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清明時節的作文(精選10篇)

清明時節的作文

清明時節的作文(精選10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時節的作文(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時節的作文1

  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冷盤,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重賞隨從。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一直流傳至今。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乾的面花,能儲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麵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捨不得馬上吃掉。

  “子推饃”和麵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農村孩子給自己老師送,讓離開家門獨自在偏僻的山鄉小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分享節日的美食。

  清明時節的作文2

  清明節是中國古往今來一直用來紀念先人和親人或者是英雄烈士的一個美好的傳統節日。因為它是祭奠先人,所以很多地方稱為“鬼節”,也有少數地方又稱“寒食節”,全國各地的清明節都有很多豐富的習俗活動,比如:掃墓、踏青、放風箏、插柳。其中最重要的就屬掃墓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朝杜牧描寫清明的詩句。仔細想來每年清明給人的印象還真的總是一片溼雨,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冒雨,三五成群,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更有一二個孤影,姍姍獨行,而我們一家人總會結伴以踏青的形式去掃墓,帶上郊遊的食物和水,開開心心的一路遊玩一翻。

  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的墳在農村老家的一座很高很高的“夢湖”山上,每次都要爬很久,所以外公總會給我們準備好登山用的柺杖。我們一大家子總是一路欣賞油菜花和野外特有的風景,一路嬉鬧著上山去掃墓。我問媽媽為什麼清明要掃墓?媽媽回答說:“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後人想到先人的墳墓,是否被狐兔穿了穴打了洞,是否因經常下雨而塌陷,所以後人要去親臨察看下。”我們在祭掃時,外公會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新土,外婆會供上祭品,燃香什麼酒,燒些紙錢。爸爸會在周圍的小竹林裡砍些竹枝掛上白紙條插在墳墓上面,表示有人祭拜過了。然後大家各自拿著三支香祭拜,外婆還會念到保佑全家人身體健康,保佑我學習進步。

  我們以這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親人的倦倦思念。清明節不但是中國傳統思念親人的方式,它也讓我們活著的人聚在一起,增加了感情。

  清明時節的作文3

  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們來到了墓前,祭奠長眠在這裡的先烈的英靈。

  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面對你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戰爭的年代照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我們有信心,因為我們有榜樣!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應該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為她增光,為她添彩!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清明時節的作文4

  從我四歲我就想,如果,我死了我會變成幽靈嗎?如果,我去世了會去哪裡呢?

  我三歲時,我爸爸的媽媽的媽媽去世了。老祖母去世時,讓我想以前的事情。老祖母的女兒上班的上班,種田的種田,沒有時間和老祖母說話,有一次奶奶讓我去幫老祖母洗鐵爐,爐底有很多黑黑的東西,我左擦右擦,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鐵爐洗乾淨了。當我走去客廳對老祖母說洗完了時,老祖母哈哈大笑,我問老祖母為什麼笑?她卻笑而不答。於是我只能回家找奶奶,當奶奶看到我時說:孫女,你看看你的衣服,我低頭一看,身上的衣服和鐵爐一樣的黑,我也嘿嘿的笑了起來。

  第二天我去老祖母家,老祖母給了一個沒有棒子的棒棒糖,撐的我的小嘴鼓鼓的,老祖母慈祥的笑了,我也鼓著腮幫子咧嘴笑了。

  可是這才過了短短几個月,老祖母因為得了一場大病走了,我們把老祖母埋葬在一棵桃樹下,一陣風吹過,桃花的花瓣飄落下來,這難道是老天爺給老祖母的祝福嗎?下午回家,旁邊的小溪緩緩流淌,好像它也哭累了,晚上連動物們的叫聲都那麼哀傷。

  老祖母您在天堂過的好嗎?你那裡也有小朋友陪伴您嗎?他們會幫您洗鐵爐嗎?您也會給他們沒有棒子的棒棒糖吃嗎?……

  清明時節的作文5

  清明節到了,天空下起了小雨,就如同我此刻的心情,我和爸爸媽媽準備好東西便去給爺爺上墳了……

  我坐在後排,看見路邊的大樹都已經長出了一些葉子,花也開了,有紅的、綠的、粉的等等,真是好看極了,小草也從地裡冒出了頭,一片翠綠,和小花在一起更加漂亮,往年這些景色總能吸引我,讓我流連忘返,但是今天卻不知怎麼的,我的`心早已不在這些風景上了……

