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作文500字(精選1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清明的作文500字(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的作文1
清晨,火紅的朝陽還未探出暗黑的山頭,然東方已經吐白。幾縷透過密織著的樹葉的白光,穿過桌前那面腐朽的木窗,射在那些零亂的書本上。只聽見窗外沙沙作響,也許是風,或者是雨。不禁想起:今日是沉重的清明節。
天空中飄零著紛紛的細雨,模糊了那塊嵌在窗上的玻璃。想起那“清明時節雨紛紛”,便想到了“欲斷魂”。淡墨色的遠山上竟閃著星星之火,還偶爾聽見爆竹爆炸的聲音在寂寥的道路上回響。心不覺得沉重了。
淡藍的天幕上還掛著幾顆不肯消影的星,樓下已升起嫋嫋的炊煙,母親已起床,忙著侍弄早餐。走出門外,細雨仍沙沙地輕打著綠葉的琴鍵,撥著竹枝的琴絃,叩著水面的鼓。山上愈發地綠了,彷彿被洗去了一層膜色,呈現出本身的綠。翠綠,嫩綠,墨綠,青綠……交匯成一片。
下樓吃早飯,望著墨綠的清明餜,想到綠的山頭,綠的平地,綠的春天。吃了一口,外面雖平淡無味,甚至有些苦,但清明餜中的甜蜜,卻觸動了我的心:喪去親人的悲痛後,必要將悲痛化為力量!活著的人,該好好地活下去,不要使故去的人再看見他們不願看見的事發生!
由我經歷見證過故去的親人,忽地在眼前浮現了。我望著他們,在心中大聲地吶喊:我不會令你們失望,不會令你們失望!
窗外的雨愈來愈小,終究停了。鳥兒在雨後的潔淨中唱響了它們的歌兒。太陽也撥開了雲層,溫暖著大地。人生總會遇到陰雨天,甚至雷電交加,狂風暴雨,但我們,總會迎來溫暖的陽光。
清明的作文2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去掃墓、踏青,也有人家有吃青團的習慣。
清明節的前一天,奶奶就在家離做了青團。奶奶先從冰箱裡拿出一大把艾草,又把艾草放進榨汁機裡榨出艾草汁,接著又用開水把面和好,再把艾草汁倒進面盆,使勁地揉了好一陣子,最後把面搓成一個一個的小糰子放在蒸包子的蒸籠裡蒸。
蒸青團的時候,我就在邊上巴巴地等著,青團一蒸好,我就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個,青團吃在嘴裡黏黏的'軟軟的,透著一股淡淡的艾草香,這種香味留在唇齒間,久久不散,讓人回味無窮。
清明節當天,我們一家一吃過早飯就去墳上掃墓祭祖,當然少不了鮮花和紙錢。到了墓地一看,有的人家都已經在祭祖了。爺爺先生了一堆火,用掃把在墳上掃了一圈,表示把不好的運氣都掃走。接著爺爺在祖墳前攤開那些紙錢,攏成一堆,點燃了,奶奶說,燒紙要跪著燒,我和爺爺、爸爸在燒紙,奶奶和媽媽把鮮花整齊地放在墳前。紙燒完了我們都磕頭三次。
回家的路上,爺爺他們似乎還沒有從剛才的悲傷中走出來,滿臉的憂傷,讓我想起了那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這個時候,活著的人都要祭拜已不在世的親人,以表思念之情。清明節,讓我認識到:我們要紀念祖先,祭拜哺育過我們,愛過我們的人,更要珍惜今天美好的日子。
清明的作文3
人間四月,芳菲中展開春的畫卷,也迎來了亦喜亦悲,亦是分離亦是團圓,百般情緒雜糅的清明節。
品
今年,我在奶奶家過清明節,早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做青團和掛艾草。青團是艾草的汁液和著糯米做皮,細膩的甜豆沙作餡,外邊再刷上一層豬油,總閃著誘人的光澤,如一顆顆翡翠球,吃起來軟糯香甜,還不粘牙。小孩子們最喜歡,早就圍成一團,眼巴巴地看著中間那盤青團流口水了。而那艾草“劍”則是由年近九旬的太婆親手編制,要掛在大門的最上邊正合適。
