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清明節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潮汕的清明節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潮汕的清明節作文1
在潮汕,一年之間有許多意義重大的節日。紅紅火火的春節,圓圓滿滿的元宵節,花好月圓的中秋節。在這些節日來臨之時,潮汕的海外之子、僑胞猶如一場大遷徙,趕來潮汕大地團聚。清明遷徙的規模也不亞於春節。
一大早,公嬤早已在家中的大廳擺上了一大桌貢品,來祭拜老祖(祭拜先祖)。前排陳列著十三個酒杯、十三雙筷子,表示十三位先人。把供奉在神牌位上的神位,請到桌子上。我學著阿嬤,雙膝下跪,手中緊捏三支點燃的香,磕了三個響頭,心中祈禱著,祖宗們,保佑你們的後代學習越來越優秀。燒了冥紙,不是說燒了祖宗們就有得花了嗎?
祭拜完後,桌上的貢品都入了我的肚子。帶上鞭炮、蠟燭,祭拜的貢品,我們出發了。
來到離村不遠的山頭,山頭周圍早已瀰漫滿了青煙,猶如仙境,人們則聚集在山的各個角落,掃著自家的墓。此時,山腳下的我們正準備上山。沒想到眼前的一片綠,擋住了我們前進的步伐,僅一年之際,此地的草木一個勁地長了幾丈,草木叢生,先人滋潤著這片土地呀!阿公拿出預備的鐮刀,拔根除草,不一會兒,一天山間小路若隱若現。穿過茂密的竹林,越過鬱蔥的草叢,一直來到半坡。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大致五、六十平方米的空地,空地正前方直立著兩座經歷幾十年風雨的墓,阿公說當時沒有莊重修建,所以只是土墓,也沒有立碑。經歷了幾十年風吹雨打,土墓仍紅光意顯,與草木融為一體。墓上長滿了綠草,似乎給土墓披上了綠衣裳。清楚完草後,我拿出兩根紅蠟燭插在墓前,點燃後,又擺上粿品和冥紙,拿著香,深深一跪,跪在這片紅土地上。老公,老嬤,你的太孫來看你們了,我必努力奮鬥,光宗耀祖。一條十幾米的鞭炮擺滿了整個山頭,十幾分鐘的炮聲使得整個山頭動盪。
清明,在潮汕人民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先人,在潮汕人民心中銘記;祖宗留下來的優良傳統,我們發揚承傳。
三月二十七,清明。遠在他鄉的潮汕人,懷著赤子之心,來到家鄉追根尋源。
潮汕的清明節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用他的詩句,表達出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每年的清明節,春回大地,草木長出嫩芽,滿目蔥翠,一派生機,人們便趁著這美好的春光,上山掃墓,拜祭祖先。印象中,幾乎每年的清明節都會下著濛濛的小雨,三五成群,爭先落後地從天上飄下來,落在手上、身上、臉上,清涼清涼的,散發著春的氣息。 依稀記得小時候,是很喜歡過清明的。因為過清明節,就意味著有好多好東西吃了。那天早上,一家人會早早地起床,大人就在廚房忙活開了,因為在外出掃墓之前,是要先在家裡拜祭祖先的。滿桌子的菜,有魚有肉,還有很多粿類。其中不可不提的就是樸籽粿了。據說,粕籽粿是為記念先人在鬧饑荒之時用粕籽充飢,對粕籽感恩之情。香噴噴的樸籽粿,呈現出嫩嫩的綠色,那是用艾草的嫩葉和米舂粉,發酵配糖,裝入桃形陶製粿印或小碗蒸熟後吃的粿品。每咬一口,就能感覺到春天蓬勃向上的氣息。每一次吃粕籽粿,我的心裡總是會有一種滿滿的充實感。那是大米的清香夾著樸籽的甘甜,還有獲得成果的喜悅。
清明的前幾天,總是我到樸籽樹那裡把嫩嫩的樸籽葉摘下來,滿滿的一籃子,細心地洗淨、晾乾、切碎。然後不遠萬里提著它和白花花的糯米到隔壁村磨漿。那個時候,老是覺得路那麼長,東西又那麼重,彷彿走不到盡頭似的。由於磨漿的石磨不是每家都有的。所以那幾天,石磨前每天一大早就排起長龍,大家都早早地起床在那裡等著了。去的時候是樸籽葉和糯米,回來的時候就變成了濃濃的綠色的漿水。回來的時候,還要用白糖和發酵粉調和,一勺一勺盛在陶粿盞裡下鍋蒸。對於所乘的漿水的量的多少,也是很有講究的,少了,就不好看了。多了,等它們蒸完發酵,就全部都溢位來了。每次家裡蒸樸籽粿時,我喜歡伸長脖子望著灶臺,總覺得等待粿蒸熟是一件漫長的事情,迫不及待想看看自己的成果。媽媽說,做得最好的時候就是在上面的粿都剛好裂開了,那是咧開嘴笑了。看到它們的時候,我也咧開嘴笑了。
吃過豐盛的早飯,就要去掃墓了。天空中總會飄著無數的雨精靈,平時總是撐著傘的我們,這時候卻把傘給收了起來。難得可以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這時候就別帶著傘煞風景了。踩著腳踏車一家人從家裡來到山下,一路上有說有笑,真是神清氣爽。
到了山下,不用說,接下來的事情便是掃墓了。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別有一番情趣,山上有很多花都開了,大大小小,奼紫嫣紅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選擇在掃墓的時候踏春吧!
走了一段時間,終於來到了爺爺的墓碑,開始準備祭拜了。其實,我們將掃墓稱為“掛紙”。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 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只見爸爸鄭重其事地從袋子裡拿出香燭,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 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白桃粿也是其中的.祭品之一。聽爸爸說那是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思,所以把桃粿做成白,然後點紅點。
小時候常常幫著媽媽做桃粿,把糯米飯、切成丁的溼香菇、蝦米、豬肉、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鍋爆香,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即成白桃粿餡。粳米粉衝開水做成白桃粿皮,把白桃粿皮搓成長條,捏一小塊,壓成圓薄皮,包上餡,然後用粿印印出,上蒸籠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其實,一般我們吃到的都是紅桃粿。唯一的不同之處只是把粿皮做成紅色的,因為紅桃粿是辦喜事的時候要用到的,所以比較常見。
另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糖蔥薄餅了。
潮汕地區,清明有食薄餅的習俗,據說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而來的。潮汕薄餅分餅皮、餡料兩部分,食時用餅皮卷餡料成圓筒狀就食。餅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鑊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為鹹、甜兩種。鹹餡,是用豆芽、韭菜,配蛋絲、肉絲、香菇絲混合成餡;甜餡,是用“糖蔥”為餡,具有潮汕獨特風味。糖蔥,又稱蔥糖,是用白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
祭拜的時候,要重新整理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綠色油刷外,其餘的字都用紅色油塗寫。祭祀將畢時,就要壓紙鏹,分別壓於碑頂和墳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節後才修的新墳,碑石頂端要壓下十二張宴幣,若為閏月則壓下十三張,作為給亡人陰間花費之用。墳身上也要壓上五至七層紙鏹。今年壓多寬,明年就多寬,不能擴大和縮小,據說這是死者還“地租”的範圍。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墳今年掃墓就稱作為“新社”,要壓紅白紙鏹,以後每年壓的便用白紙條。
另外,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 掃墓完畢的時候,要把冥紙小心翼翼地在墳前燒完。然後,一家人就可以開開心心地去踏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