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祭祖作文怎麼寫

清明節掃墓祭祖作文怎麼寫

清明節掃墓祭祖作文怎麼寫

  清明節是一個掃墓祭祖的節日,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篇一:清明節掃墓祭祖

  祭祖。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古代“ 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據《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 還歸東海掃墓地”。就華夏民族的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強烈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後,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後十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裡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往往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紅樓夢》中賈府十分重視清明活動,把採百草、放風箏、盪鞦韆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已經為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涵。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清明活動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二:清明節掃墓祭祖

  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一個清明節的前幾天,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幾天來掃墓。但這次掃墓並不像以前那麼單純,這次掃墓也許會帶給我們許多快樂的事情。

  一路上,我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有的風味——“空氣清新”。在繁華的城市裡什麼都好,唯獨空氣受著工業的影響而變得到處是一層煙霧,讓這天空慢慢地變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從此在城市裡消失了。回到了這裡,感到在我們頭上的天空是那麼的藍,白雲是那麼的白,我真想永遠的生活在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聞不到的味道。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聯想。山上,一棵棵野松挺拔的生在懸崖陡壁的土裡;一簌簌映山紅向我們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漸漸的長出來,彷彿在向我們報到春的來臨;梨樹的枝頭上長滿了白梨花,在春風的呼喚下把它小小的花瓣灑入人間,在路上鋪上了一條白色大道,好像正歡迎著我們在它這裡通行。春天的氣息注入到我的腦海間,讓我心曠神怡。

  觀賞完美好春光後,我們開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飯。心靈手巧的姑父早就把應該帶的工具給帶來了。“噠噠噠”傳來了姑父砍竹子的聲音,隨後又開始鋸,經過了一番周折後,終於可以把竹筒飯放在火上烤了,我們耐心的等待了好一會兒,竹筒飯終於烤好了,肚子已經哇哇叫的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所以,有的竹筒飯還是半生半熟的。這可害死我了,不能過癮的嚐到竹筒飯的香味,但這總給我們吸取了一點教訓,讓我們下一次做竹筒飯更好了。

  吃完飯,我們上山了,我們帶著沉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著老祖宗的保佑,讓世界太平,讓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讓公平來結果這場無必要的戰爭。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你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按著次序辦完後,我們向著太公太婆說著再見,便又下山了。

  篇三:清明節掃墓祭祖

  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四,也正好是清明節,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開車來到鄉下掃墓。

  我們上山了,我們帶著沉重的心情,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著老祖宗的保佑。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你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我們一到那就開始給祖先燒香和紙錢。

  我們開始放鞭炮了,爸爸讓我和哥哥負責把鞭炮擺好,我們繞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擺完。

  爸爸說:“我要開始點鞭炮了。”媽媽、奶奶、哥哥和我趕緊跑到一邊,爸爸開始點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綁成一條。可是,我們用幾條鞭炮連成一條的鞭炮斷開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條一條的點火了。

  今天幫祖先掃完墓了,我們全家一起下山了。

  篇四:清明節掃墓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我們坐著叔叔的小轎車回老家祭祖。

  一路上,陽光明媚,春風拂面。公路兩旁,往常常見的清明花,如今已是寥寥無幾。我們先來到了鎮上,在鎮上,我們買了:饅頭、豬肉、紙錢、蠟燭、香、黃紙……之後我們又乘汽車沿著鄉間公路到達了老家。