  過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了地方,我們拿著鐮刀鋤頭,還有一包祭品上了山。爸爸把墓旁邊的草都拔掉,我和媽媽則一起把東西拿出來放到小桌子上,然後爸爸媽媽跪在前面,我跪在後面就開始燒紙了。看著那些紙,爺爺慈祥的面容又出現了在了我的眼前,爺爺對我的關心與疼愛又迴盪在我的心頭。

  以前爺爺每次外出都給我帶吃的回來,比如說幾個雞腿,是我最愛吃的了,我每次都想讓爺爺也吃一點,可是爺爺卻說:“奇奇,我不喜歡吃雞腿,你吃吧,吃多點肉才能長高。”當時我很小,便信以為真,以為爺爺真的不喜歡吃雞腿,直到兩年後的一天,我看見爺爺在廚房把我吃剩下雞腿吃了個乾乾淨淨,那時我才知道,爺爺不是不愛吃雞腿,而是捨不得把它吃掉留給了我。從那以後我每次吃雞腿都只吃一個,把剩下的全部留給了爺爺。爺爺還在的時候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可惜就在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把爺爺的生命奪去了。

  此時,我就在爺爺的面前,跪下給他磕了三個頭,淚水落了下來。爺爺,我永遠忘不了您,明年四月我一定會再來給您上墳,來看望您……

  清明時節的作文6

  春回大地,萬物甦醒,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了,它既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又是賞春踏青的好時光。

  清明假期第一天的早上,風和日麗,我們全家準備了祭拜的貢品,開著車出發了。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回到老家樅陽。與大伯、二伯及姑姑全家聚集後,我和哥哥姐姐們像一隻只脫籠的小鳥蹦蹦跳跳地向前跑。放眼望去,田野裡春意盎然,到處開滿了金燦燦的油菜花,壓得油菜都彎下了腰。遊戲的蝴蝶在花叢中時來時往,翩翩飛舞。

  自由自在的小鳥在樹上唱著優美動聽的歌曲。讓我想起一首詩“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走過春色宜人的田園,我們又翻過一座高山,穿過一片森林,終於到了爺爺奶奶的墓前。我們個個累得滿頭大汗。只見墓前長滿了高高的野草。二伯和爸爸捲起袖子拔草,雖然很累,但二伯和爸爸仍堅持著。可見他們是多麼牽掛著去世的爺爺奶奶啊!拔完草後,大夥們有的放鞭炮、有的插標子,有的擺碗筷……

  當我還未從鞭炮聲中回過神來,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說;“奇奇,快過來跟爺爺奶奶說出自己的心願吧。”我來到墓前跪下,爺爺奶奶那慈祥的目光立即浮現在我眼前,禁不住雙眼裡含著淚光說:“爺爺奶奶,雖然您們已去世,但我還是想念您們,經常回憶我們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願您們在天之靈保佑家家幸福平安,人人身體健康,個個學習優秀。”最後我們再次向墓前叩拜,帶著思念和傷感離開了……

  如果有另外一個世界,希望爺爺奶奶也能夠開心快樂。讓我們永遠記住家鄉的清明節!記住這傳統而又神聖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的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杜牧寫的《清明》,如今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節了,又到了祭祖的時候了。

  掃墓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傳統,清明又稱寒食節,在那一天,所有人都不能生火,所以給祖宗吃的都是些冷菜冷飯。

  首先,肯定就是先清掃墳墓,把墳堂先清掃乾淨,那些墳堂上往往都會長滿草,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草除掉,讓墳堂變得乾淨一點。

  第二要做的就是在墳頭添土,掛那種類似於旗幟的東西,那個叫墳幡,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神秘感。

  第三要做的就是擺放祭品了,那些祭品就是些魚肉酒菜,有的還會燒些紙錢和金元寶,其中有一樣東西是不可少的,那就是經,用黃色紙包封住的東西。

  當然了,蠟燭也是要點的,點亮蠟燭後,還要手握幾支香,對著墳拜一拜。

  最後,還會燃放煙花爆竹,那聲音簡直響入雲霄,在天空中炸了開來,家家戶戶都會燃放,但也只能在清明時才會放,現在在城裡幾乎聽不到一點菸花爆竹聲,為了安全考慮,所以在城裡已經被靜止了,但鄉下仍然可以,因為大多墓地都埋葬在鄉下,但以後鄉下可能也會被禁止。

