什麼打動了孔明?我想是劉備的一顆虔誠的仁德之心。在拜訪諸葛之初,孔明就再三推辭,而劉備一開始就說“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當孔明為劉備定下隆中對策之後,又再次推辭不願出山。此時劉備哭泣著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我想正是劉備這份心懷天下的仁德之心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試想劉備如果沒有這種品質,就是十顧茅廬,那也未必能請諸葛亮出山。在那個社會環境中,孕育出孔明這樣的經世之人,那是“時也”,劉備能請諸葛出山那是“命也”。所以我們無需抱怨沒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問自己,如果機會降臨,自己能否抓住?

  生死興衰皆輪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橫觀魏蜀吳三家,哪一家不是從無到有、從起到落、從興到衰?再縱觀我國曆史王朝,更是生滅興衰更替。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更是如此。可是我們有太多的不捨,總想得。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世間哪有這樣的道理?就是一生要興復漢室的劉備,他也是說去就去了,一撒手,全留給後人處理。我們有的時候失戀了,就受不了。破產了,就活不下去了。我覺得生命就是個過程,就是從原點再回到原點。有人會問——不論怎麼努力獲得,最終都將灰飛煙滅,那我們還那麼拼命做什麼?那我想問——你知道你會死,難道你就不活下去嗎?不是這樣子的,人生不是拼命地獲得,而是不斷地得舍,捨得。這樣生命才有意義!我們拼命地賺錢,拼命地工作不是為了據為己有,而應該是和大家分享。

  知不可為而為之

  憑諸葛亮的智慧,難道他不知道漢室氣數已盡?難道他就那麼自不量力要和大自然較勁?我不這麼認為,我們覺得諸葛亮他是不敢怠慢。自白帝城託孤以來,他可謂是誠惶誠恐,不敢出絲毫紕漏。我們中國人是很懂得感恩的,正如諸葛所言“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諸葛亮六出祁山,他不是和自然規律抗爭,他是在“盡人事,聽天命”,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才覺得心安,也就是求個死得心安理得。他詮釋的是赤膽忠義。然而,如果諸葛亮僅僅是為了求得心安理得,那他就沒有什麼值得後人敬仰的。因為他成全的僅僅是小義,實現的只是自我。而非大義,大我。所謂小義小我,我覺得就是狹隘的、自私的、個人的利益,而大義大我就是廣闊的`、大眾的、國家的利益。正如《水滸傳》中的晁天王和宋公明,晁天王的“聚義廳”詮釋的是小義,而宋公明的“忠義堂”詮釋的是大義,也就是最終招安的緣由。我們再看孔明,我想孔明先生是深知《易經》的,因為易經中講得最多的就是陰陽變動,一切在不斷地變化,好的會變成壞的,壞的也可能變成好的。所以諸葛六出祁山,他是期待著世事變化的,他在想倘若有變,那先祖興復漢室的大願就可完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多次發動大規模戰爭,勞財傷民,不只是僅僅為了報恩,讓自己死得心安理得,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在為統一天下、興復漢室而殫精竭慮。他在“盡人事,聽天命”。只要是本著大我大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就不是偏執,而是執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更多的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品性,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們敢於因人民利益、國家安危、社會正義而去鬥爭,那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種昇華。

  在《三國演義》中,我得到以下幾點啟示:修學儲能,裝備好自己,以待其時,應學玄德公;凡事應慎重,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應以操守為戒;懂得自然規律,面對得失,多一份坦然之心;多一份執著,少一份偏執,“盡人事以聽天命”;放下小義小我,成全大義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