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關於清明的小學生作文(通用10篇)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

關於清明的小學生作文(通用10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清明的小學生作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1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放假了三天。可是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有哪些習俗,我不併瞭解,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沒想到關於清明節還有這麼多的知識: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清明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所以,清明之日大家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關於清明古人還留下了許多詩句,其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就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個清明,讓我記住了很多知識,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清明。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2

  又是一個清明節,我們站在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前。天空為今天垂淚,松濤為今天嗚咽。為了祖國和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長眠於地下。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不會忘記他們,我們更不會忘記他們。今天,我們站在這烈士墓前想想革命的過去,以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來告慰英魂。歷史刻在石頭上的記錄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刻在人們心中的記憶,卻永遠清晰。紀念碑可能會隨著風雨的侵蝕而垮塌,但人們心裡的紀念碑,卻永遠屹立。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怎能忘記!前輩們流血犧牲,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擁有一片晴空,呼吸自由的空氣,欣賞這美麗的鮮花嗎?不,他們希望的是受過深重災難的祖國在我們的手中變得更加強盛、美麗。

  未來的社會需要我們去建設,未來的科技需要我們去創造,我們將用勤勞和智慧去開創明天。讓我們記住這莊嚴的時刻,讓我們記住這鄭重的承諾,我們要讓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旗幟,永遠飄揚在祖國的藍天!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3

  每至清明,心中總會泛起股股思念,思念小學時我的一位老師……

  黃老師只教了我半年,但就是這半年,讓我記住了他,記住了他的笑容,他那自信的笑、開朗的笑、欣慰的笑……

  當時,我所在的班級“全校聞名”,少有老師在上了我們班的課後不“奮袖出臂、幾欲先走”的。而他,卻是在我們原來的班主任請假回家休息後,自告奮勇地承擔起了我們班的班主任這一職務。別的老師都好心地勸他不要幹,而他,卻笑著說:“沒關係,我相信我能做得好。”他的笑裡,充斥著自信。

  他,終於還是成為了我們班的班主任。上任伊始,他就召開了一次家長會。我們躲在教室外□,生怕他對家長說我們的壞話。他說了什麼,現在我已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的笑聲,在教室裡迴盪,笑聲中,洋溢著開朗。

  在那之後,他便開始了一番大整改:作業少做,少做的做兩遍;寫字不認真,重寫、練字;上課不聽講,站著聽課……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基本上每一個方面都被他做了具體的獎懲制度,令我們叫苦連天,卻又無話可說,因為這些獎懲制度都是很公正的,只有照做。不知不覺,半年過去,我們班依舊全校聞名,只不過,這惡名變成了美名。看著這樣的變化,他笑了,在這笑聲中,我聽出了欣慰……

  只是,現在,我已再也見不到親愛的黃老師了,因為,有一天晚上,他開車撞上了一棵樹……

  每至清明,我都會想起他,想起他的笑容,他的笑聲,自信的笑、開朗的笑、欣慰的笑……這一切,都像是在我的眼前、我的耳邊再現一般,令我淚落,令我神傷。在我心中,他永遠在對我微笑。

  又至清明……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媽媽早早地帶我去外婆家打“清明”。

  清明為什麼要吃清明呢媽媽和我一起百度了清明的傳說:相傳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一位農民幫陳太平化裝成農人模樣,清軍沒有抓到陳太平,便在村口設卡,防止他們帶東西給陳太平吃。

  農民回到家的路上,一不小心在一絲艾草上滑倒了,起來時發現全身上下綠油油的,一下子計上心來。他採了許多艾草,回到家洗了洗,放到糯米里,做成一個個綠油油的糰子,混進草裡帶出了村。陳太平吃了以後覺得又香又軟。晚上,繞過清軍回到了大本營。從此,李秀成命所有太平天國軍都要學會做艾草糰子,也是從那時起,吃青團的習俗就開始在民間流傳。