  放完煙花,就可以走了,掃墓也就結束了。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的作文8

  那天大街上空無一人,空蕩蕩的,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還記得那天天氣陰涼,天上還時不時下著絲絲小雨,媽媽和舅舅帶我回到了鄉下掃墓。我們帶了一些香和掃墓用的工具,開車連夜去往陝西。一大早吃完飯後,我們開著車,一下開到一個田地裡,田地裡空無一人,只看見一塊巨型石碑聳立在中央。我們帶上了香和工具,一起往石碑那裡走,媽媽和舅舅一路上心情非常低沉,好像丟了魂似的。

  我發現這田中,唯有墓碑那很空闊,那裡有一個很大的小丘,墓碑就在那上面,我想這小丘裡一定是我已故的姥姥。

  舅舅和媽媽把墓碑擦了一個遍,媽媽把香插入土裡,用打火機小心翼翼地把香點燃,然後我們跪在那對著我的姥姥的墓碑磕頭,此時四周鴉雀無聲,天也慢慢下起了小雨,好像上天也為我們而哭泣。這時我發現自己臉上有水,我抹了一下,發現那不是雨水,而是眼淚,我從未這麼傷心過,或許是天上的姥姥也在看我們吧。

  我看著墓碑,我眼淚就向下流,我想起姥姥以前對我的愛:我哭泣時,姥姥逗我笑;我摔倒時,姥姥扶我起來;我生氣時,姥姥也在努力調解我的心情;我被人打時,姥姥就帶我去找他……

  過了一會兒都弄好了,舅舅哽咽的說:“走,我們回家吧。”我們把東西收拾一下,就帶著沉重的心情回了家。

  清明節已經過去,可我的心還在思念著姥姥,姥姥對我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姥姥能在天上快樂的生活著。

  清明時節的作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一首家喻戶曉,大家琅琅上口的詩,它把清明的氣氛描寫得很貼切。每逢清明節,奶奶就會在家裡拜拜,並且煮很多豐盛的食物給我們吃,陣仗之大,簡直就像要餵飽一大群飢腸轆轆計程車兵,一點都不輸給外面的辦桌,而學校也會放假,但我有生以來,卻沒有掃過墓。

  這天,爸爸說要帶我們去祭拜祖先,我們全家起了個大早,準備動身前往“樂善寺”。在車上,我充滿疑惑的問爸爸:為什麼我們是去樂善寺,而不是去墓園呢?還有,為什麼今年會提前一個星期到廟裡祭拜祖先呢?爸爸針對我的問題,詳細的解說一番。因為我們家都是把祖先的骨灰放在樂善寺裡,而每年廟方都會在清明節前挑一個好日子,召集所有往生者的後代子孫,舉行一次盛大的祭拜,廟方提前一星期做祭拜,是考量到大家時間的配合,如果安排在清明節那一天,一定會有很多人,所以才做這個決定。

  到了樂善寺後,只見眼前一片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我們好不容易衝鋒陷陣,到達靈骨塔塔位,才得以喘口氣。我們依照爸爸的指示,按部就班的做祭拜。首先,我們先拜神明,祈求平安,接著,爸爸帶著我們上樓,走過一個個方正的塔位後,突然在其中一個塔位前面停了下來,並伸手把它開啟。我的心中充滿問號:為什麼要開啟來呢?正當我的話到喉頭,要蹦出嘴巴時,爸爸開口了,他說,這是為了請祖先們吃飯,才把塔位開啟來的。我對這位祖先並不是很熟識,於是爸爸開始講起祖先生前的故事,爸爸在說話時,我豎起耳朵,洗耳恭聽,好像對祖先又多瞭解了一些。過了不久,我們跟隨爸爸來到下一位祖先長眠之處,同樣把塔位開啟,聊聊他的事蹟,就這樣,一個塔位接著一個塔位祭拜著。