祭
吃過青團,我們就帶著乾糧去掃墓了。我們擺好供品,按輩分一個一個莊嚴肅穆地祭拜,奉上自己的一份香,看著精心疊的元寶在火光中消失,山中的杜鵑紅得也像是為人們哀悼。祭奠完祖先後,就要清掃一下墓地了。我們分頭行動,一面清除雜草,一面護理墓碑。大家忙得熱火朝天,直到了滿意為止。如此辛苦,只為讓祖輩在心中的另一頭舒適些,中國人的孝心在這裡也可見一斑了。
遊
下午風和日麗,萬物復甦,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和爸爸媽媽在掃墓後留在山上踏青,挖一顆鮮嫩的春筍,捉幾條小溪裡的小魚,在金黃的海洋——油菜花田中尋找春的氣息,玩得不亦樂乎,我品嚐到了春天的氣息。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清明這個令人糾結的特殊節氣,讓我牢牢地記住了它。
清明的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在這個節日裡有人踏青,有人掃墓,而對於我來說,清明是又酸又甜的。
讓我覺得甜的事情是放風箏、戴柳與盪鞦韆。
每到這個節日,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會來到郊外,把一隻五光十色的喜羊羊風箏,在晨光中放飛,我們用雙眼護送到遠方,它帶著我的美好心願越飛越高,飛向遠方,我心裡像喝了蜜一樣甜。
來到小溪邊,媽媽總會從柳樹上折下兩根枝條編成柳條帽戴在她和我的頭上,她告訴我戴柳可以“避鬼”、“明眼”、“免毒”,其實我早就知道戴柳的“用處”是讓自己變美,我大聲說出之後,一家人都甜甜地笑了。
盪鞦韆是我最愛的了。鞦韆上的我像飛人一樣起伏飛翔,只要我用腳用力地蹬地,鞦韆便又高高蕩起,讓我遊弋在這春光之中,如同超人在飛行。這份甜,無法用語言形容。
清明節的酸,就是心酸,每到清明,我會和父母去為奶奶掃墓,那時我的心情有一些沉重。在我出生前奶奶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從沒見過我,我也從來沒有見過她,我多麼想她能在我身邊看看我,像別人的奶奶那樣抱抱我,親親我,陪伴我長大,那該多好啊!
《尋夢環遊記》裡說過,被親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奶奶一直活在我們心裡,她永遠不會被我們遺忘。
又酸又甜的清明節,甜蜜和悲傷都是那麼記憶深刻。
清明的作文5
每年的清明,家家都要燒香祭祖。滿山的掃墓人川流不息,各自在墳前叩拜,焚香燃燭,祭奠先人,祈福後人。
在我們家,俗稱“請公公”、“拜太太”。“請公公”時,要放一碟鹽和一碟米;“拜太太”時,要端上飯和燒熟的菜,如果有大塊的肉,或者是整隻雞和鴨,一定要插上筷子。酒儘量倒在小杯裡。光飯菜還不夠,還要放上一些水果。準備好了,就拜一拜,燒點兒紙錢,並祈福。這樣的儀式,不得有一點兒馬虎。
當然,我記掛清明,那是因為奶奶的清明果。
清明果皮是青色的,像春天的新綠,但又要比它濃一點;形狀類似餃子,裡面的餡兒與餃子不同,比餃子要多,所以更顯得大而豐滿。
做清明果並不難,只要有上好的配料就行,然而奶奶總是很認真地準備餡料。果味怎樣,主要取決於餡料。清明果一般分兩類,一類是甜的,一類是鹹的,我喜歡吃鹹的。鹹的餡料需要雪菜、筍、豆腐等。
再做果皮。果皮的主料是艾蒿葉、糯米粉。先把部分糯米粉和水調勻,再把被煮沸的艾蒿葉同翠綠的湯汁舀到木盆裡,然後反覆搓揉,直到變成嫩綠色的一團。奶奶捏出的果皮不薄不厚,包出果子的樣子像翠綠的元寶。果子還沒出爐,我就能聞到面料裡淡淡的清香。一出爐,就更不用說,翡翠般的色澤迷住了我的眼,咬一口,更是回味無窮。
清明節一年只有一次,一年做一次清明果,真叫人企盼,更想參與。家鄉的清明果,是我童年的眷戀,是我童年美好的記憶!