  說到包清明,我可是駕輕就熟了,因為每年清明節我都會到外婆家做清明。準備好各種材料後,外婆負責包糰子,我就負責用一個模具把糰子壓出花形。對於壓模技術,我自覺是練得爐火純青。但是可能是太自信了,一不仔細,沒想到剛剛壓的幾個個個都露了餡。我可不敢再馬虎,我認認真真地壓,每個都壓出了漂亮的花紋。壓了一個上午,下午,我嚐了自己壓的清明,好美味啊!頓時感覺心裡樂滋滋的。

  做清明的過程讓我很有成就感,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要認真,不能馬虎!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5

  4月4日星期五陰有小雨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這陰雨綿綿的日子又讓我想起了那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這句詩又勾起了我對爺爺的想念,想念那與我“素不相識”的爺爺……

  其實,我的爺爺在我很小,哦不!應該是在我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去世了,是爺爺把我帶到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可能你們都會覺得奇怪,事情是在十三年前:

  在我還在媽媽肚子裡時,我的媽媽經常和爸爸吵架,爸爸喜歡男孩,在媽媽第一次生下姐姐時,爸爸就開始對媽媽開始抱怨,吵架聲就開始連連不斷,滿懷希望等著媽媽的肚子又有了我後,爸爸帶著媽媽去醫院檢查,發現又是個男孩,矛盾又激發了!突然一天早上,爸爸對媽媽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後來媽媽得知:爺爺給爸爸託了一個夢,夢裡的爺爺抱著我,並把我給了爸爸,還說,這孩子將來會很有出息,時代變了,你的腦子怎麼沒與時俱進,生男生女不都一樣!就是因為這樣,我才平安無事地從媽媽肚子裡“鑽”了出來……

  從我媽媽告訴我這件事到現在,已經有五六年了,但我還是記憶猶新。在天堂的爺爺啊,謝謝您把我帶到了人世,你對我有如此期待,我怎麼會枉費你的心意,我現在一直認真、努力地學習,我知道雖然你不在我身邊,卻一直在看著我!我經常想:如果你在我身邊看著我健康快樂地長大,該有多好!如果能讓我看看你,該有多好,哪怕就一眼!

  今天的天氣還真有點細雨濛濛的感覺呢!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6

  清明時節總是綿綿春雨。雨,似老天爺的淚,為逝去的人悼念;雨,似我的淚,為不能祭奠祖先;雨,似萬物的淚,為落花哭泣。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雨滋潤了大地,也滋潤了我的雙眼。綠意一絲絲抱摟著我,而我宛若悲傷中的不速之客,突如其來,而格格不入。我的淚隨著悲傷滑落到了無底深淵。我踮起腳,折了一支柳條,心潮湧動。雨兒。你能幫我問侯萬里之外的親人嗎?

  哞,哞、哞……一陣牛哞聲,傳入我的耳中。我轉首一望;一個頭戴斗笠,身穿綠蓑衣的牧童,騎在老牛背上,緩緩走出了樹林。我迎上前,忙作揖詢問:“酒家何處有。”牧童用手指著遠處,細雨中隱著一座如海市蜃樓般的樓閣,越入眼簾。門柱前赫然立著三個大字‘杏花村’,屹立在寒風、細雨中……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7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

  如今已是山花浪漫,一片生機,不禁意地聽到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才知道原來清明節到了!清明既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人民基本都在這一天上墳祭祖,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

  在清明節這天裡,爺爺奶奶全家人都去祭祖。我也隨著爺爺去祭拜老太爺。老太爺在我未出生前就已經去世了,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對老太爺的記憶已經漸漸淡忘了。

  今天去祭祖,我無比的激動、愉悅,因為可以見到老太爺。在去拜祭老太爺的一路上看見許多的油菜花,一片金黃,金黃色能讓我的□燃燒起來。在這片有油菜花的油地裡隱約看見了墳墓,走近了墳墓,發現了這個墳墓是屬於老太爺。一群人站在墳墓前,低下了頭,為老太爺祈福,願老太爺在天堂裡能生活美滿。然後跪著,燒紙錢、冥衣給老太爺,讓老太爺在天堂裡不愁吃穿,不用擔憂。

  祭祖後回來的路上,心情變得沉重許多,多了對老太爺的懷念之情。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道出了人們多少思念離去的親人的憂傷。我們一家人也籠罩在其中,因為這是奶奶走後的第一個清明節。