  全部拜完後,也差不多快中午了,算一算,我們祭拜了十多位祖先。爸爸說,有些親戚現在才要來拜祖先,所以我們不用急著把塔位關起來,在這等待的期間,爸爸要帶我們去祭拜“五臟廟”。被爸爸這麼一說,我的肚子開始唉聲抱怨了,我趕緊三步並作兩步,跟上爸爸的腳步,前往廟方供餐的地點,只見廟方端出一鍋鍋的食物後,大家便蜂擁而上,沒一會兒工夫,食物全被一掃而空,猶如蝗蟲過境,唉!吃這一頓飯真是辛苦啊!拜完五臟廟之後,祖先的祭拜差不多可以告一段落,所以,我們重回原來的路線,一一把塔位關起來,完成這次的重責大任。

  這次的清明節,我心中沒有很強烈的悲傷感和思念感,但我卻從這次祭拜祖先的活動中,體會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無情、生命的意義,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生命的沙漏就開始流逝,每個人沙漏中的沙有多有少,誰也不知道那些沙什麼時候會流完,百年之後,我們將像祖先一樣,只留下一捧骨灰及後人無限的追思。人的生命雖然有限,但如果好好運用的話,生命將會多采多姿。

  清明時節的作文10

  年節之中,清明是大節,鄉諺有“清明大似年”之謂。這一天鄉親們都非常重視,無論是在外務工的工人,還是經商的商人,不管有錢沒錢,都不怕路途遙遠,不怕路途勞累,只為過清明,因為這天,家家都要上墳祭祖。

  清明這天,在我的家鄉,鄉親們都有吃麥甜塌餅和清明糰子的習俗,因為這和“清明寒食”的古風有些關係,麥甜塌餅和清明糰子做好後會分享給左鄰右舍,同時也是祭祖、上墳必需品。這個鄉俗追根溯源可上溯至晉文公紀念介子推,下令“禁火寒食”的史事,鄉親們會在清明前一天開始“禁菸火”,吃冷食。不由得想到盧象作品“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麥甜塌餅和清明糰子做法一直傳承至今,像我這批“00”後還能品嚐到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味。清明節前幾天,我家同樣會做甜麥塌餅和清明糰子。這一天,我們家分工明確,奶奶早早的就把從田野中採取的草頭洗淨,放鍋中燒熟,本來綠油油精神十足的草頭,轉眼變的軟軟的,四肢無力了。爺爺把磨成粉的粳米粉倒進一隻大木盤中,比普通的盤子大了很多倍,在粉中加入煮沸的草頭汁,開始用盡全力揉粉,把粉團一塊塊拉分成小塊,上土灶蒸。等過十幾分鍾,粉團熟後,爺爺重新把熟麵糰倒到木盤中,撒上白糖,爺爺又開始揉麵,不一會兒滿頭大汗,精疲力竭了,爸爸繼續揉粉團,爸爸把全身上下的力都用了上去。粉團要揉到無釘刺時才能加入麥芽,揉均,等麥芽與粉團發酵後,分成一個個小團。接下來,我和媽媽把小粉團壓扁,再修整下,就變成了粉餅。我拿起小團,靈激一動,又粘了眼睛、嘴巴和耳朵上去,小粉團立刻就變成了可愛的小狗。這時由奶奶燒火,爸爸調糖水,又在平底鍋中放了一層菜油,爺爺把壓好的粉餅拿到灶臺上,爸爸把粉餅放入平底鍋煎、翻炒,倒入糖汁,那熟練的操作手法讓人讚歎不已,很快一盤熱騰騰香噴噴的甜麥塌餅就出鍋了。

  清明糰子是把粳米粉換成糯米粉,由青糰子和白團子組合而成,同樣的揉粉,同樣分成小團,搓成乒乓球大小,青白團子兩兩放在粽葉上成一疊,上灶蒸十五分鐘,掀開鍋蓋,青是青,白是白,涇渭分明,溢位粽葉、野草頭特有的香氣。

  清明節不僅要在家祭拜祖先,還要走到墳墓地祭拜,俗稱上墳。上墳時,先放上上墳祭物,點上一對蠟燭,由長輩到晚輩依次給祖宗叩頭,炷香祭酒。再用釺耙在田裡釺一塊升籮形的泥,放在墳頂上,添培一壘新土,然後在墳樹上掛上五彩繽紛的紙剪綵條,放上奼紫嫣紅五顏六色的鮮花,最後燒化紙錢,就像“紙灰揚起滿林風,杯酒空澆奠已終”。

  清明掃墓是表達對先人的一種尊重、一種情思,懷著一種“祭如在”的虔誠。不管年代多麼久遠,這種對祖先的虔誠是永遠不會改變的。