清明的作文6
徒步走在荒涼的街道上,遙望四周,廖無人煙。怕也是因為這清明緣由吧,我自嘲的望著天地。
看著這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築。當真是世事無常,物是人非。終於我看到了些許人煙,她們齊齊奔向祭祖之路。踏青山,拜青冢。我不禁跟上她們的步伐。
終,我走到了一片白樺樹林。此時此刻,一股溫熱的暖流流淌在臉頰。
是啊,這便是他最後的棲身之所啊,這是我親愛的母親啊。我跪在地上已泣不成聲。微風緩緩佛過我的臉頰,彷彿是想擦去我的淚水。這白樺林還是白樺林只是少了一位白髮婦人倚在這罷了。
我慢慢向前挪動,摸索著母親的墓碑。“娘,我回來看您了”。只可惜她再也聽不到了。這是她最愛的白樺林,她最愛的孩子啊!雖未能對著白色的蠟,燒堆蠟黃色的紙,放匹響亮的鞭炮。我則只能在此向著您的墳頭深情拜別。
微風吹起片片樹葉,捲起絲縷灰燼,伴著裊裊炊煙,直上雲霄。
“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城市和鄉村,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的一切他者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成就了我。”那些過去的再美好也終究是過去,是回憶。此時,春光正絢爛,負出清明的承重。
這天地廣闊無垠,人生何其渺小。看世間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
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泣且喜。
清明的作文7
冒著濛濛細雨,我們又來到了春天,清明又來了。
清明的習俗當然是眾人皆之的知的,吃清明糕,掃墓而是磨滅不了的傳統,而知道清明糕怎麼做的人,那應該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首先,跟其他米制品一樣,先反放大米在石磨上面磨5到10分鐘,但清明糕是用艾草做的,它真正的名字叫青團,是浙江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青澀,製作過程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蓬蓉裡,不甜也吃不膩,吃起來有一股濃濃的青草味,現在的配方有了一些改變,有的用麥漿草,青艾汁,也有用蔬菜汁做的。也有用於祭祀用的,也有被人當作春天踏青的小吃。
掃墓,一般先是買幾朵塑膠的花,和一些蠟燭和一大堆祭祀的東西,只是隨意一數,就是兩大袋,先是把墓前的雜草。汙垢還有一些樹幹打掃乾淨,而我們小孩子就可以在墓的邊緣走來走去,第二步就是點蠟燭,點在用石頭做的小廟裡,然後把廢柴燒起來,然後就可以把其餘的金銀燒了,然後還可以把帶過去的東西分給大家分享,俗稱:“墓餅”。
掃墓好了之後,還可以坐下來慢慢地品嚐著青團,細細的品味著清明之味,而且這個節氣還有一首杜牧寫的詩,叫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的作文8
常聽爺爺奶奶講,無錫有座很的古橋,叫“清明橋”。在國慶60週年放假期間,媽媽說要帶我去看看,還要幫我拍一組清明橋背景的照片,我可高興了。
我換上大紅旗袍,帶著小紅紙傘來到古運河邊,清明橋旁。媽媽說,無錫是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從有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傍河而居,清清的水,兩岸小橋流水,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水鄉文化。媽媽說從小在這一帶長大,常在清明橋玩耍,現在來到這裡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如今的清明橋經過修復,向我們呈現著她它的清麗動人丰姿。她橫跨在運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全橋用花崗石構築,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
媽媽幫我橫拍,豎拍,指點著我擺各種姿勢,她新買了臺新相機,總以為自己是個攝影家呢。開始我對著遊人,總感覺裝腔作勢不自在,後來就越拍越自然了。遠處開來一艘古船,穿過大拱橋,徐徐向清明橋開來。媽媽又幫我搶拍了幾張。
我們來到橋下石板路上,我突然發現地上刻著字,媽媽說那是無錫話。例如“一踏刮子”意思是“全部”,“上腔”意思是“教訓人”——真有意思啊! 透過遊玩,我感受到家鄉人文風景的魅力,使我感受到:我愛家鄉的清明橋和無錫話。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把家鄉無錫建設得更美麗!