  清明一大早,天空陰沉沉的,毛毛細雨灑在人們的臉上,我們的心情也異常的沉重。走在路上,我的眼前不由地浮現出奶奶健在時的情景。小時候,因為奶奶住在老家,我沒有和他們一起生活,對她有些陌生。每次回家,對奶奶總會有一些排斥。在奶奶拿出她心目中最好吃的香蕉給我吃時,我總是會莫名的拒絕。可是在媽媽生病時,爺爺奶奶來照顧我。每天早上,奶奶總是為我準備乾淨的衣服;我還在睡夢中,奶奶已經為我做好了早飯;放學回到家,奶奶總是先讓我喝一點熱水。奶奶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那是的我卻沒有一點感激。奶奶生病住進了醫院,痛苦地躺在病床上,這時的我想為奶奶做點事,卻無能為力了。奶奶的病越來越重了,她已經吃不進任何食物了,可她還在操心我有沒有吃飯。在回家的路上,他將人生最後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後,就永遠地“睡著”了。那時,我才明白奶奶是愛我的。

  不知不覺,我們就到了奶奶的“另一個家”——那個用沙土堆起的土包。我們清除了雜草,又填了一些土。我給奶奶磕了三個響頭,希望奶奶在她的世界裡不再受病痛的折磨。我強忍著不流淚,可淚水還是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

  奶奶,您辛苦一生,節儉一生,支撐起這個家。您的養育之恩,我們還沒報答,您就離開了我們。但我知道您希望我們好好生活,請您放心,我們不會辜負您的。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9

  又是清明。“清明”是一個讓人神清氣爽、心旌搖動的詞,不得不說。

  作為節氣,清明時節,氣溫變暖,細雨紛紛,地氣還陽。《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春天的帷幕徐徐拉開,春風和暢,草木在瀟瀟的春雨中茂盛起來,燕囀鶯啼,一派生機,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時節,就像民謠說的,“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可見,清明對於農業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清明對於窩了一冬天的人們來說,更是喜不自禁。“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經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清明的春雨讓詩人心中充滿了喜意。於是,人們在“江上冰消岸草青”之時,“三三五五踏青行”,盡情享受郊外大自然的美景。

  清明還是個節日。作為節日的清明,與純粹的節氣是有所不同的。節氣是反映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節氣的清明,古往今來歌詠的詩文多極,最著名的要算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了。歌詠節日的清明的詩文似乎不太多,但也有寫得非常好的,如唐代詩人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為節日,清明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沾了寒食的光,韓翃的詩也似乎透露出了這樣的資訊。清明作為一個節氣要比節日古老得多,兩千多年前就有這個節氣了。而作為節日初始時間,應該是唐玄宗二十年的事了,皇帝詔令天下:“寒食上墓,禮無經文,近代相傳,寢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正式廢止了其他時間上墳,只允許在寒食節進行墓祭。而寒食又與清明相隔僅一兩天時間,慢慢地人們就把清明當寒食而成為節日了。此前人們掃墓,一年之中有好多個日子:每月的初一、十五和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是都要到陵墓上去祭祀的。大概只有到了宋代,清明才成為祭祀先人的節日,宋代詩人的一首詩似乎可以作證:“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在一年的所有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但人們一般已不把冬至當作節日來過了。而“清明”,一直是讓人神清氣爽、心旌搖動的,不得不說。

  清明的小學生作文10

  清明節來了,總是春雨綿綿。在雨的清洗下,楊柳變青了幾分,柳條也婀娜多姿,在春風的吹動下跳起了秧歌舞。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綠。多美的春色!

  老水牛,放牛娃在湖邊,欣賞青春的美麗景色。此時,一位書生蹣跚地走過來,穿著白色的外衣,頭戴“太白”帽,撫著不算太長的鬍鬚。可能是清明節吧!使他變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懷念故去的人。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顯得格外醒目。這時書生走了過來,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個禮,說道:“請問小哥,附近哪兒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尋找酒店吧!於是,他騎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遠處的杏花村,那個杏花村可是遠近聞名的村莊,專產好酒。書生聽了,忙忙道謝。之後,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走向了那個神秘的地方——“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