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精選12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1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嘆著氣說:“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著淚說:“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著老母親躲進綿山裡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說:“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群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著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著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為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裡。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裡活在哪裡,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著。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2
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
重耳狼吞虎嚥地吃完了,問:這是哪兒來的肉?
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
介子推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於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做官,都一一回絕了。
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揹著老母親躲到山裡去了。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麼容易呀!
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大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出來。
大火熄滅後,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坐在一棵燒焦了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那棵老柳樹的樹洞裡有一封介子推的血X,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丈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後,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血X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要給去世的親友或偉人祭祀掃墓。有的還把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3
清明節,始自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源是紀念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君獻公之子重耳,於獻公22年(公元前636年)遭到其父王,寵妃驪姬的陷害,後又遭兄弟惠公追殺,被迫帶家臣倉惶出逃。介子推就是隨重耳逃離晉國的忠臣之一。一路風餐露宿,重耳飢病交加,氣息奄奄,感嘆道:吾一死無妨,唯恐晉國百姓能康樂哉!介子推聽了,見主公在苦難之中,仍念念不忘百姓,激情大發,揹著重耳,在自己大腿上割肉一塊,熬湯給重耳充飢,救了重耳一命。重耳食後,精神大振,問:何來此肉也!介子推捲起血淋淋的褲腿示之。重耳感動不己曰:吾當即位在手,定於回報焉。
重耳流亡19年,於惠公14年(公元前655年),重耳復國成功,為晉文公,但對昔日跟從他流亡過的功臣在封官論賞時唯獨忘了介子推,後有人提醒,重耳猛覺慚愧,立即差人去請,誰知介子推自認受辱,執意不見重耳,並肩背老母上了綿山(山西介休市東南)。重耳動眾搜山不見蹤影,便放火燒林。逼他下山,火燒了三天,再次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與其老母依偎一棵大柳樹死於火中。重耳一聽。兩眼滴淚,悲傷之餘,將介子推母子葬在火燒了的柳樹下,並植樹還生。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把綿山腳下的柏溝村定陽縣改為介休縣。清明前一天,嚴禁煙火,家家戶戶吃寒食以作紀念。那棵燒焦了的大柳樹奇蹟般的復活了,所植的樹也吐綠髮芽,並且整個綿山草木萌茂,天下清晰明朗,一片春色,人們踏青掃墓,於是也就有了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4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氣之一。每逢這個節日,人們都會掃墓祭祖,那麼,清明節是怎樣由來的呢?
相傳,春秋時期,在中原有個大國叫晉,當時晉國國王有位十分惡毒的妃子,這個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國王,就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無奈之下,只好用自殺來表示清白。太子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開禍害,只好逃到別的國家去。在逃難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而所有跟著他的臣子都覺得這樣永無出頭之日,便陸陸續續地各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個大臣叫介子推。
有一天,介子推外出回來發現重耳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毫不猶豫的拔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重耳聽介子推說這是一塊馬肉,但重耳也不是瞎子,當他看到介子推腿上的血時就知道了這件事,但並沒有揭穿介子推,他心裡發誓:如果以後自己得勢,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被一位好心的國王幫助了之後又回到了晉國,當了君王給各個跟隨的大臣都重賞了一番,想起介子推,便派人去請他,重耳的人請了好幾次,也沒有請到。重耳只好親自去,只見門已經鎖了,原來介子推已經到大山裡去了。有人給他提議大火燒山,但只燒三面留一面,讓介子推自己出來。重耳便放火燒山,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還不出來,只好等大火滅了再進去找。進去一看介子推已經被燒死了,重耳慚愧不已,放聲大哭,為介子推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重耳對民眾說這一天只能吃冷飯,並將這一天叫冷食節。
後來,人們把祭祀祖先的日子和這一天放在一起,便成了清明節。
在知道了這個節日的由來以後,我不禁為介推對君主,實質是對國家至忠的行為感到敬佩。敬佩他那忠義正直的品行。我以後要做像介子推這樣的人,做一個對國家忠貞、赤誠、義氣、正直的人。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眾所周知,4月5日是清明節,可以放假,但是過了那麼多個清明節,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不知道?沒關係,今天我就來講給你們聽。
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因此流浪在外。流亡的途中,重耳一行人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跟隨的大臣介子推偷偷地砍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肉湯給重耳吃,重耳接過湯後,狼吞虎嚥地吃完了,就連忙問他這是哪來的,介子推把經過告訴了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想要以後報答他,可介子推不求回報,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管理好國家。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晉國做了晉文公。他記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個大官,於是,他幾次三番派人去請介子推,但都一一被回絕了。他又親自上門去請,可介子推已經揹著母親躲到山裡去了,重耳又聽大臣們的想法,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一面等介子推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見他出來。結果,發現了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又發現旁邊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讀完血書,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提前準備好冷食。之後,晉文公又將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怎麼樣?你是不是對清明節有了更多的瞭解呢?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6