清明的作文9
做什麼事都有第一次,如第一次學騎車、第一次學畫畫、第一次學習作……其中第一次包清明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月4日是清明節,媽媽在家裡包清明果。我看見了,喜笑顏開地說:“媽媽,我也要包清明果!”“好,我來教你。”媽媽爽快地答應了。
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學著媽媽的樣子做了起來:先抓了一團艾團,把它搓成了一個圓圓的球;接著,我在大拇指上沾了點油,把艾團中心壓了個小洞;然後一邊兒捏一邊兒轉,把皮捏薄了。不一會兒,我把它捏成了像小碗一樣的餜胚。現在可以往裡面放好吃的餡兒了,這些餡兒裡面有筍粒、瘦肉、豆腐乾等,聞聞就很香了。最後一步是把封口封上,可是,我怎麼也捏不上,有點不耐煩了。
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紅豔,不要急,慢慢來。做事要有耐心,慢慢學,就一定能成功的。”然後,媽媽教我餡兒不要放太多,封口處不要沾油。經媽媽的細心教導,照著媽媽說的去做,我終於做好了一個像樣的清明果了……
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做的清明果越來越像,一個比一個好。媽媽稱讚道:“第一次做就能做得那麼好,你的手很巧!”我聽了,比吃了蜜還甜。媽媽把做好的清明果放進蒸籠裡,大約過了十多分鐘,香噴噴的清明果出爐了,我立刻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哇,真香!
吃著一個個可口的清明果,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做事只要認真去做,用心做,一定能成功!
清明的作文10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年一次的祭故掃墓,一年一回墓裡墓外人的對話。4月4日,我們全家去了鄉下掃墓,中午到鄉下時,天開始下起了雨。春天的鄉村到處洋溢著生命的音符和泥土的芬芳,田野草木青翠欲滴,野花遍地,火紅的杜鵑花會在每個角落向你綻放笑臉。
兒子快活地奔跑在鄉間的小路上,把大人這莊重的祭祀活動,變成了一次愉悅的踏青。是啊!清明本是踏青的好時光,古人將清新明麗的春之歡樂與生離死別的人間悲酸合為一體。
其中藏有怎樣的玄機呢?也許,生與死,本來就是順應自然的輪迴,優雅相對才符合人生真諦。生與死的行走充滿詩境,生命才能獲得本有的尊嚴和高貴。
萬物復甦之際,人們傾城而出,郊遊掃墓,讓清明成為生者與逝者合歡的節日,這正是先人的大智慧啊。 婆婆在墳前燒紙時口中唸唸有詞。
大意是讓墳裡的人好好過,保佑墳外的人平安幸福,我想大多數人上墳的人都是這樣的吧。要墳裡的人保佑墳外的人,首先還是要墳外的人保佑墳裡的人;只有墳外的人過的好,才會慷慨地拿出更多的祭品來祭奠墳裡的人。
我想,陰間陽間該是一個樣吧,在哪一邊都不容易,要想活出個人樣來,靠誰都不可靠,誰都活得不輕鬆。還是老祖宗那句話說得好——自強不息。首先把自己過好,只有自己過好了才有能力去照應別人,不管是墳裡墳外的人都一樣。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