  到了老家後,我們顧不上休息,便上山祭祖去了。來到祖墳前,爺爺把準備好的饅頭和豬肉都貼上了紅紙盛在了碗中,放到了墓碑前。然後我們把許多的紙錢放在後面,用火點燃,讓祖先也用得上錢。我們又把香點燃,磕頭祭拜,我心中暗想:祖先啊!你一定要保佑我的學習和我們家的生活水平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保佑爸爸在外做事一帆風順,全家人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祭拜完以後,爺爺再把蠟燭插在兩旁,把兩張黃紙用石頭壓在墓碑之上。再把豬肉和饅頭拿走,進行下一個墓碑的祭拜工作。有的墓由於年代太久遠,上面長滿了花草,無奈,爺爺只好和叔叔用打火機點燃花草。火助風威,風借火勢。火浪卷著黑煙扶搖直上,下面則是紙錢飛舞。在這種情況下祭拜,別有一番情趣。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寒食野望吟》: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祭拜完後,爺爺他們滅了火,提著籃子下了山。

  下山回了老家之後,在家中供奉的祖先遺像前,爺爺把剩餘的紙錢等祭拜用品都燒了。在老家吃了中午飯後,我們就乘車回去了。

  篇五:清明節掃墓祭祖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將至,國家已經公佈了放假安排。不少地方,一些居民由於路遠或時間等原因,提前到墓園、墓地祭奠親人,甚至已經出現節前掃墓高峰。許多市民選擇用鮮花、絹花等新的方式,祭奠親人,寄託哀思。而各地政府部門也在提醒市民,文明祭掃、注意防火等等,並且大力加強交通監管工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雖然清明節相對比較“清冷”,一些年輕人不容易想起來,它作為中國最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卻一直被作為民族文化傳承。毫無疑問,只要有條件,清明節應當去掃墓,表達一下對先人的懷念。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我們應當知道,清明節的內涵是豐厚的,它絕不簡單等於掃墓節。

  首先應當瞭解關於清明節的歷史。據傳,清明節源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成為民族固定風俗。從唐朝開始,祭拜掃墓的日子被定在寒食節。而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被火焚於綿山的介子推而設。介子推“不言祿”,“捨身赴義”,成為中國傳統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今天的年輕人或許多數都知道屈原,可有幾個知道介子推,能背出幾句關於清明節的詩文呢?

  傳統清明節的習俗,不僅僅只有祭掃,而是非常豐富的。除了寒食節的“禁火”,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清明上河圖》就生動描繪了這一時節的都市繁榮景象。今天,我們當然不必沿襲所有的舊風俗,比如寒食“禁火”之類,但許多風俗是可以考慮恢復的。今年開封就搞了“清明文化節”,事實上,清明前後,春回大地,還適合插柳、植樹,綠化環境、修復生態。

  當然,一些娛樂體育方面的風俗,不一定非在清明時節進行。但即便清明主要只是緬懷追思,我們也不要讓這個節日狹隘化。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在“首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上,提出“兩岸共同繼承弘揚清明文化”。他認為,清明節是全球華人共同分享的記憶,清明文化蘊含著對故園桑梓的認同,對祖先、前賢的感恩懷念。誠哉斯言!清明文化完全可以作為重要紐帶,讓中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這幾年,傳統文化的繼承傳遞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春節、端午、中秋,都恢復了很多傳統習俗,也恢復了很多民族“記憶”。對清明文化的關注不夠,客觀地講,有這一節日本身特殊性的因素。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清明節的內涵並不單薄,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加“高階”。作為非物質遺產的一部分,我們要努力讓它的內涵和形式重新豐富起來。端午節不能只剩下粽子,清明節也不能只是擠車掃墓。

  篇六:清明節掃墓祭祖

  每到清明節這一天,我們就要去我的老家--雁山那邊去祭祖。

  我的老家有二十多個姓“鄧”的人,一到祭祖的前一天,他們就買了好多的“天地靈通錢”。只有我們一家毫無準備,一到那裡就開始要很多的“錢”去燒去祭祖,以後我們應該自己帶“錢”去祭祖。

  我們祭祖都要將整座山走一大圈,再沿著田地的軟泥走大約兩公里,然後祭五六個祖宗,當然,這些祖宗得的“錢”總是最多的,因為“百元大鈔”在前面用完了,只好用“百萬元大鈔”的鈔票了,所以,後面祭的祖宗要比前面的幸福。