同學們今天是清明節,你們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在古代時候有這樣一個傳說:晉國的晉獻公很迷戀他美貌的妃子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扎生的小兒子奚齊,便把太子申生殺害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迫害,不得不離開晉國,流亡國外。在這十九年的流亡生活裡,重耳吃盡了苦頭。有一次,重耳帶領他的.手下來到了一個荒涼的地方,重耳又累又餓,但周圍沒有一個能吃的東西。這時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臣找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拿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然後用火把肉烤熟,拿去給重耳吃。重耳吃了肉後恢復了精神,開口問道:“這肉是從哪來的?”其他臣回答說:“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的流下了淚水。
十九年後,重耳終於又回到了晉國,並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文公,他繼位後對那些曾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提醒他,他猛然音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立刻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但差人去了好多次只見介子推家門緊鎖,問起鄰居才知道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決心要找到介子推,但怎麼找也找不著,這時,有一個人出了一個主意:“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自然會跑出來。”晉文公同意了,可大火燒了很久還是不見介子推人影。後來晉文公在山後看見了一棵被燒焦了的大樹,樹旁正是介子推和介子推老母的屍體,晉文公非常悲痛。這時晉文公發現樹油裡有一個東西,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提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後來人們都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都會紀念已過世的家人和英雄烈士們。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7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沉悶氣氛。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一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 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一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說“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你的今天,介子推才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一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忌菸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為上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 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為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 ,最後 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8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祭祀節日,是祭祖與掃墓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一種活動。
漢族與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9
清明,是24節氣之一,是中國流傳千年傳統節日,我想,在每一個人心中,它都有不一樣含義。它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與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與老母就是不出來,後來兩個人抱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菜或青團之類。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中國千百年來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重感情,中國人有恩不忘。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10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11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於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採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嚮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嚮明陽介紹,清明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為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後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為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嚮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插柳、蹴鞠等。
嚮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採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淨、切碎,和米麵揉成團,製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鹹菜、臘肉等為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儲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嚮明陽說,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初中作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是我們紀念已故親人的節日。清明節最早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節日中的活動也流傳至今——掃墓、郊遊踏青……在兩千五百多年的傳承中,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提升,已不再只限於懷念已故的人。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每年這時,家人都會團聚在一起,一塊兒去掃墓等等。我的老家在平潮,每年這是奶奶都會通知我們回去。太太已經去世2年了,每次去上墳,奶奶都會在太太墓前說些話,多燒些紙錢給她。上墳時都很擁擠,每家人都是7。8個一起去的。上完墳後,我們一家人就會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清明節不僅是紀念已故親人傷心的節日,它也是家人團聚充滿愛幸福快樂的節日。
如今,清明節也是我們抒發對英雄烈士愛戴、欽佩、懷念之前的節日。他是我們對生命解讀的節日。
英雄烈士們犧牲自己保衛祖國,救他人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但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我們應先學會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墳時我看著一個挨著一個的墳墓,其中有的甚至還是小孩子,我的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他們就這樣長眠於地下了……地面上色彩繽紛的世界,他們再也看不到了;聲音悅耳的世界,他們也再也聽不到了;充滿愛的世界,他們再也感覺不到了……清明節是個能教育人的節日,會讓我們發覺生命的可貴但又容易失去,讓我們懂得該珍愛生命!
清明節還是個放鬆人心,讓我們更好的接觸大自然的節日。
清明節是在春天,所以是郊遊的好時間。到處是鳥語花銷,綠意盎然,充滿生機,讓人疲憊的身心得到放鬆。走出家門,呼吸新鮮的空氣,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該是件多麼享受的事。記得上初中時,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全校同學去郊遊,走出學業繁重的學校,頓感渾身輕鬆自在,和同學們一起嬉戲玩耍,同時也開闊了視野。走在安靜的小道上,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整個人的心靈都得到了淨化!
清明節已被定為法定假日,是國家大力弘揚的民族傳統節日。它所包括的文化內涵、歷史底蘊,我相信會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所重視,讓更多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