  我非常喜歡過清明節,因為我第一次去祭祖時,叔叔告訴我說:“這座山的這個岩石下面有一個金礦!”所以我一直想買一把電鋸將石頭鋸開,拿一大袋金子回家,那時,我到商店裡買東西,不夠錢就去那兒走一趟,弄一點錢回來,買什麼我都不用擔心了,真爽。

  每當我到雁山那兒準備祭祖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篇七:清明節掃墓祭祖

  四月五日,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在那一天,要禁火吃冷食,要去踏青、郊遊、盪鞦韆、打馬球、插柳、拔河等戶外活動。

  在清明節那一天,我和哥哥陪奶奶去祭奠去世10年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奶奶帶了好多青糰子,有豆沙餡的,芝麻餡的,奶奶說曾祖父和曾祖母喜歡吃,所以做這麼多,還帶了一些用紙做的元寶,還有冥幣,說給他們送點錢,不要受苦了。來到墓地後,平時十分堅強的奶奶,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不停地往下掉。看見奶奶哭了,我和哥哥連忙上前勸阻,我們拉著奶奶說:奶奶,不要哭了,人都已經走了,他們二老在天堂看見您這樣會更加傷心的呀!奶奶聽了我們的勸阻停止了哭泣,說:乖,我不哭了,你們拜拜他們吧!我們拜完後,便去給曾祖父母的墳頭除除草,灑灑酒。

  祭拜完曾祖父母后,我和哥哥便按照習俗去插柳,顧名思義就是把柳枝插進土裡,其意義就是柳條插土救火,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在插柳前,我和哥哥先去路邊每人折下一根柳枝,然後在路邊泥土堆裡挖一個小坑,然後把柳枝栽進去,雖然插得東倒西歪,但我們兄妹還是很高興。因為我們給予了那兩棵小柳樹生命!

  清明節,我愛你!

  篇八:清明節掃墓祭祖

  清明節前兩天,爸爸決定帶我回鄉掃墓

  祭祖。我聽了這個決定後,既高興,又好奇,終於可以知道掃墓是怎麼回事兒了。以前每次回老家,爸爸都要去給太奶掃墓,可每一次我要跟爸爸去的時候,爸爸、爺爺奶奶都不讓我去,他們告訴我說,等我長大了再帶我去。今年我已經十歲了,終於可以去掃墓祭祖了。

  掃墓前,爸爸帶我去商店買了幾捆大黃紙和一些大寶紙,爸爸教我疊大寶,我們一共疊了4方便袋元寶。奶奶告訴爸爸說今年好填墳,爸爸又準備了一把鐵鍬。爸爸還給我講了一些有關掃墓祭祖的禁忌,比如到了墓地要嚴肅,不要亂說話,能幫他乾點就幫他,不能看著就行。

  掃墓那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春風和煦,爸爸領著我,20多分鐘就到了墓地,這是一塊公共墓地,方圓近10公里,附近這十個村子的人老了,都葬在這裡。我家的祖墳有四個,墳上都長著很高的蒿草,每座墳頭上還有一塊磚頭,爸爸先到附近挖了些新土,每個墳上都填了點,然後拿出四張大黃紙,每個墳頭上都用磚頭壓上一張。接著爸爸告訴我每個墳都應該怎麼稱呼,燒紙要按輩份高低順序燒,輩份最高的先燒。我也拿著一根事先準備好的棍子幫爸爸燒。在太奶奶的墳前,爸爸問我:“還記得你太奶嗎?”我說:“記得!”爸爸聽了就說:“那你就給你太奶多燒點吧!”

  燒完紙,我和爸爸就往回走,路邊的楊樹正泛著新綠,田地裡也熱鬧了起來,農民開始整地準備春耕,“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爸爸跟我說,“你看,多應節氣啊,大家都忙起來了,到什麼時候辦什麼事兒!”

  清明節掃墓祭祖,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並且還知道了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